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丢掉了哪些“丑陋”?
2011-9-19 13:31:33 来源:梅兰 我要评论()
20多年前,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痛了多少海内外中国人。20多年过去,这把匕首已经被岁月磨平,变成了一面镜子,提起它,人们不再觉得尖锐,而是像照镜子一样宽容平和。单就接受“丑陋”这一点,说明中国人已经进步了,已经去掉了“不敢正视自己缺点”的丑陋。
那么其它被拍杨先生痛批的“丑陋”呢?有改观吗?
关于“丑陋”文化
“看到外国小孩,他们是那么快乐,我从内心产生羡慕。他们没有负担,他们的前途坦荡,心理健康,充满欢愉。我们台湾的孩子,到学校去念书,戴上近视眼镜,为了应付功课的压力,六亲不认……”柏杨先生认为,中国的教育文化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等同于转嫁压力和责任,一代接一代的“看下一代”,不知道究竟要看到哪一代才是希望?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到如今不但没有一点点改变,反而是变本加厉了。虽然政府天天在喊要给学生减负,但是家长却充耳不闻,依旧忙着给孩子上各种培训补习班,君不见校外的各种培训补习机构如繁星点点,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又鼓了多少人的腰包?别说小学生中学生近视眼一抓一大把,就是在幼儿园看见戴眼镜的,也不会觉得稀奇了。中国的孩子似乎天生下来就是来学习的,仿佛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挣钱,才会做人上人,才会幸福。结果培养出来一大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试问这样的“人才”连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将来又能“照顾”得了谁?
“我们的文化有问题!”20多年前柏杨先生的棒喝并没有让中国人警醒,家长们依旧乐此不疲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中国的孩子们依旧承担着父辈们的责任和压力,等他们变成家长后,他们又惯性地把希望转嫁给自己的孩子,如此循环,不知什么时候中国的孩子们才会得到解放,不为父辈们活,而是快乐地自由地为自己活?
关于吵、脏、乱
“我们的厨房脏乱,我们的家庭脏乱,有很多地方,中国人一去,别人就搬走了。”20多年前柏杨先生看到的中国家庭是脏乱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中国的家庭不是脏乱的了,不要说随便走进一个城市家庭,里面是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的,就是农村的家庭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起码是不脏、不乱了,除非那个家没有主妇或者主妇太懒惰。
不过中国人把自己的家虽然习惯收拾得很干净整洁了,但是在公共场所却仍然习惯乱扔垃圾,不讲卫生,要做到“公私”一样,还需要时日。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年轻人很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细节了,如果没有看到垃圾筒,会把垃圾装在袋子里直到看见垃圾筒才扔掉。在公园里吃了零食之后,也懂得把垃圾顺手带走,这就说明,中国人告别脏乱是指日可待的。
至于中国人的吵,我并不认为中国人嗓门大是一种丑陋,中国地大物博,古时邻里之间隔座山或条河的,对话轻言细语固然是不现实的,只能“喊”话,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嗓门的特色,这并不至于上升到丑陋的份上,但是在公共场合,的确要讲究文明,因为自己的大嗓门而影响了别人的谈话和休息,那就是一种丑陋了。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中国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关于窝里斗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但是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虫,甚至连虫都不如。”柏杨先生说中国人爱内斗,不团结,尤其是海外的中国人,有本事欺负中国人,但对外国人却怀自卑与恐惧。我没有旅居国外的经验,不知道如今的海外中国人是不是还是如此习性。但我要为此辩解的是,我认为中国人窝里斗并不是本性非要如此,而是生存压力所致,倘若在海外,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并没有竞争关系,就不会发生窝里斗的情况了。正因为海外的中国人多,而且大都爱聚集在一个地方,迫于生存竞争的关系,于是出现了所谓窝里斗现象。在国内,大家都是中国人,同样有竞争,但大家就不会与窝里斗联系起来,因为竞争是适者生存的大自然规律。
说到中国人不团结,我更愿意用“能共苦不能同甘”来解释。比如一个家有几兄弟,贫穷的时候他们亲密无间,一起奋斗,是非常团结的,但后来日子好过了,大家便各有了各的心思,谁都想多分点家产,或者谁都想在家里说了算,于是乎,勾结外人窝里斗的现象便出现了。很多夫妻也是如此,白手起家的时候两人一条心,恩爱羡煞旁人,但是当成了富裕家庭后,便有一方开始疑神疑鬼,怀疑另一方有二心,久而久之,便同床异梦了。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还是非常团结的,不然也不可能发生政权的屡屡变化,这正是团结的力量,让平民可以推翻统治者的政权。但是一旦平民成了当权者,也就是富贵后,依然会成为下一个被推翻的政权。这说明中国人的团结是有条件的,有特殊环境的,一旦离开这个环境,便是另一番景象。这正如当今,人们平常总是抱怨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但是一旦哪个地方出现天灾人祸,物质和情感的慰问便会自发地产生,关爱的激情无法阻挡,这难道不是一种团结吗?
时代的车轮应该是滚滚向前的,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才能有进步,才会有希望。我们为我们已经丢掉了的“丑陋”欣慰,我们也要为我们还没有丢掉的“丑陋”继续检讨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