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示爱的某种方式
2015-3-6 9:48:10 来源: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作者:黑麦
信物,是爱情中隐秘的文明。人类最早的情物是一个苹果,那是在伊甸园里。古代人依赖信物见证爱情,手镯、香囊、罗缨、同心结、簪、钗、木梳等,都是曾经的爱意表达。当言语的表达变得苍白时,当行动上的表白成为冲动时,当人们发觉验证爱情的存在需要漫长的岁月时,物质的表达似乎成为最有效的替代,并被多数人所接受。“物质”是现代人爱情观的一部分,它是衡量当代爱情“幸福感”的标准之一,当人们在爱情中感到空虚时,物质似乎可以成为一种救赎。在电影《天才雷普利》中,汤·雷普利似乎只有在扮成富商之子迪奇时才能使自己面对爱情,欲望的畸变,使人不寒而栗。当然,雷普利永远也无法拥有他真正想要的一切,金钱地位的贪恋让他的爱情在现实中变得很渺小。
故事一
女朋友搬走了,林生坐在空荡荡的卧室里,他点了一根烟,拿着手机翻看起他和陈亚红在过去三年里的照片,一张张把它们删去。
林生曾经是一档音乐节目的电台主持人,他的嗓音不错,总能吸引起一些女性听众的注意。陈亚红在2012年听过这档节目,那时她和她的上任男朋友还没分手。后来,她通过一个朋友的微博发现了林生的微博账号,那阵子,她开始主动和林生约会。林生一直对陈亚红有种愧疚感,因为他比陈亚红大10岁,离过一次婚,因此,林生总是格外地照顾陈亚红,不但经常送她一些小礼物,约会时也从来不让陈亚红付账。
在林生的印象中,他送给陈亚红的第一个情人节礼物是一瓶马克雅克布的香水,那瓶香水有一种成熟气味,陈亚红不太能接受自己散发着中年女性的香气,因此在闻到时并没有表现得很开心,而林生则是希望这个小女孩能快快长大,变得成熟起来。陈亚红送给林生的是一盒黑松露巧克力,后来林生常常在进口超市看见那种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上面写着“100块两盒”。林生说那盒巧克力足有一公斤重,到现在也没吃完,一直放在单位的抽屉里,每次想起来都觉得不是滋味。
约会几个月以后,陈亚红变成了林生公开的女朋友,林生总是觉得陈亚红穿衣服像个大学生,为了“在朋友前体面些”,林生也常常带她去买些时装,“毕竟相差10岁,穿衣审美上有些不同”。此后,林生开始让陈亚红穿得“更成熟一些”,而陈亚红也渐渐从这些时装的款型上找到新的自信。
之后的约会中,两个人摩擦不断,年龄上的代沟也开始显现出来。林生很快找到一种方法来缓和这种矛盾,只要陈亚红开始发脾气时,林生就会买花和礼物哄她开心。陈亚红也开始慢慢接受这种示爱方式,她觉得这似乎成为验证一个男人是否爱自己的标准之一。她也常用林生“离过婚,比自己大”等问题来和他争执,林生似乎对她的小脾气也有一种认可——至少这个女人是在乎自己的。
在相识一年后,林生从父母家中搬了出来开始了和陈亚红的同居生活。“我那时的工资也就一万多块钱,租房子花掉了三分之一,日常开销占了三分之一,我当时老想着给亚红买点东西送她,每次我买了礼物她都会表现得特别高兴。”
2014年情人节的时候,林生用一个月的工资为陈亚红买了一块手表,他觉得女孩成年后应该有一块手表,他为她选购了一块白色的陶瓷表链的手表,他觉得白色代表纯洁,他希望两个人的爱情也应该是这种颜色的。
陈亚红送给他一瓶发蜡,她觉得林生出差的时候可以随身带着。林生不太喜欢这种消耗品,他觉得礼物应该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他比对了一下那块手表,迟疑了一下,还是开心地接受了陈亚红的礼物。
当陈亚红开始工作后,林生觉得自己越发喜欢上这个女人,他曾经动过结婚的念头,也开始带着陈亚红见过自己的家长。此后,他总是找些借口或是纪念日买东西给她。林生觉得“亚红当时很懂事,我需要给她一些奖励和认可,我那时觉得物质奖励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想过之后的日子要怎么过下去。”渐渐地,林生开始觉得自己的工资不够用了,他问父母要了些钱,又办了两张信用卡,勉强可以抵些时日。
