编者按:“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竹一生所追求的是空明之境,清秀洒脱,飘逸超然,随遇而安,四季茂然。竹,其坚固之根可以扎地,其挺拔之身可以撼林,其心魄之高可以冲天,其心虚之空可以藏海,其性情之幽可以入禅,其超然空灵之性可以净化喧嚣尘世浮躁之心。她既不为冷霜冰雪摧之而折节,也不为暖风细雨抚之而媚俗……“屹屹棱未许磨,更以高节耸危柯。圆通尚难容今世,独抱枸方奈尔何。”人在世上混,圆通不是万能之术,而如果人拥有了竹之坚强、清气、隐忍、超然和气节,谁能奈何你呢?作者思想清新高雅,超凡脱俗,虚心有节,才气奔放,行文优美娴熟,寓意悠长。故荐共赏之!
单位的两座连廊大楼之间有一径竹林,先不说它是否如江南水乡的竹子那样修长、茂密或挺拔,但就它能够在这块缺少水分滋润的有点干旱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起来,就已经足够赞叹了,何况它又终日少得阳光,除了中午斜斜地伸进一些阳光,其他时间几乎享受不到明媚的爱抚,而它却毫不生气地依然执着地拔节、抽芽并舒叶,一丛丛地摇曳,这对于一个喜竹、爱竹和慕竹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此最初看到它们时,我站在那里激动了好半天。
古之文人高士以梅、兰、竹、菊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常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确实有其独特的道理。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潇洒,菊之高洁,合而观之,它们都有一共同点,清华其外,澹泊其中。而竹确是我所别有钟情的,它轻而不佻,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皆可安身;其形、其声、其韵、其气构成了其独特的婆娑风韵。
“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竹有着清秀洒脱的外形,飘逸超然的性情。其枝劲拔,神清骨瘦;其叶青翠,经冬不凋;其节坚韧,遇风不折;其姿婆娑,清秀中透着几分潇洒。其葱茏之色,万物之中除了青松,还有谁堪媲美?再者,其心境空明,清净无物。其心愈空,其节愈高;其气愈清,其性愈纯,既不为冷霜冰雪摧之而折节,也不为暖风细雨抚之而媚俗。
也许正是因了竹的这些性情,我才视之为己,倍加珍惜。“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确实,当你闷热难耐心烦意乱难以入眠时,抱着冷冰冰的竹夫人,何愁不能进入甜梦?至于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更让我领略了竹的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虚心有节。而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那清秀而又潇洒的姿态,不知道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
虽然在爱竹之人中,也不乏一些自命清高或沽名钓誉之人栽竹吟赋,以示高雅,但其浮躁之气终究掩饰不了内心的世俗,其附庸之态断不能与临风修竹风流倜傥之姿可比,其争名逐利之心也断然不可与竹之淡泊虚怀之志相合,因此,他们即使也置竹爱竹,或者也弄诗作赋,但是断然吟不出竹之清音,竹之清气,竹之超然性情的。
我一直在想,竹叶青翠有色,竹韵婆娑生情,竹一生所追求的应是空明之境吧,其坚固之根可以扎地,其挺拔之身可以撼林,其心魄之高可以冲天,其心虚之空可以藏海,其性情之幽可以入禅。其超然空灵之性可以净化喧嚣尘世浮躁之之心,因此,竹常与青山修林为伍,与绿水青野为邻。“秋寒众色皆变,惟尔霜姿可嘉。”竹的这些情状岂是那些世俗之人所能强为?
我爱竹,除了竹之这些自然性情外,也许还和竹的其他一些生活情结有关,比如造纸术未发明之前,人们以竹刻简;竹报平安,还有因为竹的根基稳固,枝叶象松树那样繁茂,因此古人常用它作祝寿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可见竹的身上寄托了多少美好的愿望啊!竹可入乐,更可入诗,以美好的一面与生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反映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足以看到竹之深入人心。而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又常以竹去比喻爱情。“斑竹一枝千滴泪”,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忠贞不渝的爱情。
许是喜欢肃静的性情,我特别喜欢竹林的幽静,闲了时就常常独自在那一径竹林漫步,踩着那光滑的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嗅着竹叶的清香,听清风穿过竹林时婆娑有韵的声音,心底会派生出许多诗意来。尤其是新雨过后的三五之夜,天地一切都是清新的,宁静的,此时浮躁的心境全被竹林青青的清气涤荡了个干净。月华降临竹林,清风吹动竹子,其摇曳婆娑的影子依依成韵。此时,于皓月驳竹,静谧空明之境,物我两忘之情顿生,一切大动都隐了其形,唯有那无声的宁静在竹林中游弋,那种遁入禅境般的宁静,岂是浊于红尘之身所能够体味得到啊!
皓月清辉,竹影婆娑,诗也?画也?一颗清新宁静之心还有谁可以代替?然而再看看那些常年居于竹之旁边的人每天吮吸着竹的清香却为名缰利锁而困,岂不可怜可悲?而他们沉醉其中自以为乐,为了争功而邀宠,甚至不惜出卖肉体和灵魂,得一点恩赐便沾沾自喜,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而一旦失势,则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实在可笑可叹。而那些内心守着竹节的人,即使生活清贫了点,地位一般了点,但却能够活出竹的潇洒,竹的自由,竹的气节。人在世上混,圆通不是万能之术,而如果人拥有了竹之坚强、清气、隐忍、超然和气节,谁能奈何你呢?
突然想起一个与竹有关的小故事——
孔子驾牛车周游列国,走在一个小村庄的路上时,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路上用土围了一座城池挡住了孔子的行程,孔子让小孩让路,小孩子问孔子:您见过城池给车让路吗?孔子只好驱车绕城而过,孔子继续前行,在路上修城池的小孩子追赶上牛车问孔子:松树为什么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绿?孔子回答:松树心实、油大,所以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绿。小孩子又问:竹子无油、心空,怎么在冬天也青翠碧绿?孔子答不上来。然后结束山西之游,回车山东。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竹子无油、心空,怎么在冬天也青翠碧绿?竹林道旁,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老者坐在牛车上郁郁而返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