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在0-7岁时,所需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便会一直寻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早恋、叛逆、自我缺失,甚至人际关系障碍……”萨提亚亲子关系导师林文采博士认为正当中国的父母亲关注于虎妈和猫妈哪种教育方式更理想时,却往往忽视了家庭体系本身对孩子的塑造。
林文采
林文采博士,马来西亚籍华人。由著名萨提亚大师JohnBanmen博士强力推荐,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的家庭与亲子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她独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萨提亚亲子关系:孩子行为矫正版》。
在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心理学流派中,创始人维吉妮亚·萨提亚女士认为:孩子的问题,来自于父母;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家庭的健康才能带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日前,国际著名的家庭与亲子教育专家林文采博士应德瑞姆心理学院的邀请,将于4月中旬赴杭州开讲“爱的智慧”。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她抛出了关注儿童“心理营养”的设想,认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的心理营养也是不同的。
做虎妈还是猫妈?
生活周刊:近期,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的战歌》使得西方社会对中国式严管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对于虎妈还是猫妈的教育模式,您个人持哪种观点?哪种方式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林文采: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究竟是虎妈还是猫妈的教育方式好,主要还是要看孩子的个性,如果这个孩子的抗压能力很强,性格比较稳重,倒是可以考虑相对从严的管教方式。但是这种教育理论不能作为所有人的标准。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温和的教育方式可能对他们更加有利。我的观点,最好的方式是“温和与坚持并重”,用温和的方式管教,但是对于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的界限一定要坚持,让孩子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万万不能做,让其清楚其中的规则和底线。我坚信,孩子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6岁时,他们应该学会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父母应该花费更多时间去了解和观察孩子,而不是干涉孩子。
生活周刊:那您认为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值得肯定的多,还是否定的多?
林文采:说实话,我对很多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敢苟同的。在中国整个的文化背景里面,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往往扮演的角色投入程度很低,可能他们大多把时间放在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援。我更建议,父亲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在4-5岁阶段,是最需要得到父亲的认同和肯定的。再有,中国父母的特点就是太过焦虑,这种焦虑对孩子来说压力很大,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在中国,我发现很多父母特别喜欢攀比,比谁家的小孩有出息,学习好,读名校。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们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做好他们自己。满足了他们不同阶段的心理营养,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出色的孩子,未来都会发挥得很好。
了解孩子的心理营养
生活周刊:您认为,不同的阶段父母需要满足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呢?
林文采:在0-3个月的早期,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婴儿非常脆弱,生活的一切都需要爸爸妈妈来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同时,在这3个月还要让他知道妈妈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有任何事情比他更重要。
到了4个月-3岁阶段,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意味着他们从心理上从母体分离的过程开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孩子很难做到“独立”。这个阶段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安全感的来源一方面是夫妻的关系是否和谐稳定。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好,孩子就会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总是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没有安全感。
到了4-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父亲在这个阶段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分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欣赏并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孩子你很棒,你让我骄傲,你这样做我很高兴。这些话会让孩子充满自信,会记得一生。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会有一个人成为孩子的模范,教会他生活态度和技巧。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从模范身上学习。通常我们把这个模范叫做“重要他人”,这个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他经常接触到的其他人。
生活周刊:但现在的中国父母大多没有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教育,而是对孩子特别宝贝寸步不离,您对此怎么看?
林文采:在孩子4个月-3岁阶段,是安全感的建立期,妈妈情绪太焦虑,孩子也会吸收这种焦虑。对孩子来说,“分离”主要是针对妈妈。自己就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经常焦虑,怕这怕那,还会情绪失控,这都不能让孩子心安。如果这段时期母亲的情绪是稳定的,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自然而然可以顺利走过分离期。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一点点完成分离,到3岁以后上幼儿园,自己可以很开心地去做事情,不会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安全感吸收得越多,分离得就越好,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从4个月到3岁,孩子如果没有这个重要经历,他会和妈妈一直处于“共生期”,也就谈不上独立。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既有要求又会对帮助表示“拒绝”。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是因为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必过分担心。
做好自己最重要
生活周刊:如何改变这种过度焦虑的症状呢?萨提亚理论强调“家庭可以塑造人”在家庭当中父母应该怎样做?
林文采: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会影响到他的整个人际关系。例如,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就会影响到他今后如何与权威相处,如果他和父亲处理不好关系,自然以后跟权威也无法相处。在家庭关系中,他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进而会影响到今后他与同事之间的相处。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在他的原生家庭中学到的沟通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整个社会关系。所以孩子的问题,一定是来自父母和家庭的,家长首先需要在自身上找原因。
生活周刊: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您有建议吗?
林文采:不要想得特别复杂,其实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方法很简单,首先就是要做好你自己,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另外,一段亲密而美满的婚姻关系,才会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在这个家庭中感到快乐,从而健康成长。即便现在作为父母的你们仍旧有一些自己无法满足的期待,缺失安全感。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只有你自己的改变,才不会影响到你的下一代。只要想好该如何做好你自己,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信任、肯定、欣赏自己,孩子才会从你身上学到更多。做好自己,就是最快的捷径,你会发现其实培养孩子很容易,根本不需要讲很多技术层面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