似乎从某次吵架开始,林生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摸不到陈亚红的心思了,他觉得陈亚红并不是真心喜欢自己每天做饭及送她礼物这些事情,林生发现她开始在饭局和夜店里寻找自己的圈子和生活。起初,林生并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他觉得年轻人总要经历过这个阶段,但是当他开始留意陈亚红的装扮时,他开始感到了某种不安。陈亚红那会儿总是精心装扮一番,然后戴着林生送给她的饰品、拿上手包去参加聚会,林生对她暴露的衣着有些不悦,他还看出在陈亚红的眼神里有一种不自然的神情。林生说道:“她出门前总会问我要几百块钱,然后拿着我的陆虎车钥匙转身就走,有几次还因为我没给车加满油打电话抱怨。”就这样,林生觉得自己的女朋友“失手”了,“因为她总是玩到很晚才回家,一身酒气,进屋便倒头大睡”。
他开始怀疑陈亚红,也在她的电脑里看到女朋友和很多位异性的自拍照,他也问过她,陈亚红总是说“都是朋友,照片并不能说明什么”。林生没法多问,他唯一能确认的只是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女朋友,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陈亚红离家出走了,不久他在陈亚红的微博上看到她写道:手表开始不准了,爱情似乎也走到了尽头。
直到陈亚红提出分手和搬家后,林生还为她的生日买了一双Jimmy Choo的高跟鞋,他觉得这件价格不菲的礼物或许能挽留住她的芳心。那天晚上,林生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来收拾自己衣物的陈亚红,准备给她一个惊喜。一直到夜里两点,陈亚红才醉醺醺地走进屋子,瘫倒在沙发上直接睡去。林生将她扶回房间,自己在沙发上凑合了一夜。第二天早起后,林生发现陈亚红已经搬走了,连同他等着她拆封的那双鞋子也一起消失了,卧室的衣柜中只留下了她很久不穿的几件过季外套和一些没有牌子的裤子。
断联后,林生常常看到陈亚红在微博上贴出来她和不同男人的约会照片,他也常常听说她和一些人过着某种奢侈的生活,他觉得陈亚红似乎总能找到能为她买单的男人。他觉得难过,但是他似乎也知道陈亚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林生说:“本来我们两个都不是对物质有要求的人,我不断送出的礼物让她变得越来越挑剔,自己也变得囊中羞涩,我开始变得没有自信,而她变得自信过度。”
在林生看来,他一直在试图用物质来平衡两个人的关系,而他却塑造了一个物质女孩,他本来希望用这些物质来证明自己的爱情,而这些物质在她的身上变成了虚荣的物欲。
林生曾经认为礼物都是一种信物,然而太多信物最终没有见证他们的爱情,它最终演变成一种彰显虚荣的物质闹剧。“最初,她热情、纯洁、敏感,她来自小城市,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来她变得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林生说。在他们的爱情故事里,物欲似乎决定了两个人的关系价值,他们一度认为物质能拉近两个人的关系,但是现实的生活更像《包法利夫人》。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赖昂只一句“巴黎就这样做”,爱玛就乖乖地委身于他。19世纪中期的法国社会中,这个女人既不坏也不圣洁,她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女人”。自始至终,她的幻觉远比她的能力强大,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蒙蔽了她,甚至支配着她,令她透支了自己的能力和激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也是一场因为金钱而引发的故事。一对夫妻因为想给对方买一件圣诞礼物而舍弃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德拉美丽的头发、杰姆珍贵的金表。