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只是员工的合伙人
2009-11-13 11:09:20 来源:泉州晚报 我要评论(
)
“新娘过门当天,发现新郎家有老鼠,嘿嘿笑道:”你们‘家居然有老鼠!第二天早上,新郎被一阵追打声吵醒,听见新娘在叫:"打死你,打死你,居然敢偷‘我们’家米吃。"
这是市区某大型购物中心在进行员工培训时讲述的一个小场景。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员工们,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员工们才能主动参与企业的发展,并在为企业目标奋斗的同时,达成自己的个人目标。
众所周知,泉州目前不少商业企业,在性质上还是民营企业。商场和超市的员工,一进入企业往往在潜意识上提醒自己——“我是替老板打工的,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这种“哪里挣钱去哪里”的打工心态,严重阻碍了零售行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记者认识一位朋友,曾供职于市区某大型连锁超市的总经理办公室,两年后离职。后供职于市区另一家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半年后也离职。这位朋友说,给别人打工,总是找不到归宿感,企业也没有给员工足够的归宿感,因此选择了离职。如今,记者的这位朋友仍然游离于商业零售之外,长期不变的“打工观念”,使这位朋友的生活状态仍然维持在大学毕业前后,而与其同期的不少人,因为勤恳地“为自己打工”,获得了职位与薪金的丰收。
那么,怎样才能让员工们改变这种不适应时代变化的“打工观念”呢?市区某大型购物中心的培训部门提出了对“主人翁精神”的全新解释。该部门的一位资深培训老师认为,在企业内部,员工与老板之间实际上是合伙人的关系,老板投入了各种资产包括设备、资金、场地、原材料等,而员工们则投入了自己的劳动、精力和时间,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企业的价值。从某种程度而言,员工们是在为自己打工,因为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员工们不仅获得了工资、薪水等收入,还获得了学习的经验和工作的阅历。
而许多人解不开“为老板打工”这一心态的原因是,他们不明白投入、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经济学道理。在老板与员工的“合伙”过程中,老板投入了比员工多得多的资产包括设备、资金、场地、原材料等,老板要承担这些资产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以及融资成本等,其承担的企业风险及压力也是员工们所不能理解的,而员工所投入劳动、精力和时间往往是可再生的资源,其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也往往较小,员工们只要将本职工作做好即可。如果理解了投入、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浅显道理,作为商场或超市员工的你,还会认为“多干活是为老板打工”吗?
据这位老师介绍,今年,该公司将“主人翁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主人翁精神的重新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强化员工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强化商业企业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