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的“宗教裂痕”
2012-7-24 10:25:53 来源:东西网 我要评论()
作者:cathy1964
欧元区领导人关于欧元未来的讨论已日益成为一个分裂性的事件。表面上,宗教与此.毫无关联,但是新教与天主教领袖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有可能驾驶着欧元区分道扬镳吗,直至分崩离析吗?
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落幕后,关于默克尔总理战败于“新拉丁联盟”(法国幕后支持,西班牙、意大利联合组成)的言论四起。
很多德国人抗议政府退让过度,将其视作新教就天主教货币问题解决方案的新一轮炮轰并不牵强。因为德国人的货币观念已植根于文化中,塑造于宗教信仰里。
在德国以及其他世俗思想侵袭之地,人们拜访教堂的次数日益减少,然而宗教思想仍然主导着德国人关于货币的思维以及行为。德文“债”即和“罪”共用一次。
而节俭和负责人的开支则源于安格拉·默克尔——新教牧师之女——的本能反应。
默克尔三番五次的宣称除了奉行节俭的经济外,“别无他法”(不禁让人想起了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此言可与德国宗教革命运动领袖马丁·路德有名的坚定言辞“我站在这里,无二选择”相提并论。
新任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曾是路德教会牧师,也是新教信仰,而他也可能在有关欧元的争论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德国人的信仰大致均匀分布于新教、天主教,以及其他信仰和无宗教信仰,而默克尔和高克步步高升也象征着德国自1990年统一后的变化。
默克尔和高克都出生于历史上信仰新教的东德,而西德亦有数位颇有影响力的政治领袖,他们曾在早期的战后数十年里,为了欧洲的一体化而加入了天主教的阵营。
西德前总理科隆·阿登纳是一位来自于莱茵兰的天主教徒,极不信任东德的新教普鲁士传统。他带领西德于1957年签订了《罗马条约》。
由此诞生了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而在地理上,签署公约的六国版图也与构成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领土的六个国家惊人地吻合。查理曼被当代欧洲支持统一者尊称为他们的守护神,他曾在自己的疆域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里弗。
曾于20世纪90年代领导了德国经济和货币统一的赫尔穆特·科尔则又是一个莱茵兰天主教徒,他经常拜访教堂,谈论欧洲统一的古老的精神根源。
街头巷尾频频谈起“德国人将挚爱的德国马克牺牲于欧洲统一的祭坛前”。
但是德国那时的统一也意味着首都又重回柏林,使其远离德国西部和南部感受到的强烈的天主教氛围。
而欧元区危机又加剧了以下的长期存在的讨论:新教的德国和天主教的“拉丁”国家及其盟友之间是否真的有本质区别。
自中世纪起,德国银行业就比意大利、西班牙更为谨慎。而多疑的德国人总是借货币统一问题的前车之鉴来暗指19世纪的拉丁货币同盟。
虽然通过内部的关税同盟,当时的德国已在普鲁士领导下统一。但是它并没有加入拉丁货币联盟。而随着若干国家(主要为教皇控制的国家)无意间印刷出越来越多的货币,拉丁货币联盟也危在旦夕。
这些侵蚀货币价值的政客和国家对于满心焦虑的德国人而言是魔鬼的化身。
歌德的浮士德是德国文化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写道:墨菲斯托说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行了新的纸币——即使皇帝的一位大臣劝告说这是来自于恶魔的建议。
皇帝的臣民开始肆无忌惮的去消费,全然不顾自己的真实财富值。最终,该货币体系也彻底崩溃。
20世纪20年代早期,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货膨胀——货币疯狂流通,所有的道德和经济秩序全线崩盘——貌似说明了恶魔的愿望正在实现。
一些德国人表示:在今天的欧元世界,更好的选择是分道扬镳,拉丁联盟、德国联盟(德国以及与德国志同道合的国家,包括加尔文教的荷兰和路德宗的芬兰)各踞一方。
德国行业协会的前任领袖汉斯·奥拉夫汉曾指出:“欧元正在分裂欧洲”。