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都得到了彼此的真情,正如作者所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林生回想起那段感情经历至今仍有感触,他说,人的欲望是个复杂的组成,有时图省钱,有时想铺张,有时刻意追求新奇,有时却深陷其中,“似乎每个人都需要物质来定义、判断自己和他人,但是它永远是最不理智的”。林生最近又看了一遍电影《邮差》,渔民的儿子马里奥在聂鲁达的影响下开始钻研诗歌,并写出: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你的脸庞,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这故事看起来真像是上世纪的爱情。”林生说。
故事二
王耀在2009年结婚,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26岁时结婚。在朋友的眼中,他是一个不安且不成熟的“少年”,他也觉得自己“不是会踏实下来结婚的那种人”。2009年秋天,和他交往了3年的女朋友吴迪在鼓楼看演出时突然抱住了王耀并说道:“咱们结婚吧。”王耀是那种不会拒绝别人的人,他突然想到简·奥斯汀的一句话,女人的思维很有跳跃性,从仰慕到爱慕,从爱慕到结婚都是一眨眼间的事。他觉得眼前的这个女孩有点可爱,于是将一只胳膊搭在吴迪的肩膀上迟疑了一会儿,想不出合适的拒绝理由,也就微笑着答应了。
王耀不喜欢婚礼,他觉得婚礼太过形式感,而且他不喜欢当众表态和被捉弄的感觉,吴迪也迁就了他。尽管如此,二人还是收到了亲戚们的不少礼金,俩人原本打算把钱花在装修上,但是吴迪还是觉得应该买个心仪的戒指。几天后,王耀带着吴迪来到王府井的卡地亚专卖店,花了5万块钱买了两枚素圈,王耀说自己不喜欢太华丽的饰物,吴迪也随声附和着给自己挑了枚一样的戴上。那阵子,吴迪还是很高兴的,很长一段时间,这枚戒指都是他俩身上最昂贵的物品。
王耀戴了几天婚戒,他开始有些不适应,于是他常常把戒指摘下来,放到抽屉里。这个抽屉里还放着一对卡西欧的石英手表,由于很久没有更换电池,手表已经停了。王耀回想起那是他送给自己和吴迪的第一份情人节礼物,这对塑料手表不到500元,吴迪却戴了很久,女孩曾经认为时间会证明他们的爱情。
结婚半年后,王耀升职了,收入变得丰厚起来,由于商务活动的增多他开始有了购物的需求。起初他只是带着吴迪去商场逛逛手表和西装,没过多久,王耀便开始自己逛街。“我不想让吴迪有太大的落差感,毕竟她的收入不多,有的时候我会把新买的西装和手表放在公司或者车里。”他说。
对于王耀生活的上的变化,吴迪并非没有察觉,她也尝试着用一些精心挑选的礼物来打动丈夫。她很少打车,并且中午带饭,用省下来的钱为他买一条名牌领带或是一条限量版的口袋巾,她觉得“无论丈夫是否喜欢这些礼物,这个钱都是值得花的”。
渐渐地,王耀的收入开始更多,他开始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不满,他总是抱怨妻子无法和他沟通,他希望吴迪能试着精心打扮自己,然而吴迪尝试过多次之后却总是无法把自己调整到令丈夫满意的状态。后来,吴迪只能默默地给丈夫买些有限的日常用品,给王耀买东西似乎成为她的某种表达方式,不过这些礼物却无法令王耀愉悦。
吴迪偶然间翻出一个小盒子,那是他俩刚刚认识不久后王耀送给她的一盒Godiva巧克力包装,她一直没舍得扔掉那个外壳。她觉得王耀在结婚两年后变了很多,她有点无法适应王耀的变化,却也无能为力跟随他的变化,她简单地相信自己爱着王耀就足够了。
王耀那阵总是加班,他压缩了自己的日常生活。2012年初,吴迪过生日时他快递了一块手表给她,此外没有过多的表示。而吴迪却默默地将那块机械手表收了起来,她不准备戴它,因为她会觉得有压力,她觉得这块昂贵的手表会让她难堪。这似乎成为一个导火索,王耀觉得吴迪有意地排斥他的“好意”,她那种自卑的情绪让王耀很反感,于是两个人决定分开一段时间。分居的那一天,两个人似乎都做好了分开的准备,因为彼此都无法成为对方想要的人。在分居的半年中,王耀也多次退回了吴迪送来的礼物,他让吴迪把这些东西留给她自己用,他希望两个人不要相互打扰。
