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浅谈音乐会的发端
2011-5-24 14:31:56    来源:BlueShepherd的博客    我要评论(
  
  我们走进音乐厅,在宽敞华丽的门厅里取到当天演出的节目单;走进观众席的门,找到自己的座位,与朋友聊天,直到乐池里的乐手零零落落地走上场,开始调音,拉奏片段;广播里开始播放提醒观众赶快入场,音乐会马上就将开始的话语;灯光渐渐暗下来;音乐厅入场的大门关闭了;首席、指挥和独奏乐手上场,观众掌声雷动;指挥鞠躬,向大家致敬,他转过身,抬起手,手持指挥棒略高于胸前……指挥棒落下的那一刻,一场音乐会就开始了。
  
  这一切看来是那么让人兴奋而又充满期待。但是你知道,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音乐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形的呢?
  
  直到十七世纪,音乐会才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而出现,然而仅仅为聆听音乐而存在的音乐会依然少见。在那时的音乐会,从根本上就是不同仪式或是充当在娱乐活动中的辅助角色。根据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英国早期的音乐会的形式,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和高收入的音乐爱好者的聚在一起的活动。它必然是一种高雅而小众的小型活动,绝不可能出现在人声鼎沸的市井之中。
  
  然而音乐的仪式性渐渐在教堂和宫廷被打破,而相对的,“非正式的音乐会”在十八世纪的小酒馆,成为社会礼仪习俗的音乐会形态大约在十九世纪成形。大致在这十八、十九世纪的时候有些什么“人物”,什么作品呢?1742年,在亨德尔去都柏林的时候上演了歌剧《伊曼尼奥》(Imeneo)的“改进版”,1791年,在完成《魔笛》之后,莫扎特的另一部歌剧《蒂托的仁慈》(LaclemenzadiTito)在布拉格的艾斯塔特斯剧院(EstatesTheatre)上演,而这个剧院在当时刚落成8年,也是当时著名的“皇家剧院”,隶属于诺斯帝茨公爵(CountNostitz),当时音乐会的“高贵性”由此可见。贵族们来到小小的,最多仅能容纳300人左右的音乐厅,为的就是一场社交活动,他们在台下间歇地聊天,看舞台。虽然音乐会的仪式性渐渐打破,但是它本身的存在形态依然依赖于贵族们的社会活动。
  
  随着作曲家们的身份地位得到提高,他们的思想、作品也被得到重视。到十九世纪,音乐会成为一种高尚而精神性的仪式,并且成为几乎所有欧洲和美国部分城市公民的音乐生活的核心。在欧洲,一些演奏大师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征途。众所周知的帕格尼尼、肖邦、李斯特都在欧洲各个城市巡回演出。尤其“艰辛”的是李斯特,从苏格兰到莫斯科到意大利,他四处奔忙。能做到这点,大约要归功于他的经纪人加塔诺•贝罗尼(Ga?tanoBelloni)和出版商茅利斯•施莱辛格(MauriceSchlesinger),而他们两人的“职务”则堪称是现代演出经纪人的先驱。在大师级演奏员巡回演出之前,曾经存在一些公益性质的演出,那些公益演出者背后的赞助者名声远远大于演奏者,演奏者需要印出节目册吸引听众,赞助者从音乐会中获利。而此时,这些大师们的音乐会本身就有很多拥趸者(或用现在的流行语说便是“粉丝”了),音乐会开始卖票挣钱,并且开始有曲目上的选择。而李斯特的音乐会,有时也常见一种“沙龙”性质,也就好像是一群艺术家朋友,或是贵族们的小众派对。
  
  大多数“古老”乐团也都成立于十九世纪。往往也就是由本地最好的演奏员自行凑在一起而组合成的一个团队。比如格万豪斯乐团(GewandhausOrchestra)、巴黎音乐学院音乐协会(SociétédesConcertsduConservatoireinParis)、伦敦爱乐协会(PhilharmonicSocietyofLondon)、柏林爱乐乐团(BerlinPO)。而在美国,纽约和波士顿交响乐团也相继成立,由富裕的顾客赞助运营。在此期间,也陆续形成了曲目选择、演奏的连续性等等不必言说的管弦乐队表演“规则”。海顿、贝多芬、莫扎特基本总是选曲的核心内容,他们的作品往往会被放在音乐会曲目的开头或是最后。另外还有些作曲家,比如唐尼采蒂、贝里尼、罗西尼,格鲁克之类的作品也比较常见。
  
