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效果才是硬道理
2009-6-6 10:13:31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
一个孩子,出生后大约三岁开始入托(更可悲的是全托),于是他(她)三岁开始封闭,幼儿园4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研究生2年算下来,要二十五六年时间,这段时间他们似乎在一个封闭的管道中,与外界很少接触,在这期间他(她)错过了最佳的社会学习时间,更何况我们的教育过于单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时与工作能力成反比,学校只是培养了一批做题工具,然而社会需要的恰恰是有思想又有动手能力的人才,而不只是会做题,连起码的社会常识都欠缺的人。难怪多数企业不愿意招聘大学生,有人说一个大学生如果自己肯努力,那么,在企业里也至少锻炼3-5年才能用,这时他(她)可能又另谋高就了,培训费不说,企业时间成本很高。所以今年出现了,企业招聘人才重点的顺序技校(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当然也有学生学风不争,学业水平下降的因素,学校里考试靠枪手的现象比比皆是,曾经神圣的英语等级考试一度发展到令人震惊的地步,大学毕业四级英语可是翻译个简单的产品说明书不会,简单的口语会话不会,再三要求下不得已说出了个中缘由,做不了,因为考试是同学替考的,给几百块钱就过关了,中学学习的一点外语也都忘光了。这是本人亲身经历过的,后来有位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告诉我他在学校替过很多人考试,当过枪手,当然也小有收入,可悲!
所以,企业培训成了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企业培训如何更有效呢?在企业培训的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了许多办法,从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启蒙教育,这似乎有辱人格,都大学毕业了还需要启蒙教育,是的,要从做人做事的ABC开始,社会上曾经推崇过砸掉铁饭碗的英雄业绩,于是频繁跳槽一时间成了时髦的举动,社会上曾经有过在一个企业干上五年再不换时间就太长了的说法,可是,我们要从世界上先进国家看,德国对我们的“跳槽”现象就非常不理解,有位德国朋友说,他们如果要换企业非常难,一个本身也没有这个想法,再者即使要换企业,也必须由原企业的老板推荐,否则对方不接收。这么频繁的换企业你能学到什么?你会干什么?你能做出什么优秀的业绩?尤其是制造业和科研部门,没有丰厚的积累,想出成绩是不成立的,那么,积累是要靠努力一定时间得来的,所以要从职业道德启蒙。
要教会他们懂得尊重、服从,懂得尊重同事,懂得尊重、服从上级,因为这一代人,421式的家庭再加上中国式的家教,他们习惯了以我为中心,祖辈、父辈都要听我的,于是乎到企业就会出现,我凭什么听你的?伦理启蒙也成了必要的一课,由此想到韩国和瑞士的全民皆兵,每个公民都要服兵役,这非常好,军队让人们学会了服从,有了服从意识,才可能形成合力,才可能统一指挥无往不胜。
第二是技能教育,各种技能、本职工作的、社会的等等。
第三是情商的培训,要教会他们如何接受批评?正确对待批评;要教会他们如何对待表扬?如何正确对待组织和个人荣誉?如何对待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困难?培养他们的耐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等等。
培训的形式要同学校教育的形势有所区别,要生动让他们参与其中,要把许多哲理融于故事中,这样大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事实证明行之有效。
例如:我们在讲如何对待困难的时候,就将一个农民受农田中的大石头困扰了多年,打坏了许多铧犁,有一天终于忍无可忍动手铲除时,却发现非常容易就铲除了石头,说明困难越看越打越做越小。
我们讲到如何与同事相处时,讲了两个老太太拉家常的故事,甲老太太讲到女儿是眉飞色舞,说女儿如何享福什么都不干,都是丈夫干;可是讲到儿子时却义愤填膺,说儿媳妇太懒什么也不做,儿子工作一天回家还要做饭、洗衣、哄孩子等等。让大家在娱乐中体会到如果不换位思考就无法理解对方的难处,这样要求大家在工作中也要换位思考。
对于做市场营销的人员我们更注重中和素质的提升,每月的定期培训,首先进行的是市场交流,这对每个业务人员都是一次考试,首先要做发言的准备,整理资料,对一个月的工作进行归纳,其次是要讲得出来,同时又可以听其他人的市场报告,这样一举多得,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业务人员能力提升非常明显。
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这是孔圣人的话,企业培训贵在坚持,而且是周期性的,同时要让员工有意识的进行尝试性的实践,每次培训要树立标杆,最好是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应用结果的范例。意识到有效学习热情就会持久,热情越持久,学习就越有效,这样就是培训步入良性循环,同时也要注意辅助一些刺激性的小奖励等手段,这样可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