2012年冬天,王耀和吴迪来到了当初领证的民事局,他们在5分钟之内办理了离婚手续,分别前,两个人像刚刚认识时那样握了握手。此后,王耀多次问吴迪什么时候把东西搬走,还有什么想要的,吴迪只是回答道:“人都没了,我什么也不想留。”3个月后王耀发现吴迪好像回过一次家,她只是把自己放抽屉里多年的那枚卡地亚戒指带走了。一年后,王耀在交往过两个女朋友后突然意识到吴迪才是对自己真正好的那个人时,他开始试着找回吴迪,但是吴迪却未接过他的电话。
人们往往认为物欲与女人关系更为紧密,事实上男人也无法抗拒物欲。约翰·格拉夫的《流行性物欲症》一书中将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ulenza)合成“物欲症”(affluenza)一词,作者认为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人们轻易地相信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过度消费如同一场流行性疾病,引发出孤独、超时工作、家庭矛盾等,它使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王耀也承认自己总是有强烈的购物欲(shopaholic),“这能让我缓解压力”。如同英国畅销书作家索菲·金拉塞的“购物狂”系列改编成的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所讲述的,影片中丽贝卡是一个财经杂志的记者,因为购物成瘾而债台高筑。“买”几乎成为一个魔咒,当人们面对情感困境、需要感受温暖、工作面试、需要获得尊重和注意时,购物柜台几乎成为通向一切成功的必经场所。这个社会所规定的主流价值观似乎也是一个人人崇尚成功和财富的价值观,它造成了现代都市人内心深处无比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而多数人只会选择用饰品和衣着来掩饰情绪或是武装起自己。
物质的确有一种象征意义。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最开始便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浮华、奢靡的社会景观。在那个纵欲过度的时代,经济爆炸式狂飙突进,人们只能活在一种欣欣向荣的物质世界之中。这如同一把让人陷入空虚的钥匙,也会让爱情痛切地感受到那种失落和破灭。当爱情与物欲交织在一起道德标准均已湮灭,以个人为中心的实利主义成为时尚,虽然人们相信爱情,但是似乎没有人懂得去爱。
我们今天所谈及的物欲,大多是指流行奢侈品,它与信物不同,有一些暧昧的实用功能,这种暧昧的消费品很容易满足虚荣,令人趋之若鹜。在一切信物中,钻石似乎一直保持着爱情的永恒和纯粹。“adamas”是钻石希腊语词源,它意为不可战胜,代表任何坚硬无比的东西。在15世纪后,它才在欧洲上层阶层流行开来,当时的钻石带有神秘的色彩,除可以治病,还能够为战士带来勇气外,令男人对妻子的爱更加深沉。1477年8月18日,当时的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向法国的玛丽公主求婚时,钻石第一次被镶嵌在戒指上。100年后,用钻石原石镶成的八角结晶体戒指也时髦一时。1950年,音乐人朱利·斯泰恩(Jule Styne)创作了《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玛丽莲·梦露除了在歌曲中娓娓唱出卡地亚、蒂凡尼等品牌外,还反复阐述着:我曾听说恋爱是严格意义上柏拉图式的,无论爱情是否是柏拉图式的,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自此,钻石除了“恒久远永流传”之外,似乎还拥有了一种情欲的象征。在上世纪80年代,麦当娜高唱着《物质女孩》,用一种新时代的气质再现了当年梦露的时髦昂贵的服装:貂皮披肩,钻石首饰。
当然,奢侈品似乎并不主张过度的物欲,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仍旧是奢侈品广告的常用主题,卡地亚总裁邓阁士(Stanislasde Quercize)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今天的平民物质资源占有已经超过了昔日贵族的水准。此外,今天的很多商品都具有奢侈品一般的价格,但它是否对你产生奢侈的价值,取决于你要赋予它怎样的意义。
