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一年,工作最终尘埃落定,然而她发现起关键作用的只是一个家庭地址。
●一位名校硕士毕业生在求职路上所遭遇的一切,或许能给许许多多仍为工作奔波的人们以启示。
穿上硕士服的那一刻,从一所在京著名的“985”院校毕业,哲学专业硕士生、北京女孩杨筱逸,如释重负。
“本科‘211’”、“硕士‘985’”、“北京本地人”、“研究生”,甚至毕业于北京市东城区知名高中,杨筱逸的求职标签几近完美,她以为这是一个坚固的“整体实力”,但是,求职一年她发现,“真的不知道哪个能帮助你,”。最终工作尘埃落定,她却说,“起关键作用的只是一个家庭地址,这么微不足道‘一砖一瓦’。”
同学有的却没有她这般幸运,还有16人没有着落。“53名毕业生,3人出国深造,10人读博,24人签约,16人待就业”这是这所985院校哲学院院长告诉学生们的就业情况。
不会写简历的名校硕士
简历上要有好看的照片,要有生源地和户籍地、家庭信息,甚至高中学历,一直以为学习成绩代表一切的她发觉自己连简历都不会写
“11月,我刚知道,自己找工作的思路有点问题。”在所有人眼里,杨筱逸是个当之无愧的好孩子,本科毕业于在京的农林类211工程院校,专业是数学,当时正巧有个保研机会,成绩优异的她顺利进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985”院校读研,专业是逻辑学。
刚入研三的杨筱逸,以为“找工作是下半年的事情。”刚缓过劲儿来,很多心仪的单位已经笔试结束了。
杨筱逸的硕士同学的处境,并不比她好到哪里,她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为了提高“命中率”,这些名校的硕士生们,报考的全部都是县城里的街道办和乡镇,甚至还有人花了上万元报辅导班,但是最终依旧铩羽而归。
杨筱逸不得不去找她那些没有考研,本科毕业后已经工作三年的同学寻求帮助,这是她仅有的“关系网”,有经验的同学们告诉她,“要关注那些在普通校上发布的信息,你和普通校学生竞争,才有优势可言,投要求本科生以上的职位。而不是投只要硕士生的。”
她把自己辛苦做好的简历交给了同学,希望帮助她多投几个单位,被同学“痛批”了一顿。“所有的情况要尽量写在一张纸上,招聘方没功夫看那么多页,简历上要有照片,长相可能是很重要的因素,要有生源地和户籍地、家庭信息,这才是你的优势,要有高中学历,招聘方查北京生源的学历能查到高中去……”这些东西都是杨筱逸第一次听说,“人家招聘方一天看几百上千封邮件,文件名不能是‘简历’,要写上名字,否则下载后会被无数个叫‘简历’的文件自动覆盖。”
杨筱逸改了好几次简历,才算“合格”。她按照同学的经验,把所有可能招哲学专业的单位都列了一个表格,记下单位的网站,然后每天上网海投。这样的投法倒是帮她争取到了不少笔试的机会,但往往笔试面试之后却音讯全无。
从小到大,家长和老师总是教育杨筱逸只要好好学习就有好的将来,但是当毕业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她却发现连简历都写不好。
在自己的家找不到工作
“你一个北京孩子,还怕什么?”顶着北京本地人的光环,她发现,自己身边的外地同学,大不了还可以回老家,自己没有任何退路可言
“你一个北京孩子,还怕什么?”找不到工作的杨筱逸顶着北京本地人的光环,2013年1月,她寻求老师的帮助时却得到这样一句话。
到了年底,杨筱逸和她的同学们,都感觉到这一届毕业生和往年不一样,往年此时都会有人签约,但今年却毫无动静,但是从学校到学院,她们并没有得到多少帮助。“学院就组织过一次讲座……”。
“在亲朋好友眼里,我是个学习特别好的女孩,如果我最后连份工作都没有,大家会怎么看我?”还有一点是,杨筱逸发现,自己身边的外地同学,大不了还可以回老家,北京土生土长的她没有任何退路可言,“一个曾经在拥有200万人口的区里考前200名的学生,却在自己的家乡找不到工作。”杨筱逸觉得这个笑话真的很冷。
有人点拨她,找工作免不了要“拼爹”,但是出身普通人家的杨筱逸只能靠自己。
为了让自己的简历“丰富”起来,杨筱逸四处寻找实习单位。甚至去了专业并不对口的新闻单位,为了能够在报社发一篇文章以便求职,“实习生”杨筱逸在数九寒天,跟着卖菜农民工的车去了南五环外的城中村……
“文科就业面太窄了,而且收入低”,“许多文科单位能解决户口,外地生源争着去,所以竞争更加惨烈。”杨筱逸的好朋友告诉她,“女生更是劣势。”为了找到工作,杨筱逸的身段“不断放低”,最开始只投中直系统的事业单位和央企,后来开始投地方事业单位和国企,最后连民企的机会也不放过。
2013年1月6日,北京市“毕业研究生专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招聘会”,数万人参加。“那天国展里全是人,我见着个单位就把简历放下去……”
到今年3月,杨筱逸还没有得到任何单位的录用意向,她的同学们也是如此。许多女研究生选择了消极等待,但也有不少人继续四处“碰壁”。
上班每天往返50公里
她家的地址离招聘人员家并不远,所以招聘者对她有印象,翻出了她的简历,如同学所说,看似最没有用的地址信息,恰恰帮了她
“3月,我找到工作了,今天就签约,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杨筱逸的签约对象是位于北京朝阳区五元桥附近的一家从事工业类的地方国企,职位是做文化创意产业。当时,这家公司参加了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不过招聘岗位都是工科岗位,好心的招聘人员,破例收下了杨筱逸的简历,告诉她如果公司再补招文科生,会第一时间通知她。
让这家企业的招聘人员能够在几个月后还想起她,打电话给她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她家的地址离招聘人员家并不远,所以招聘者对她有印象,翻出了她的简历。
如同学所说,看似最没有用的地址信息,恰恰是帮助她的最后稻草。
签约完成后,杨筱逸兴奋得到处打电话报喜,她断然回绝拖一拖的建议,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奔波了大半年,得到一份工作多么不容易。
杨筱逸家住在通州,从通州到五元桥附近的单位,每天往返将近50公里,要奔波将近四个小时。每天早高峰,名校硕士成为地铁一号线上百万人次通勤者中的普通一员,在四惠东站她挤不上去,在闷热的车站里望着满载的地铁欲哭无泪。
杨筱逸清楚,让自己加分的主要是自己是北京生源,不用帮着解决户口,提供宿舍,就业面也广了不少。而她同宿舍的三名外地同学,一人因未找到工作而读博,一人因未在京找到工作选择回老家创业,唯一一名找到工作的外地同学,去了北京远郊的一所中学当政治老师,不少同学都后悔当年读研,也后悔学了文科。
“在我本科毕业那年,许多岗位连普通学校的本科生都能顺利得到。”杨筱逸说,2010年毕业的中学同学,如今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尽管那时他们的成绩并不如杨筱逸好。
记者也找到了2010年时,这所985高校哲学院的就业情况,当年该院非定向本科生毕业33人,找到工作者6人,单位分别是中海油、央视、南方电网等,出国5人,国内读研12人,创业5人,自由职业2人,继续考研3人。出国读研或在国内读研者,大多在今年毕业。从2010年以后,在这所学院的网站上就再也找不到就业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