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生招聘会很特别
2011-1-18 11:05:0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
这年头,对老百姓来说啥事都不容易。考不上大学时,一门心思往里面钻。几年转瞬而过,又该为找工作着急上火了。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都差不多。
英国的大学一般也会举办像中国一样的招聘会。一年两次,一次是在6月份,一次是在秋季。秋季这次的规模要大些,因为正好赶上一批学生即将毕业。除了这两次之外,还会有一些专项的招聘,规模更小。对于聘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来说,招聘会都很重要。
在招聘会上,英国的大学不是主角。学校只负责提供场地和基本条件,还要向参加招聘的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在入场的地方,工作人员会递给你相关的资料,还有招聘单位的名录及所在位置的示意图。而中国的大学多数都是免费请用人单位来校,有时请人家还不来呢。
无论是牛津大学,还是里丁大学,招聘会的形式基本上大同小异。每次前来的公司数量也都在六七十个。只不过到牛津招聘的公司显得层次高些,多是些知名的大公司。而到里丁大学来招人的还有一些超市。当然,也是些知名的连锁超市了。
在很大程度上,英国大学的招聘会更像公司宣传和职业推介。大学生们不像中国的学生那样西装革履,捧着一大摞简历到处递。他们多是一身休闲服,或三三两两,或一个人,到感兴趣的公司摊位前驻足,询问相关情况。
各个招聘单位不像国内用人单位那样趾高气扬,大都很低调。招聘人员亲和力很强,回答问题十分耐心、细致。明知道你不会去他的公司工作,比如像我这样的参观者,人家也很热情。各公司都有印刷精美的宣传品,都有简洁而醒目的形象宣传语和Logo。问到稍深入一点的问题,招聘人员都会告诉你公司的网址,请你到网上查看。网上对职位的相关要求都有非常清楚的说明。有家公司还在网上设计了相关条件,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对照填写后,马上可以打出分数来,自己一看就知道和公司要求差距有多大了。
每个公司的摊位前,都摆着些小礼品,圆珠笔、冰箱贴、布袋子,还有一些巧克力、糖果之类的。有的摊位上摆着一些水果,有的还有饼干等小食品和矿泉水。有家葡萄酒公司还摆上了葡萄酒供人品尝。逛招聘会,有吃有喝有拿。但大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些小东西上,他们多数都只询问公司的基本情况,并不过多地展示自己。公司也不过多地询问大学生的条件,重点在于推广自己的文化、形象,扩大自己的影响。我看到,一家公司摊位上的笔记本电脑里,已有40多个同学留下了联系方式。
总的来看,招聘单位需要的人理工科的偏多,文科较少。一些冷门的学生几乎没有找到和自己相关的公司。一些适应面广的专业学生,选择的余地自然会大些。
一些中国学生也前来找工作。一位北京高校毕业后去英国读研的学生说,不一定非要留在英国工作,国内有合适工作也非常愿意回国。另一位从南京气象学院本科毕业后读研的学生也有相同的想法。但国内究竟有多少合适的工作呢?
英国的公司招聘大学生除了对专业有要求外,还希望大学生有领导、组织才能,特别希望有较强的交往沟通能力。他们希望大学生参与过社会活动,做过一些课题或者项目,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即便是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也是如此。他们吸引大学生的砝码,更多地放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上,许诺有深造机会或者接受进一步的培训。
招聘公司中有一家从事现代农业研究。据称,相比较IT、金融、医学等热门行业来说,这类公司对大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冷,但发展前景看好,吸引力增强。军队也和其他企业一起摆摊。身穿迷彩服的军人介绍说,有50多种岗位需要人,开出的条件也很优越,待遇较好,福利较高,还能带薪休假。招聘公司并不忌讳大学生问待遇,有的还直接写出了报酬。一般的公司起薪都在2万镑左右,高的能达到3万。而英国规定学生偿还大学贷款的工资额度是年薪在1.5万镑以上。
招聘会现场,多为招聘的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很少有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巧遇了一对家长,还是到英国来看望孩子的中国夫妇,恰好赶上了就来看看,也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
走在招聘会现场,绿色的校园里阳光依然灿烂,只见不少大学生们在阳光下悠闲地喝着咖啡,不知道明天的他们是否还会如此潇洒。在金融危机的重压下,学费增加,就业机会却在减少,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将何去何从?教育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