信物,是爱情中隐秘的文明。人类最早的情物是一个苹果,那是在伊甸园里。古代人依赖信物见证爱情,手镯、香囊、罗缨、同心结、簪、钗、木梳等,都是曾经的爱意表达。当言语的表达变得苍白时,当行动上的表白成为冲动时,当人们发觉验证爱情的存在需要漫长的岁月时,物质的表达似乎成为最有效的替代,并被多数人所接受。“物质”是现代人爱情观的一部分,它是衡量当代爱情“幸福感”的标准之一,当人们在爱情中感到空虚时,物质似乎可以成为一种救赎。在电影《天才雷普利》中,汤·雷普利似乎只有在扮成富商之子迪奇时才能使自己面对爱情,欲望的畸变,使人不寒而栗。当然,雷普利永远也无法拥有他真正想要的一切,金钱地位的贪恋让他的爱情在现实中变得很渺小。
故事一
女朋友搬走了,林生坐在空荡荡的卧室里,他点了一根烟,拿着手机翻看起他和陈亚红在过去三年里的照片,一张张把它们删去。
林生曾经是一档音乐节目的电台主持人,他的嗓音不错,总能吸引起一些女性听众的注意。陈亚红在2012年听过这档节目,那时她和她的上任男朋友还没分手。后来,她通过一个朋友的微博发现了林生的微博账号,那阵子,她开始主动和林生约会。林生一直对陈亚红有种愧疚感,因为他比陈亚红大10岁,离过一次婚,因此,林生总是格外地照顾陈亚红,不但经常送她一些小礼物,约会时也从来不让陈亚红付账。
在林生的印象中,他送给陈亚红的第一个情人节礼物是一瓶马克雅克布的香水,那瓶香水有一种成熟气味,陈亚红不太能接受自己散发着中年女性的香气,因此在闻到时并没有表现得很开心,而林生则是希望这个小女孩能快快长大,变得成熟起来。陈亚红送给林生的是一盒黑松露巧克力,后来林生常常在进口超市看见那种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上面写着“100块两盒”。林生说那盒巧克力足有一公斤重,到现在也没吃完,一直放在单位的抽屉里,每次想起来都觉得不是滋味。
约会几个月以后,陈亚红变成了林生公开的女朋友,林生总是觉得陈亚红穿衣服像个大学生,为了“在朋友前体面些”,林生也常常带她去买些时装,“毕竟相差10岁,穿衣审美上有些不同”。此后,林生开始让陈亚红穿得“更成熟一些”,而陈亚红也渐渐从这些时装的款型上找到新的自信。
之后的约会中,两个人摩擦不断,年龄上的代沟也开始显现出来。林生很快找到一种方法来缓和这种矛盾,只要陈亚红开始发脾气时,林生就会买花和礼物哄她开心。陈亚红也开始慢慢接受这种示爱方式,她觉得这似乎成为验证一个男人是否爱自己的标准之一。她也常用林生“离过婚,比自己大”等问题来和他争执,林生似乎对她的小脾气也有一种认可——至少这个女人是在乎自己的。
在相识一年后,林生从父母家中搬了出来开始了和陈亚红的同居生活。“我那时的工资也就一万多块钱,租房子花掉了三分之一,日常开销占了三分之一,我当时老想着给亚红买点东西送她,每次我买了礼物她都会表现得特别高兴。”
2014年情人节的时候,林生用一个月的工资为陈亚红买了一块手表,他觉得女孩成年后应该有一块手表,他为她选购了一块白色的陶瓷表链的手表,他觉得白色代表纯洁,他希望两个人的爱情也应该是这种颜色的。
陈亚红送给他一瓶发蜡,她觉得林生出差的时候可以随身带着。林生不太喜欢这种消耗品,他觉得礼物应该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他比对了一下那块手表,迟疑了一下,还是开心地接受了陈亚红的礼物。
当陈亚红开始工作后,林生觉得自己越发喜欢上这个女人,他曾经动过结婚的念头,也开始带着陈亚红见过自己的家长。此后,他总是找些借口或是纪念日买东西给她。林生觉得“亚红当时很懂事,我需要给她一些奖励和认可,我那时觉得物质奖励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想过之后的日子要怎么过下去。”渐渐地,林生开始觉得自己的工资不够用了,他问父母要了些钱,又办了两张信用卡,勉强可以抵些时日。
