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眼中的中国未来
2016-1-22 12:39:51 来源:凤凰评论 我要评论()
作者:周一骏
站在2016的开端,两次熔断后,上证综指重回3000点,人民币兑美元离岸价也逼近6.7。于是,有声音开始有些忧心忡忡。
与此同时,距离北京3783公里的新德里,印度的各大报纸也正心情复杂地描述着中国股市与汇市的波澜,一方面希望这是印度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担心全球化之下焉有完卵。
然而,观察中国的视角与方式永远都不止一种,在新德里,另外一群拥有大视野的印度人,正站在未来观察中国。在印度著名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笔者有幸与来自印度海军的退役将军、专栏作家、智库学者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印度裔教授进行了交流。鸿儒谈笑之间,这些印度的精英,给出一些有见地的思考。他们眼中的中国大未来,让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印度的未来,还有亚洲的未来。
全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部分原因来自于两个事实:第一,GDP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有趣的是,在这两个指标上,印度都足够优秀──2016年GDP预计增速7.5-7.7%将超过中国,且一半人口年龄低于25岁。作为没有这些烦恼的旁观者,印度观察家提供了一个冷静的视角。
第一,正在老去的GDP指标。
就如同一战前,欧陆强国还在用战马数量衡量军力的做法一样,依然将GDP作为压倒一切的指标已经不合时宜。人类发展史上,当重商主义完成对重农主义的超越后,黄金对于国力的意义一落千丈。同样的道理,GDP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陈旧评价标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进中,对国力的衡量也呼唤与时俱进的新方式。有学者指出,仍然偏重GDP衡量国力的一个困境是:当一国从温饱迈入小康初期,国民从无到有的,带动大量消费,GDP指标抢眼;而当一国初步实现繁荣之后,国民内在素质不断提升,由此带来国力的长足进步,但这一切并不一定表现为类似上一时期的物化财富大爆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应对自己GDP成为世界第二的意义保持冷静。
第二,人口不一定带来红利。
在工业时代,由于信息技术落后,教育成本高昂,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大于人口数量。一个极端的例证莫过于马克沁重机枪在人类战争中的首次应用──1893─1894年,在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击退了5000多人的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但当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成本降低,普通人获得良好教育从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几率提升。因此,在信息时代,一国巨量的人口,也就意味着无尽的财富,人口数量对于国力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
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兴大国人口素质有可能获得充分发展,并不意味着其必然获得充分发展。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其实是一国综合人口素质,在取得进步之后,无法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就好比,几乎任何学生稍加努力都可能从0分考到60分,但并不是所有中等学生都可以从70分迈向90分。全世界,人与人在生理上的差别微乎其微,之所以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国家形态和文明程度,关键在内心安装的OS(操作系统)和APP。通往卓越与富强之峰的,是一条艰辛的路。
因此,年轻人口可以带来红利,老龄人口也可以带来红利,不用过度担心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优质工作人口”的数量与社会协作能力。
第三,独一无二的中国优势。
在通往卓越的陡峭山岩上,中国具有哪些特质来取得成功?
首先,中国是历史上“GDP”差距最小的追赶者。苏联即使在巅峰时期,美国也保持了近2倍于苏联的经济总量。而中国发展势头猛,不断缩小与美国差距。是美国百年来首个真正的竞争者,这种“量变”可能引起质变。同时中国致力于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当年美苏竞争的逻辑属于过去。
另外,中国正在努力打造全社会创新的思想和机制。经历思想荡涤,五四运动以来,全民族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态度,向世界学习,其谦虚开放态度很彻底。但与愚昧自大相比,这种“过度”地谦卑,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进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不断向世界提供“innovation thinking”(新思维)。中国不是免费搭便车的人,纵观人类发展史,这种创新思维是大国赶超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中国,全民都正“绞尽脑汁”地奔跑在通向幸福与富裕的道路上。
站在2016的开端,两次熔断后,上证综指重回3000点,人民币兑美元离岸价也逼近6.7。于是,有声音开始有些忧心忡忡。
与此同时,距离北京3783公里的新德里,印度的各大报纸也正心情复杂地描述着中国股市与汇市的波澜,一方面希望这是印度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担心全球化之下焉有完卵。
然而,观察中国的视角与方式永远都不止一种,在新德里,另外一群拥有大视野的印度人,正站在未来观察中国。在印度著名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笔者有幸与来自印度海军的退役将军、专栏作家、智库学者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印度裔教授进行了交流。鸿儒谈笑之间,这些印度的精英,给出一些有见地的思考。他们眼中的中国大未来,让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印度的未来,还有亚洲的未来。
全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部分原因来自于两个事实:第一,GDP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有趣的是,在这两个指标上,印度都足够优秀──2016年GDP预计增速7.5-7.7%将超过中国,且一半人口年龄低于25岁。作为没有这些烦恼的旁观者,印度观察家提供了一个冷静的视角。
第一,正在老去的GDP指标。
就如同一战前,欧陆强国还在用战马数量衡量军力的做法一样,依然将GDP作为压倒一切的指标已经不合时宜。人类发展史上,当重商主义完成对重农主义的超越后,黄金对于国力的意义一落千丈。同样的道理,GDP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陈旧评价标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进中,对国力的衡量也呼唤与时俱进的新方式。有学者指出,仍然偏重GDP衡量国力的一个困境是:当一国从温饱迈入小康初期,国民从无到有的,带动大量消费,GDP指标抢眼;而当一国初步实现繁荣之后,国民内在素质不断提升,由此带来国力的长足进步,但这一切并不一定表现为类似上一时期的物化财富大爆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应对自己GDP成为世界第二的意义保持冷静。
第二,人口不一定带来红利。
在工业时代,由于信息技术落后,教育成本高昂,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大于人口数量。一个极端的例证莫过于马克沁重机枪在人类战争中的首次应用──1893─1894年,在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击退了5000多人的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但当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成本降低,普通人获得良好教育从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几率提升。因此,在信息时代,一国巨量的人口,也就意味着无尽的财富,人口数量对于国力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
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兴大国人口素质有可能获得充分发展,并不意味着其必然获得充分发展。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其实是一国综合人口素质,在取得进步之后,无法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就好比,几乎任何学生稍加努力都可能从0分考到60分,但并不是所有中等学生都可以从70分迈向90分。全世界,人与人在生理上的差别微乎其微,之所以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国家形态和文明程度,关键在内心安装的OS(操作系统)和APP。通往卓越与富强之峰的,是一条艰辛的路。
因此,年轻人口可以带来红利,老龄人口也可以带来红利,不用过度担心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优质工作人口”的数量与社会协作能力。
第三,独一无二的中国优势。
在通往卓越的陡峭山岩上,中国具有哪些特质来取得成功?
首先,中国是历史上“GDP”差距最小的追赶者。苏联即使在巅峰时期,美国也保持了近2倍于苏联的经济总量。而中国发展势头猛,不断缩小与美国差距。是美国百年来首个真正的竞争者,这种“量变”可能引起质变。同时中国致力于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当年美苏竞争的逻辑属于过去。
另外,中国正在努力打造全社会创新的思想和机制。经历思想荡涤,五四运动以来,全民族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态度,向世界学习,其谦虚开放态度很彻底。但与愚昧自大相比,这种“过度”地谦卑,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进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不断向世界提供“innovation thinking”(新思维)。中国不是免费搭便车的人,纵观人类发展史,这种创新思维是大国赶超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中国,全民都正“绞尽脑汁”地奔跑在通向幸福与富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