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总工会负责人介绍,去年,区总工会与辖区6个街道的社保所联手,开展“劳动者就业能力指数”研究,就是要帮助求职者发现并克服自己的就业瓶颈。
在海淀区总工会职介所,记者看到一张测试表,测试内容包括“就业意愿、就业技能、求职技能、歧视规避”四大部分,共74道测试题。
“是否需要承担家务”“是否身体状况良好但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与人交流是否拘谨”“穿着是否得体”……记者发现,很多测试题关注的是求职者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这些问题看似无关紧要,有时候却成为企业决定人员去留的依据。”海淀区总工会职介所所长连跃表示。
根据求职者就业能力指数得分情况,职介所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去年初,中关村街道不到30岁的小张到海淀区总工会职介所找工作,一见到就业指导师就诉苦:自己有电工本儿,也参加过其它好几个工种的培训,可一年多了,就是没有企业愿意录用他,“直接给我安排公益岗位算了。”
“年纪轻轻的,又有技能,怎么就找不到工作呢?”就业指导师帮他进行了就业能力指数测试,发现总分仅44分,属于就业能力弱、需要增加技能培训,并帮助推荐岗位的人员。
分数丢在了哪儿?指导师帮助小张逐项分析:就业意愿强,但情绪经常低落、不愿运动;不爱说话,别人问两句,他才答一句;学历不高,电工本也只是初级证;过去3年换岗好几次……
找到了就业“短板”,职介所很快给小张开出了整改“药方”:强化电工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其他技能培训;在家大声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改变孤僻的个性,与周围的人多交流;把平常爱穿的黑色衣服脱掉,选择颜色明朗鲜艳的衣服,让自己看起来充满朝气和活力……
一个多月后,小张在职介所的推介下到一家公园应聘,顺利当上了电工,至今仍在工作岗位。
像小张一样,一年多来,海淀区已有700多名求职者通过“就业能力指数”测试,缩短了求职周期,提高了就业质量。
海淀首创的“劳动者就业能力指数”研究还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兴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龚益表示,这种根据劳动者实际就业能力、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的做法,把职介工作推向了精细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