似乎从某次吵架开始,林生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摸不到陈亚红的心思了,他觉得陈亚红并不是真心喜欢自己每天做饭及送她礼物这些事情,林生发现她开始在饭局和夜店里寻找自己的圈子和生活。起初,林生并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他觉得年轻人总要经历过这个阶段,但是当他开始留意陈亚红的装扮时,他开始感到了某种不安。陈亚红那会儿总是精心装扮一番,然后戴着林生送给她的饰品、拿上手包去参加聚会,林生对她暴露的衣着有些不悦,他还看出在陈亚红的眼神里有一种不自然的神情。林生说道:“她出门前总会问我要几百块钱,然后拿着我的陆虎车钥匙转身就走,有几次还因为我没给车加满油打电话抱怨。”就这样,林生觉得自己的女朋友“失手”了,“因为她总是玩到很晚才回家,一身酒气,进屋便倒头大睡”。
他开始怀疑陈亚红,也在她的电脑里看到女朋友和很多位异性的自拍照,他也问过她,陈亚红总是说“都是朋友,照片并不能说明什么”。林生没法多问,他唯一能确认的只是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女朋友,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陈亚红离家出走了,不久他在陈亚红的微博上看到她写道:手表开始不准了,爱情似乎也走到了尽头。
直到陈亚红提出分手和搬家后,林生还为她的生日买了一双Jimmy Choo的高跟鞋,他觉得这件价格不菲的礼物或许能挽留住她的芳心。那天晚上,林生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来收拾自己衣物的陈亚红,准备给她一个惊喜。一直到夜里两点,陈亚红才醉醺醺地走进屋子,瘫倒在沙发上直接睡去。林生将她扶回房间,自己在沙发上凑合了一夜。第二天早起后,林生发现陈亚红已经搬走了,连同他等着她拆封的那双鞋子也一起消失了,卧室的衣柜中只留下了她很久不穿的几件过季外套和一些没有牌子的裤子。
断联后,林生常常看到陈亚红在微博上贴出来她和不同男人的约会照片,他也常常听说她和一些人过着某种奢侈的生活,他觉得陈亚红似乎总能找到能为她买单的男人。他觉得难过,但是他似乎也知道陈亚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林生说:“本来我们两个都不是对物质有要求的人,我不断送出的礼物让她变得越来越挑剔,自己也变得囊中羞涩,我开始变得没有自信,而她变得自信过度。”
在林生看来,他一直在试图用物质来平衡两个人的关系,而他却塑造了一个物质女孩,他本来希望用这些物质来证明自己的爱情,而这些物质在她的身上变成了虚荣的物欲。
林生曾经认为礼物都是一种信物,然而太多信物最终没有见证他们的爱情,它最终演变成一种彰显虚荣的物质闹剧。“最初,她热情、纯洁、敏感,她来自小城市,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来她变得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林生说。在他们的爱情故事里,物欲似乎决定了两个人的关系价值,他们一度认为物质能拉近两个人的关系,但是现实的生活更像《包法利夫人》。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赖昂只一句“巴黎就这样做”,爱玛就乖乖地委身于他。19世纪中期的法国社会中,这个女人既不坏也不圣洁,她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女人”。自始至终,她的幻觉远比她的能力强大,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蒙蔽了她,甚至支配着她,令她透支了自己的能力和激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也是一场因为金钱而引发的故事。一对夫妻因为想给对方买一件圣诞礼物而舍弃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德拉美丽的头发、杰姆珍贵的金表。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都得到了彼此的真情,正如作者所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林生回想起那段感情经历至今仍有感触,他说,人的欲望是个复杂的组成,有时图省钱,有时想铺张,有时刻意追求新奇,有时却深陷其中,“似乎每个人都需要物质来定义、判断自己和他人,但是它永远是最不理智的”。林生最近又看了一遍电影《邮差》,渔民的儿子马里奥在聂鲁达的影响下开始钻研诗歌,并写出: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你的脸庞,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这故事看起来真像是上世纪的爱情。”林生说。
