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余音未了, 2014届毕业生又挤进了招聘市场。与此同时,近80万人的“史上最大回国潮”汹涌而来。这个冬天,招聘市场“人满为患”。
近日,记者走进郑州市多所高校和人才招聘市场,发现难的不是就业,是择业。随着90后成为人才市场上的主力军,整个求职心态与往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热衷知名企业 “有业不就”很普遍
距离2014届大学生毕业还有半年,各种关于就业难的话题就已经开始发酵。记者调查发现,虽然求职者人数众多,但招聘市场岗位充足,找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期望中的“好工作。”
河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周宁告诉记者,他们专业共120多个人,差不多100人都在考研,其余的20多人有的在考公务员,只有不到10人找了工作。
“几周前,学校专门举行过校园招聘会,来了好多企业,但同学们的积极性都不高,我去转了转,感觉没特别合适的,连简历都没投就回宿舍了。”周宁说,他的同学普遍认为本科出去,能找到“好工作”的不多,读完研究生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那么什么才是他们眼中的“好工作”呢?,他不假思索,“单位好,收入高,工作稳定。”
从河南人才市场提供的用人单位需求专业排名情况看,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类学科已成为今年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市场需求量很大。然而,类似这样“有业不就”的现象目前在毕业生中却很普遍。
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省考研人数总计130649人,较2012年增加了9922人,占全国报名总数的8.2%,很多毕业生为了追求稳定的职业,回避就业或者是延后就业时间,选择复习考研、考公务员。
河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李国权说,学生都热衷于选择大型、知名企业或国有企业,“学校花了很多功夫引进招聘企业,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增加机会,但有时候企业请来了,学生却没去几个,弄得我们也很尴尬。”
“尤其是中小企业,不仅基础性岗位难招人,现在连一些中高端的岗位,都很难招聘到人才。”河南省人才市场市场部部长、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卢宇介绍说。
为此,河南省人才市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举办“成长型企业”专场招聘会。其实就是中小微企业招聘会,人才部门希望通过“改换门庭”的方法减少求职者对小企业的“歧视”,但收效甚微。
90后很“挑” 难俯下身做事
12月18日,河南省人才市场招聘会上挤满了人。但与记者预想的求职者扎堆停在企业招聘台前的场景不一样,反而是招聘方在卖力吸引求职者,不少招工人员在人流中给求职者塞宣传页。
包住宿,五险,三个月一次公费旅游,每年40天带薪休假,年终分红……一家商贸公司打出了这样福利诱人的招聘海报。“人不好招。”该公司招聘人员眉头紧锁,“待遇好虽然吸引了不少求职者,但一听是做销售,就没几个人投简历了。现在的学生都眼高手低,又想挣得多,又想干的轻松,还想听着体面。即便投简历的人去面试,通知10个能到5、6个就不错了,到最终能坚持做下去的有2、3个都算多了。”
“从第一批90后进入人才市场,我们就很明显的感觉到了变化:90后都不急于找工作,都很挑。”河南省人才市场市场部部长、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卢宇介绍说,“跟70、80后找工作时投很多简历,希望赶紧有单位给他们就职机会完全不一样,90后往往在场内逛很长时间都不会投一份简历。”
“除了‘挑’之外,90后的想法有时让人难以理解。”卢宇举了个例子,一次招聘会上,一位90后问应聘企业有没有wifi,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该求职者直接说,没有wifi,那你们这企业发展空间不大,我不去。
90后自己是怎样想的呢?记者在招聘会上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发现“挑三拣四”的背后是追求“稳定和发展前景”的心理。“大公司肯定要好一些,小企业说不定哪天就倒闭了,父母也说起点还是高一点比较好。”开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刘晓伟说出了很多求职者的心声。
新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陈晓彤则失望的告诉记者,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了。“一直想穿着高跟鞋和漂亮衣裳在写字楼里工作,没事喝喝咖啡,就像电视里的白领一样。但找工作时发现,好像很难有符合自己期望的。”
卢宇认为,90后从小生活条件较好,毕业了也没有太多生存压力,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就业时挑三拣四,俯不下身做事的浮躁心态。他建议大学生要在择业心态和期望值、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提升竞争意识,同时降低期望值,理性分析和评价自己。在应聘时,不要一味追求工作地点、过分强调薪酬,而要考虑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物质需求与精神满足的关系。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定位不清导致 “学生就不了业 企业招不来人”
“现在的学生太不务实了!”12月20日中午,郑州大学校园招聘会上,郑州科华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李志娜边扒盒饭边说,语气有些生气。
一上午过去,她没收到多少简历。招聘计划没完成,只好吃点东西接着来。“现在的学生不得了,张嘴就要三四千,一听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立马扭头就走。”李志娜抱怨道,“来应聘财务,给他们一张工资表,让现场做一个报表都做不出来。还得我们从头教起,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会些什么,先想着要高工资,对自身的价值定位太不清晰。”
在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和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联合报告中显示,2011届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一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631元。李志娜说,他们公司五年前给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是800~1200,现在则涨到了1800~2500,“虽然我们给的起薪是中等水平,但我们会看应聘者的能力,只要能为公司带来效益,工资很快就会涨,可是很多大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南阳润禾棉业有限公司的高经理也摇头苦笑,前段时间他们想招一个英语口语好的人,有个在国外打过两年工的小伙子来应聘,挺符合公司需求的,但最终还是谈崩了。“他开口要20万年薪,我说行啊没问题,你先让我看看你能做什么,值不值得我给你开这个工资。”高经理说,“但他不愿抓住机会证明自己,只想一步登天。”
“很多企业招聘人员压力很大,经常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想想办法。这种‘学生就不了业,企业招不来人’的困境固然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性差有关系,但与求职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认识不够也密不可分。很多人对于找什么样的工作不明确,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不清楚,结果就是屡屡失败,感觉找工作就是难。”河南省人才市场市场部部长、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卢宇说。
郑州轻工业学院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刘磊则对记者说:“其实很多毕业生面前都摆着好几个机会,但大部分都是基层岗位。有同学会来问我该怎么选择。他们不是找不着工作,而是太挑,这山望着那山高。”
“目前用工市场上缺口最大的就是基础性岗位。因为太‘基层’,所以招聘时常被‘鄙视’。求职者的心态我们理解,但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全面理性的看待就业问题,不要把期望值定的太高,应当脚踏实地做事,刚毕业这两年是成长期,懂得学习积累为自身增值,用能力争取高薪,才是毕业生该有的良好心态。”卢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