  直到何时音乐会才不再成为衣冠齐整的贵族的专利品呢?那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音乐会才出现在中层阶级和工薪阶层。主要的原因可能要归功于钢琴的普及,音乐教育得以持续发展和壮大,让更多人获得本来仅仅属于上层社会社交层面的音乐成为一种可以获取的“知识”,而这种知识也让一个更广泛的公众音乐会形态建立起来。
  
  而音乐会真正“全球化”地蔓延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阶层,可就真要到20世纪了。无限便利的交通使得音乐会巡回演出得到更好的保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让音乐会得到更高调的宣传,磁带、唱片到现在的音乐下载,人们获得音乐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各个被演出公司、经济公司包装出来的演奏家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音乐家形象再度提高到了“明星”和“大师”的地位。现今社会,音乐会不仅充当了一种高雅文化的载体,更成为人与人交流的方式,一个如影随形的伙伴。而音乐学院专业水平的设置也越来越高,唱片公司的技术精益求精,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愈发迅猛便利,各种通讯、摄像、摄影设备也不再成为某些人或是某些公司、机构的专利品,人们能够轻松地获得所需的一切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才能。而我们也因此对音乐会的质量愈发苛刻,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满足感,甚至是一种参与度,而非单纯的“接收音乐”。因此,到底怎样的音乐会才能符合当下人们的需求呢?
  
  作为一场以音乐为媒的高雅艺术盛宴,“特仑苏城市音乐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继去年在全国二十一大城市举办“特仑苏之声交响音乐会”取得热烈反响之后,特仑苏今年将范围扩大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二十六个城市,继续为消费者带去完美的艺术体验,延续特仑苏打造精致生活的主题——由特仑苏冠名,中国演奏家协会主办个城市举办的“2011城市音乐会”将会为名仕会会员们带来高雅艺术的盛宴。
  
  而不同于以往的是,今年的城市音乐会以“与郎朗同台,卓越特仑苏人生”为主题,自推出网络评选活动起就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
  
  而参与网络评选活动的竞争其实很简单。只要在官方网站注册成为特仑苏会员,填写相关参赛信息,就可以上传自己2-5分钟的真实钢琴演奏视频,由大家进行投票竞选。而在之后的音乐会中,以演出城市为单位,得分最高的2-4位选手可参与当地城市音乐会的演出。更令人振奋的是,参与城市音乐会演出的会员中,再次上传演出视频,通过专业评定机构综合,最终评选出的10名优秀会员,将会获得与钢琴大师郎朗同台演出的殊荣。
  
  这无疑是一次当代音乐会中的创举。它结合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海选”因素,使得古典音乐的形象更带有亲切感,更以这样的方式拉近了大众与诸多音乐家的距离。为了能够让更多热爱音乐艺术的普通消费者拥有零距离感知高压艺术的机会,“特仑苏城市音乐会”更是推出了网络抢票、终端卖场抽奖等活动,用以发动大家的积极性,参与到这场高雅音乐的盛会中。在各地的每场音乐会均力邀各地最高规格的乐团及最富盛名的乐坛艺术家,致力于打造当地最高水准的艺术盛事。而在保证音乐会本身高雅品质的基础上,此次“特仑苏城市音乐会”更是开发了音乐会所能拥有的参与性,这是极为罕见的。而通过这样的参与,显然能够为更多人提供成为能够走入音乐殿堂而提供一个通畅的途径。
  
  特仑苏在追求完美品质的同时,以促进文化发展,普及高雅艺术为己任,在一届又一届,一座有一座城市中举办特仑苏城市音乐会,正是旨在弘扬古典音乐,带给消费者更丰沛的人生体验,不仅邀请热爱音乐艺术的普通消费者零距离感知高雅艺术魅力,更为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卓越人生理想的舞台。2010年特仑苏城市音乐会第一名、“特仑苏卓越大使”曹博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有着“独奏家摇篮”之称的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也成为今年特仑苏城市音乐会受到热捧的焦点。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城市音乐会历时时间更长,巡演城市更多,演出阵容也更加强大。相信此次“特仑苏城市音乐会”将会有更广泛的听众群,更广多的参与人群。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