故事二
王耀在2009年结婚,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26岁时结婚。在朋友的眼中,他是一个不安且不成熟的“少年”,他也觉得自己“不是会踏实下来结婚的那种人”。2009年秋天,和他交往了3年的女朋友吴迪在鼓楼看演出时突然抱住了王耀并说道:“咱们结婚吧。”王耀是那种不会拒绝别人的人,他突然想到简·奥斯汀的一句话,女人的思维很有跳跃性,从仰慕到爱慕,从爱慕到结婚都是一眨眼间的事。他觉得眼前的这个女孩有点可爱,于是将一只胳膊搭在吴迪的肩膀上迟疑了一会儿,想不出合适的拒绝理由,也就微笑着答应了。
王耀不喜欢婚礼,他觉得婚礼太过形式感,而且他不喜欢当众表态和被捉弄的感觉,吴迪也迁就了他。尽管如此,二人还是收到了亲戚们的不少礼金,俩人原本打算把钱花在装修上,但是吴迪还是觉得应该买个心仪的戒指。几天后,王耀带着吴迪来到王府井的卡地亚专卖店,花了5万块钱买了两枚素圈,王耀说自己不喜欢太华丽的饰物,吴迪也随声附和着给自己挑了枚一样的戴上。那阵子,吴迪还是很高兴的,很长一段时间,这枚戒指都是他俩身上最昂贵的物品。
王耀戴了几天婚戒,他开始有些不适应,于是他常常把戒指摘下来,放到抽屉里。这个抽屉里还放着一对卡西欧的石英手表,由于很久没有更换电池,手表已经停了。王耀回想起那是他送给自己和吴迪的第一份情人节礼物,这对塑料手表不到500元,吴迪却戴了很久,女孩曾经认为时间会证明他们的爱情。
结婚半年后,王耀升职了,收入变得丰厚起来,由于商务活动的增多他开始有了购物的需求。起初他只是带着吴迪去商场逛逛手表和西装,没过多久,王耀便开始自己逛街。“我不想让吴迪有太大的落差感,毕竟她的收入不多,有的时候我会把新买的西装和手表放在公司或者车里。”他说。
对于王耀生活的上的变化,吴迪并非没有察觉,她也尝试着用一些精心挑选的礼物来打动丈夫。她很少打车,并且中午带饭,用省下来的钱为他买一条名牌领带或是一条限量版的口袋巾,她觉得“无论丈夫是否喜欢这些礼物,这个钱都是值得花的”。
渐渐地,王耀的收入开始更多,他开始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不满,他总是抱怨妻子无法和他沟通,他希望吴迪能试着精心打扮自己,然而吴迪尝试过多次之后却总是无法把自己调整到令丈夫满意的状态。后来,吴迪只能默默地给丈夫买些有限的日常用品,给王耀买东西似乎成为她的某种表达方式,不过这些礼物却无法令王耀愉悦。
吴迪偶然间翻出一个小盒子,那是他俩刚刚认识不久后王耀送给她的一盒Godiva巧克力包装,她一直没舍得扔掉那个外壳。她觉得王耀在结婚两年后变了很多,她有点无法适应王耀的变化,却也无能为力跟随他的变化,她简单地相信自己爱着王耀就足够了。
王耀那阵总是加班,他压缩了自己的日常生活。2012年初,吴迪过生日时他快递了一块手表给她,此外没有过多的表示。而吴迪却默默地将那块机械手表收了起来,她不准备戴它,因为她会觉得有压力,她觉得这块昂贵的手表会让她难堪。这似乎成为一个导火索,王耀觉得吴迪有意地排斥他的“好意”,她那种自卑的情绪让王耀很反感,于是两个人决定分开一段时间。分居的那一天,两个人似乎都做好了分开的准备,因为彼此都无法成为对方想要的人。在分居的半年中,王耀也多次退回了吴迪送来的礼物,他让吴迪把这些东西留给她自己用,他希望两个人不要相互打扰。
2012年冬天,王耀和吴迪来到了当初领证的民事局,他们在5分钟之内办理了离婚手续,分别前,两个人像刚刚认识时那样握了握手。此后,王耀多次问吴迪什么时候把东西搬走,还有什么想要的,吴迪只是回答道:“人都没了,我什么也不想留。”3个月后王耀发现吴迪好像回过一次家,她只是把自己放抽屉里多年的那枚卡地亚戒指带走了。一年后,王耀在交往过两个女朋友后突然意识到吴迪才是对自己真正好的那个人时,他开始试着找回吴迪,但是吴迪却未接过他的电话。
