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记者走访多场招聘会后发现,博士生“比不过”本科生、留学“海归”不敌国内“土著”、单身的拼不过“有娃的”,一些传统就业观念中的优势条件正面临挑战。专家认为,学生求职中出现的所谓“奇葩现象”,表明我国就业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这也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要盲目跟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活动的日趋活跃,出国留学渐成时尚。一项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公派加上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员多达几十万人。这些留学人员散布于世界各地,成为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按说,在国外学业有成,回国后找工作当不成问题。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些海归在找工作时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容易,相反却遭遇了种种求职“壁垒”,罩在海归们身上的光环正渐渐褪去。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归们求职时的失宠?首先,海归不再是稀有资源。前些年出国留学人员相对较少,海归在国内颇受欢迎,但眼下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年每年有几十万人学成回国,而国内高端技术岗位相对较少,“僧多粥少”的现实使得一些海归不再那么吃香。我们常说,物以稀为贵。商品市场如此,人力资源市场何尝不是如此?
其次,为数不少的海归徒有其表,没有真才实学。这些年,有些人把出国留学当成“镀金”,不是抱着学知识、长见识的态度去国外求学,完全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几年下来,没有学到应掌握的知识,只是在国外“混”了个洋文凭。如果没有知识的支撑,求职仅凭洋文凭能管用吗?当下,国内许多单位用人都更加注重真才实学,只有洋文凭恐怕也只能遭遇“闭门羹”。
再次,许多海归对薪水要求过高,不切实际,导致一些单位不敢用。有些海归仗着有“洋经历”、“洋文凭”,求职时过高估计自己,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往往眼高手低,不能成为单位的骨干,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一些单位宁肯用“土著”也不用海归。
有鉴于此,希望海归们静下心来,客观理性地估计自己,脚踏实地,认清自己的不足。在求职上多些务实与理性,少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其好高骛远、待价而沽,不如放低要求,根据个人特点选择职业,往往胜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