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高学历求职者成为“弃档族”
各地人才交流中心“档案沉睡”比比皆是,个中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由于出国留学与档案失去了联系;有的是不愿意缴纳每年几百元的保管费,于是弃档案于不顾;还有的是企业改制、用人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失业、待业、跳槽等情况增多,导致大批档案“沉睡”。
苏女士2005年从海南一所大学毕业,人北上,档案留在了学校。
苏女士:当时不懂,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的重要性。
转眼8年过去,苏女士从北京到了山西,“弃档”的后遗症终于慢慢减弱。
苏女士: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没有档案就稍微有点麻烦。后来试图找过档案,找来找去学校推到当地人才市场,反正就是最后找不到了。然后这件事情就算了,慢慢再工作,就等于是属于重新建档,但是我也没有看到。
记者:现在你工作的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人问你要档案吗?
苏女士:他们就是直接告诉人没有档案。其实工作中还好,除了之前在北京,公司比较严格之外,基本上都是私企,没有就算了。
毕业生的人事档案通过机要局的渠道传递,因此很多人终生都见不到自己的档案。其中记录信息有学生的个人经历,包括各个时期的学籍卡、成绩单、奖惩证明、党团资料、工作经历等。而据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等机构此前数据,目前我国有60万“弃档人”,有的档案十几年无人理睬。对于苏女士们的上一代人,退休不久的魏阿姨,这种情况显然无法想象。
魏阿姨:一个工人身份的证明,在工作的这个年代里面,档案就伴随着你,比身份证还详细。对于工人来说,是工作生涯中的一张身份证。
“弃档”问题对“体制内”求职更严重
大家都知道档案重要,但却有四成人弃档,人事档案面临的矛盾,恰恰折射目前档案的尴尬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力市场系主任丁大建坦承,“弃档”问题,对在“体制内”求职的毕业生来说,更为严重。
丁大建:过去大学生一毕业就是干部,现在也是这样,如果能进国企、能进公务员队伍、能进事业单位,这个档案有很大作用。但是很多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不太在意这方面。所以如果停留在体制外,档案影响不大,但如果在体制内,档案的作用就很大,包括办理出国手续、评职称、送审其他管理,都是基于档案的。现在我们有一个劳动社会保障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和档案并没有完全合一。
据此判断,丁大建认为,今后“弃档”的情况将会更常见。
丁大建:这些年,大家都是想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进大国企,但是也有很多人进不了所谓的体制内,他们会到民企、私企、外企工作,尤其是有的还离开了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劳动力市场流动比较快,因此在这些非体制内的用工企业,档案作用是看不到的,这些企业也不依据档案管理人事。
提取档案障碍重重
对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面临如转正定级、职称申报、人事调动、社保福利、工龄计算等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档案。但“取档案”说来容易,实际操作中却是障碍重重。两年前毕业的小张对此深有体会。
小张:我现在档案在自己手上,前几天刚拿的,很麻烦。说实话影响挺大的,刚毕业时候不懂,到后来还得弄,没人管,都是自己跑,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跑。因为这个事,我从河南到河北,把保定、石家庄都跑好几趟了,麻烦得很,问谁谁也不知道,只有自己跑过后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