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白领过劳”的困境
2011-4-21 10:49:23 来源:新民晚报 我要评论(
)
在网上搜索“白领过劳死”,可以得到50多万个结果。就在最近,一则“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的微博引起网友关注。经本报记者调查,虽说是否过劳死尚无定论,但不少白领的工作强度和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几年前,25岁的华为员工胡新宇持续加班1个月,过度劳累,不治身亡。多年来,这种“用生命加班”的现象恐怕并无多大改善。从那名普华永道员工的微博上看,她不止一次表示自己“很累”“很疲惫”“工作很多”。工作压力大、加班时间长、作息不规律,在不少行业和公司成为普遍现象。难怪很多网友忍不住表达自己的“兔死狐悲”之情。据工人日报披露,目前我国大城市白领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
我国实行每天八小时、每周四十小时的工作制,在加班问题上,劳动法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显然,不少白领的加班时间已经远远超出法律规定,完全有权利拒绝企业的加班要求;企业有责任保障员工的休息权,而不是拼命压榨员工精力,即所谓“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机器用”。然而,员工处于弱势,往往敢怒不敢言。那么,劳动保障部门能不能对超时劳动问题加强监察?工会能不能加强协商能力?另外,实行弹性工作制的行业,如何计算工作时间长短?法律尚不明确的地方,需要填补空白;而比较明确的规定,还是要坚决执行,不要让制度成为摆设。
不过,观念的改变往往更难。在我们周围,存在一种“加班光荣”的认识,一些企业以工作量决定收入、却无工作时间限制的绩效制度,客观上也起了强化作用。自愿延长工作时间的员工,往往能得到更高的评价,其他本不愿加班的员工,也会屈服于企业文化的压力和周遭“加班狂”的影响。勤于工作不是坏事,但是否要为此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小,我们接受的学校教育就以“勤奋”定义一名“好”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一直延续到成人阶段。我们都知道要劳逸结合,但经常敌不过好成绩、高收入的吸引力;即使在某些时候,只是为了得到老师或老板的好感,做出个“勤奋”的样子。然而,当“勤奋”走入违背法律、剥削身体的境地,还有值得提倡的意义吗?进一步说,多加班少休息换来的高职、高薪,就是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吗?当然,成功观的多元化并非朝夕能够实现,但至少可以问问自己,用生命加班之后,又用什么来享受加班的成果呢?要走出“白领过劳”的困境,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自我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