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政务微博”发展迅猛,网友对“微博问政”也给予持续关注,许多人认为,微博互动在干部倾听民意、推动政府工作、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例如“政务微博”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等。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也把“粉丝”多少看做衡量微博推动有效与否的一个标准。对此,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称,开政务微博当戒“粉丝崇拜”(9月8日《现代快报》)。
在草根中流行的微博进入行政领域,这既体现了微博本身的魅力,也说明行政机关的与时俱进。如果不是现代政府建设的持续推进,如果不是对舆论监督新的认识,我们或许会晚一点才能进入“政务微博”阶段。
既然是微博,那就不能忽视粉丝。一般而言,粉丝数量越多,政务微博的效果越好。但这两者并不是必然关系。且不说微博中存在大量的“僵粉”,就说一些真正的粉丝,一人关注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微博,在海量信息面前,也未必会留意“政务微博”发出来的信息。即使有人关注了,但关注不是因为政务,而是一些八卦新闻、名人名言,这也不能当成是“政务微博”的成功。所以,不能拿粉丝量来衡量“政务微博”的价值。
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报道所说的“粉丝崇拜”。应该看到,这种“粉丝崇拜”,体现了对微博这一自媒体的隔膜,相当多的“政务微博”其实是赶时髦。更要看到,这种“粉丝崇拜”,从根源上讲也是一种“政绩崇拜”。
好的政绩考核模式,既能产生责任也能产生动力。然而,政绩崇拜则追求的是政绩的速成,形式化的内容。就好比一个地方,不把精力用在抓基层打基础上,而是热衷于通过一些形象工程,在短期内获得政绩。在“政务微博”发展中,已经出现了政绩化倾向。许多地方把开微博,特别是开粉丝数量众多的微博当成了政绩。相对于通过微博来促进作风转变、为民解决困难等真正的政绩,追求粉丝数量这样的“微政绩”更容易实现。这种“粉丝崇拜”其实和GDP崇拜差不多,都体现了对于数量的追捧,对于质量的忽视;对于表相的追宠,对于实质的漠视。
开设“政务微博”是一件好事,体现了对于网络民意、网络问政的重视。网络和现实是相通的,现实层面不重视民意,到了网上也同样不会重视民意。因此,政务微博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到现实层面去寻找,到现实层面来解决。如果只是为了赶时髦,那“政务微博”倒不如不开,敷衍民意反会受到更大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