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老电影的情书
2012-2-28 10:48:03 来源:思郁的博客 我要评论()
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晚上,巴黎的天气很冷。过年期间,街道两旁的很多店铺已经关门,稀稀疏疏的行人偶尔走过,还有星星散散的公共汽车的轰鸣声逐渐远去,空旷的街上一度很是冷清。印度沙龙(SalonIndien)门口的招牌盖着一条白布,上面写着:卢米埃尔的电影,门票1法郎。一个男人在门口不远处走着,向匆忙行走的人们散发着广告。
印度沙龙的入门很不起眼,进门是一道狭窄的楼梯通向下方,大厅很小,装饰也很简单,厅内放置着100张咖啡座椅。那个令人有些好奇的电影放映装置放在一个较高的地板上,用一块固定在木板支柱的黑色铁皮遮起来,一块有些简陋的银幕悬挂在对面的墙上。
这是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放映,观众不多,只卖出了三十多张票,其中还有几位是记者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朋友。乔治·梅里埃也在被邀请之列,他的戏院就在隔壁,一直以魔术和戏剧为生。此前卢米埃尔兄弟邀请他的时候卖了关子,说“这个用魔术让人目瞪口呆的家伙,这次轮到你目瞪口呆了”。
大厅里的灯光熄灭了,银幕上出现了一个女人,一动不动地站在一个广场前。梅里埃以为那是一场固定不动的照片放映,转身对旁边的人不屑地说:“让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看这些玩意儿吗?要知道,这些东西我十年前都已经会了。”他看到了银幕上一匹马拉着一辆马车向他走来,后面跟着几部汽车,然后是活动的行人:整条街都动了起来!梅里埃闭上了嘴,瞠目结舌地看着银幕,目光再也没有离开过。
银幕上的影像继续移动:墙在拆除者的十字镐中倒下,激起了一片尘土;背景里的树叶在风中摇摆;接下来是《工人们走出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最后是著名的《洒水记》。放映在一片心醉神迷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观看者彻底被征服了,狂热地叫嚷着要再看一遍。而梅里埃已经找到了挤在人群中的卢米埃尔兄弟,打算买下他的器材在他的戏院放映。他的希望落空了,哪怕他把价钱提高到了1万法郎,卢米埃尔兄弟也无动于衷:“这个器材是个大秘密,我不卖,我自己想拥有它,独家经营。”
梅里埃后来说:“我们走了,一方面很高兴,另一方面很沮丧,非常失望,因为我预感到这项发明将带来庞大的金钱效益。”
他的预感应验了。在电影诞生刚开始的两年里,巴黎的观众疯狂地前往影剧院,观看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片,像《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婴儿午餐》、《儿童吵架》等等,给剧院带来的滚滚财源,使梅里埃非常吃惊,他开始担心戏剧和魔术的未来命运了。不过,这个时候的电影,大都是一些记实色彩的短片,一开始还引起了人们的巨大惊奇,像《火车到站》在放映的时候,人们都会惊恐地在剧院摇动身体,企图托庇在银幕上轰隆隆开过来的火车。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对卢米埃尔兄弟和其他人拍摄的老一套的影片,那些只是单纯记录生活真实场景的短片感到了厌烦。
此时,梅里埃也放弃过对这项发明的痴迷,几经辗转,终于搞到了一台英国放映机,并根据卢米埃尔兄弟电影机的原理仿制出了自己的摄影机。不久,他的剧院就开始拍摄自己的作品。
1897年,他看到了一本在美国出版的《魔术》一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1898年以后,他就屏弃了实地拍摄外景片和记录自然现象的“科学片”的做法,而是受到了魔术的启发,在“排演片”和“变形片”上动起了心思。显然,“排演片”就是电影戏剧化的努力,而“变形片”就是现在的科幻片和魔术片的前身。
于是,乔治.梅里埃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动用了光学效果、美工、布景、特效、魔术、舞台机关设置、模型等各种手段,来丰富电影的魔幻和具有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他在1900年以后几乎就没有走出自己的摄影棚——他创造了最早的摄影棚,把电影的生产第一次放在了可以称做工厂车间的摄影棚里进行——这正是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中展现出来的那个摄影棚,里面装满了奇形怪状的道具,仿佛一个天马行空的奇妙世界。
马丁的《雨果》是写给默片时代最伟大的情书,这是一个我们时代中伟大的电影人像前辈致敬的方式,通过一幕幕美轮美奂的镜头与黑白镜头的互相穿插,甚至不惜通过“穿越”过去,让乔治·梅里埃复活,站在舞台前,接受大众和狂热粉丝的呐喊。
梅里埃的电影放映场景,每一幕都充满了深意。梅里埃的电影喜欢从最寻常的情景入手,例如一位正在描画模特的艺术家、一家热闹的酒馆或只是一个毫无特色的客厅布景,然而他却可以从中幻化出一连串的把戏和绝活儿。妖魔、鬼怪、美人鱼、僵尸、骷髅一个个活灵活现。人物陡然消失或是变身为他人,一张面孔膨胀开来,充满了整个房间。以为主持人拿下自己的脑袋,向一个五线谱扔去,脑袋挂在五线谱上变身为唱歌的音符……
身为魔术师的梅里埃还创造了一些新的电影拍摄手法,最著名的当属定格拍摄(stopmotion)——老马在《雨果》中对此有了很清晰的描述和致敬。我们亲眼看到了当时的拍摄情境,只见梅里埃熟练地停下动作并暂停影片的拍摄,换掉表演者,然后摇动手柄继续拍摄。为了让过渡更加流畅,他会剪掉一些画面。当要表现一个小丑一跃而起在半空中腰身一变成一位绅士的时候,这精神射击、不露痕迹的剪辑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雨果》中,还有一个梅里埃电影中的场景仿佛出现,那就是《月球旅行记》。在这部影片中,他表现出对剧情和节奏更加丰富的理解和一种荒诞的幽默感:飞船被一群海船上的歌舞女郎塞进了炮膛内,排成一排的女郎们正视着摄影机的镜头,而太空舱着陆则被表现成戳到月亮眼睛的样子——这个镜头的场景也是构成《雨果》叙事发展的最有力的线索。
电影中放映的那一幕幕老电影,把我们带回到了电影史的早期,虽然粗糙,但是充满了奇思妙想。希区柯克曾言,电影最伟大的时代是默片时代。诚哉斯言,我们这些后来者只不过重复或者抄袭前辈们的想法,看看梅里埃拍过的那些电影就能知道,这是类型片的大师,他尝试过各种题材和类型,乐此不疲。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老马的《雨果》要拍摄成3D,这是用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像那些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先行者们致敬,没有他们的尝试和发明,3D永远没有可能。而老马在《雨果》这部看似一部简单美好的童话电影中,其实煞费苦心地处处用典,化典于无形的功底,也再次让我们见识到了“电影社会学家”马丁·斯科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