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弟弟要睡了》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又像是一次娱乐的暴走。而在那些农村老家,父母外出打工,祖父母下地干活,小孩无人看管,只能由10岁的姐姐带到课堂上来照顾的故事,对他们来说,却实在稀松平常。当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
亲情失落,父母至亲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因为孤单,与在家相比,他们更喜欢待在学校;因为渴望,他们盼望假期,尽管在父母那里,大多时候是一个人待在小小的出租房里,但能闻到爸爸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因为思念,电话与照片是他们的寄托。在家的日子里,他们会不经意地望向客厅的那部电话,会翻看床头那本已经磨旧的相册。瞅着桌上那张全家福,他们会千百遍地念叨同一个问题: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孩子最渴望什么?很简单,是来自父母的关爱。对他们来说,能与父母说说心里话、一起生活是最大的满足。放在孩子床旁桌上的照片,等候与父母通话的日子,无一不表达出孩子内心对爱的渴求。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孩子与父母常年两地分居,即使是寒暑假及过年的时间,相处的时间不过几个月。这种至亲的感情因为时间和距离而被慢慢消磨,孩子与父母感觉上很亲切,却往往显得十分陌生。
生活失保,贫穷的烙印残酷地烙印在留守儿童的身上
13岁的兰群是贵州省贵定县莲花村光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母长期在海南打工,她长期寄居在堂爷爷奶奶家里。她常常提着两个大大的水桶,准备去井边洗一家人的衣服。除此之外,她还要烧火做饭、割猪草等。而她的午饭往往就是头一晚吃剩的白菜、豆豉炒腊肉,饭菜都是凉的。因为堂爷爷家里有十几亩田需要耕种,老两口每天都早出晚归,午饭她都是凑合着吃的。
留守儿童过早地承担起本不该这个时候承担的责任,每天勤勤勉勉地做工,就像山野里的草和树一样,自由自在却有被遗忘了的苦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都是那么遥远,他们的发展权是那么稀薄。在贫穷的阴影与制度的夹缝之下,中国城乡割裂的现实体现在孩子们身上,居然是如此的残酷和真实。
学业失教,知识改变命运越来越像一句空话
对很多的留守儿童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只有33.6%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1.7%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而另一个现实是,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到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连专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读的少年大有人在。北京大学的学者廉思曾选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
干农活打零工,读书无须理会成绩
2009年11月12日8时许,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公会镇杨会村发生爆竹作坊爆炸事件,原因系非法加工爆竹因意外打火而引起。而死伤的13名儿童全部为“留守儿童”。那些花样年华的留守儿童,被黑心的作坊主当成“留守童工”,最小的仅仅7岁,最大也才15岁。有的学生为挣点零花钱,甚至凌晨3点就起床做工。
一位农村的小学老师透露,义务教育实施后,农村孩子肄学少了,但逃学、旷课、迟到的却多了。父母不在,根本无人过问他们的成绩。所以,作业无须家长签字、考试无须理会成绩几乎成了山区小学不成文的教学潜规则。而在很多孩子的祖父母辈看来,“反正以后也是打工,现在读书不用钱就先上着吧。以后去了工厂会算工资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
少关心无常识,少女怀孕自己解决
不能陪伴孩子成长,金钱成为家长弥补孩子唯一的途径。有调查显示,30%—4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会不断地以金钱来弥补自己对孩子关爱的缺失。逢年过节,这些父母亲们难得回家一趟,更是对孩子疼爱有加,百依百顺,根本无暇顾及其他问题。而正是这种关心的欠缺,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成长上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些问题,而又只能自己解决。
15岁的招弟,这个名字上带有浓重封建味道的女孩才上高一,是陕西省电白县一职业中学的新生。除了要适应新的学校,现在她也必须努力适应一个孕妇要承担的一切生理痛苦。对于招弟来说,道路只有两条:要么生下孩子,然后像妈妈一样外出打工,要么向在东莞的妈妈告知实情,拿钱把孩子打掉。这个15岁的女孩,从9岁开始,父母就不在身边。“一切问题得自己解决”是她孤独度过豆蔻年华的生活哲学。留守儿童们大多处于情感和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但父母的缺席却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极易变得内向、自卑、孤僻或任性蛮横。
被抛弃也自弃,农村娃为何成逃犯
2009年11月16日,广东警方公开悬赏通缉50个命案逃犯,大多数人都来自农村,犯命案的“80后”多是些留守孩子。广州大学一项基于广东三大监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调查最新数据的研究显示:八成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幼年时期被留守农村无人看管,近六成属于“盲目流入城市犯罪”。表面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生活困境是直接导致他们产生破坏社会秩序稳定的行为,但是应该追问,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为什么会面临着重重困境?其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
“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这句话感动过无数人,更让许多有志气“贫二代”少年意气风发、抖擞精神。然而,与此同时,你又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是既与别人比不了父母,也与别人比不了明天。尤其是那些没有机会读到大学,甚至早早辍学了的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在这个剧烈变动的社会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其实已经成了“文化孤儿”了。
拿什么来保护脆弱的留守儿童?
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其他人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谁愿意骨肉分开,那是生活所迫。假如没有户籍制度,农民工的孩子在城里读书需要昂贵的借读费,高考能在就读的地方参加中考、高考,骨肉分离,那样悲惨的事情就肯定少很多。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现在如果只让农民种地,改变不了农民收入少的问题,改变不了农民穷的命运。只有农民在农村收入有保障,他们的子女才不会饱受离散之苦。
别让留守儿童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是一个长期飘忽的身影,是可望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可是,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这两千多万孩子的存在。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馈赠的特别礼物,都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珍贵个体。对于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国人不应该再有意或者无意的无视了。这些可怜的孩子,在城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河流,却发现自己像是乡下许多农田一样被抛荒的一代,发现这繁华城池不过是个比农村更荒芜的地方。想着这些孩子如何在被社会抛弃后自弃,从逻辑上讲,也许当下最应通缉的不是孩子,而是在逃的正义。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留守儿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别把他们遗忘,别让他们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