人们往往认为物欲与女人关系更为紧密,事实上男人也无法抗拒物欲。约翰·格拉夫的《流行性物欲症》一书中将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ulenza)合成“物欲症”(affluenza)一词,作者认为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人们轻易地相信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过度消费如同一场流行性疾病,引发出孤独、超时工作、家庭矛盾等,它使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王耀也承认自己总是有强烈的购物欲(shopaholic),“这能让我缓解压力”。如同英国畅销书作家索菲·金拉塞的“购物狂”系列改编成的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所讲述的,影片中丽贝卡是一个财经杂志的记者,因为购物成瘾而债台高筑。“买”几乎成为一个魔咒,当人们面对情感困境、需要感受温暖、工作面试、需要获得尊重和注意时,购物柜台几乎成为通向一切成功的必经场所。这个社会所规定的主流价值观似乎也是一个人人崇尚成功和财富的价值观,它造成了现代都市人内心深处无比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而多数人只会选择用饰品和衣着来掩饰情绪或是武装起自己。
物质的确有一种象征意义。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最开始便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浮华、奢靡的社会景观。在那个纵欲过度的时代,经济爆炸式狂飙突进,人们只能活在一种欣欣向荣的物质世界之中。这如同一把让人陷入空虚的钥匙,也会让爱情痛切地感受到那种失落和破灭。当爱情与物欲交织在一起道德标准均已湮灭,以个人为中心的实利主义成为时尚,虽然人们相信爱情,但是似乎没有人懂得去爱。
我们今天所谈及的物欲,大多是指流行奢侈品,它与信物不同,有一些暧昧的实用功能,这种暧昧的消费品很容易满足虚荣,令人趋之若鹜。在一切信物中,钻石似乎一直保持着爱情的永恒和纯粹。“adamas”是钻石希腊语词源,它意为不可战胜,代表任何坚硬无比的东西。在15世纪后,它才在欧洲上层阶层流行开来,当时的钻石带有神秘的色彩,除可以治病,还能够为战士带来勇气外,令男人对妻子的爱更加深沉。1477年8月18日,当时的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向法国的玛丽公主求婚时,钻石第一次被镶嵌在戒指上。100年后,用钻石原石镶成的八角结晶体戒指也时髦一时。1950年,音乐人朱利·斯泰恩(Jule Styne)创作了《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玛丽莲·梦露除了在歌曲中娓娓唱出卡地亚、蒂凡尼等品牌外,还反复阐述着:我曾听说恋爱是严格意义上柏拉图式的,无论爱情是否是柏拉图式的,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自此,钻石除了“恒久远永流传”之外,似乎还拥有了一种情欲的象征。在上世纪80年代,麦当娜高唱着《物质女孩》,用一种新时代的气质再现了当年梦露的时髦昂贵的服装:貂皮披肩,钻石首饰。
当然,奢侈品似乎并不主张过度的物欲,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仍旧是奢侈品广告的常用主题,卡地亚总裁邓阁士(Stanislasde Quercize)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今天的平民物质资源占有已经超过了昔日贵族的水准。此外,今天的很多商品都具有奢侈品一般的价格,但它是否对你产生奢侈的价值,取决于你要赋予它怎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