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自由区 >> 列表 >> 正文
自由参选标志着什么
2011-6-7 13:58:44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我要评论(
  
  如果有人打压封杀自由参选者,这会是让对体制抱着乐观态度的人心灰意冷的做法,是对我们国家和体制不负责任的,是在拆我们大厦的砖。
  
  5月30日晚7点,姚博与他刚组织起的“参选班底”在北京市某餐厅大快朵颐。
  
  姚博的网名“五岳散人”。这位媒体中人、知名的时评作家,数天前在其微博上坦言:经过审慎的考虑,我决定以无党派、少数民族的身份参加今年举行的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选举。……我选举的目的是代表本区的选民争取他们的利益,为他们说话。所有选举费用由我个人承担,如果当选,在任期内的办公费用亦由我个人承担,有可能接受义工的帮助。
  
  “我是参加昌平区人大代表选举,参选要做的各个步骤已开始进行。”吵嚷中,姚博说,5年前,他已有此想法,“这是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说得直白一点,都是自己的事,为什么不去干呢?”
  
  恰如社会学者于建嵘论及一位女性自由参选者时所说:“我认为她为秋季选举吹响了号角。”——响应这片号角声的,除了姚博、还有作家李承鹏、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来自广州天河区的“拥有九年党龄”的梁树新、杭州下城区做房地产工作的徐彦等全国各地的党内党外不同职业人士。
  
  “号角”早在80年代吹起,于1998年形成一波高潮。王亮、司马南、姚立法、黄松海等都是多年前成功当选县级人大代表的“独立候选人”。以现在严谨的说法,他们被称为“联名推荐候选人”。
  
  只是,“其中大部分人胜出后,面临的局面并不理想。”被喻为“独立代表新生代”、迄今仍“自由参选”的江西鄱阳县人大代表黄松海表示。
  
  他以4年来的“参政体验”婉转地分析,“不管是哪一批‘自由参选者’,都要面对一个共同问题,即人们的思想观念。其中,一方面是官方的看法,一方面是民间的看法。”
  
  “虽然现在网络舆论和信息发达,公民的声音很多时候可以发出来,政府对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认识,越来越开放,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完全操控。但还有个别官员持保守、‘很左’的眼光看待这件事。
  
  “官方的开明也需民众的推动。很多人公民意识不够,漠视,认为选举没意义。抱怨者很多,一边声称自己从没拿过选票,一边不愿参与这件事。其实这个权利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大家都参与,应该好很多。”
  
  黄松海强调,作为自由参选,“与当地政府沟通”是成为人大代表后可持续性的“紧要技巧”,“如果不学会妥协,不注重持续性与复制性,再轰轰烈烈都将是昙花一现。要么自己心灰意冷,要么就被同化了,最后自身利益至上了。”
  
  但不可否认,虽通过自己的策略取得官方一定的认可,“真正认可我们的很少,多为表面上。很多官方人士,当你触及到他切身利益时,会对你恨之入骨。当然,我们还触及不到主要官员的私人利益,因为我们不可能掌握到那个层面。比如交通局乱收费、供电局违规供电,我们可以监督,这些事情都摆在面上。一旦要牵涉到体制问题,就难以做到。”
  
  “都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要相信这个社会在进步。如果不从他们那时进步,我们就没法自由参选,如果我们不参选,接下来的人就无法继续参选,让人大这种制度成为真正的钢印。”姚博回望黄松海等人的参选历史时说。
  
  他与黄,两拨自由参选者却共同笃信:自由参选人大代表在中国,普及了民主理念,推动了民主的进程,“这已相当不错了。有多少人还在反问民主,还在反问普世价值,还在认为应该有一个强力的统治,而不是用一种民主协商制度来平衡我们社会关系。”
  
  “这就叫‘人心不死’。”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听完,幽然一笑。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