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你照顾好咱爸妈,我没能力”,收到哥哥的短信,弟弟立即赶来,还是晚了。昨日上午,在郑州花园北路城中村邵庄,一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伙疑似因求职屡屡受挫跳楼自杀。(12月9日《郑州晚报》)
研究生毕业了,仅仅在求职上受挫,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父母,这样的想法从何而来?即便是无法照顾好父母,也不应该选择自杀这种方式来逃避,按我们正常的想法,这位研究生实在不应该自杀,可他却偏偏走上了绝路。
研究生求职屡受挫自杀,虽然是个人问题,但实际上却折射出教育存在的“偏差”,或许在这位自杀的研究生看来,父母辛苦把自己养大,供自己读到了研究生,竟然连工作都找不到,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还不如一死了之。这反映出教育的功利性太强,认为读书就是“投入”成本,而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就是“产出”,投入和产出要成正比。如果自己只是一个中学生,没有读过几年书,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好工作,就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会心安理得,但如果成为了研究生,还找不到工作,就觉得自己太无用了,觉得读书太亏了,进而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了。有这种想法的恐怕不只是这位自杀的研究生一个人。
教育功利主义盛行,而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归结为找到一个好工作。而所谓的好工作标准往往是待遇高、工作稳定,因此,公务员往往成为首选。现在虽然考公务员的总人数在下降,但公务员依然是最为热门的职业。
读书是读书,工作是工作,不应该将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作读书的目标。这种过于功利的教育,会过于强调学习成绩,会忽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受到挫折,或是未能如愿以偿,就会出现极端的想法。
教育是培养健康的人,而因为“教育偏差”而出现的问题,需要得到纠正,然而,在现实中这很难做到。一个研究生自杀了,似乎是他个人的事,恐怕也难引起波澜,甚至可以将原因归结他个人心理素质差,也可以归结为就业难,但如果不对深层次的“教育问题”进行剖析,如果不对“教育偏差”进行修正,恐怕选择自杀的脚步不会轻易停下。
@人民日报:《稳增长,保养加油一个不能少》:改革,要有定力;调控,也要有定力。什么是定力?最大的定力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发展,只有发展,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中国青年报:《别让放假的一天之差毁了团圆的守望》:既然要尊重并保障百姓好好过年的权利,确定春节放假方案,就不能将拍板权交由少数几个专家,而要请老百姓来一起“商量”。
@京华时报:《支付宝账单是经济的体检报告》:数百亿笔交易,见证了中国民众消费习惯的点滴变化,勾画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版图脉络,也能让我们管窥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