他希望德国,荷兰和芬兰“抢占先机,离开欧元区”,建立一种独立的北部欧元。
这是一条新的由过去延伸而来的分裂线吗?柏林政府已着手筹划2017年意义非凡的宗教改革运动(由路德领导)500周年纪念庆典。
路德所反对的是由教皇提倡的颇有争议的赎罪券——鼓励欧洲人通过奉上钱财以赦免原罪,从而解决了教会的财政问题。
德国评论家斯蒂芬·里克特曾玩笑似地表示:如果路德加入《欧洲联盟条约》的谈判,决定欧盟的加盟成员国,那么欧洲的问题便不复存在。
“‘听我的心声吧:未经宗教革命的天主教国家禁入。’他可能还会吟诵着。这样欧洲便早已万众一心了,”里克特说。
里克特是一个天主教徒,同时也是节俭经济的仰慕者。他说:“过多的天主教教义总是有损国家财政健康的,甚至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亦如此”。
但是他相信某些历史上的天主教国家,如奥地利和波兰,曾因为地理上临近而更多的受到日耳曼人的影响。他分析道,这些国家可能“奉行天主教,却在财政上注入了一些健康的新教思维”。
毫无疑问,2017年的庆典将会强调宗教改革导致的新教、其他改良教派以及天主教之间的隔阂并不明显。
而一向节俭的默克尔政府已承诺用350亿欧元去纪念新教的诞辰。
那么,2017年的欧元区将驶向何方?
仍然完整而坚挺着?还是又一次被历史性的分割为“拉丁”国家和节俭的新教国家呢?
欧元区领导人关于欧元未来的讨论已日益成为一个分裂性的事件。表面上,宗教与此.毫无关联,但是新教与天主教领袖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有可能驾驶着欧元区分道扬镳吗,直至分崩离析吗?
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落幕后,关于默克尔总理战败于“新拉丁联盟”(法国幕后支持,西班牙、意大利联合组成)的言论四起。
很多德国人抗议政府退让过度,将其视作新教就天主教货币问题解决方案的新一轮炮轰并不牵强。因为德国人的货币观念已植根于文化中,塑造于宗教信仰里。
在德国以及其他世俗思想侵袭之地,人们拜访教堂的次数日益减少,然而宗教思想仍然主导着德国人关于货币的思维以及行为。德文“债”即和“罪”共用一次。
而节俭和负责人的开支则源于安格拉·默克尔——新教牧师之女——的本能反应。
默克尔三番五次的宣称除了奉行节俭的经济外,“别无他法”(不禁让人想起了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此言可与德国宗教革命运动领袖马丁·路德有名的坚定言辞“我站在这里,无二选择”相提并论。
新任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曾是路德教会牧师,也是新教信仰,而他也可能在有关欧元的争论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德国人的信仰大致均匀分布于新教、天主教,以及其他信仰和无宗教信仰,而默克尔和高克步步高升也象征着德国自1990年统一后的变化。
默克尔和高克都出生于历史上信仰新教的东德,而西德亦有数位颇有影响力的政治领袖,他们曾在早期的战后数十年里,为了欧洲的一体化而加入了天主教的阵营。
西德前总理科隆·阿登纳是一位来自于莱茵兰的天主教徒,极不信任东德的新教普鲁士传统。他带领西德于1957年签订了《罗马条约》。
由此诞生了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而在地理上,签署公约的六国版图也与构成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领土的六个国家惊人地吻合。查理曼被当代欧洲支持统一者尊称为他们的守护神,他曾在自己的疆域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里弗。
曾于20世纪90年代领导了德国经济和货币统一的赫尔穆特·科尔则又是一个莱茵兰天主教徒,他经常拜访教堂,谈论欧洲统一的古老的精神根源。
街头巷尾频频谈起“德国人将挚爱的德国马克牺牲于欧洲统一的祭坛前”。
但是德国那时的统一也意味着首都又重回柏林,使其远离德国西部和南部感受到的强烈的天主教氛围。
而欧元区危机又加剧了以下的长期存在的讨论:新教的德国和天主教的“拉丁”国家及其盟友之间是否真的有本质区别。
自中世纪起,德国银行业就比意大利、西班牙更为谨慎。而多疑的德国人总是借货币统一问题的前车之鉴来暗指19世纪的拉丁货币同盟。
虽然通过内部的关税同盟,当时的德国已在普鲁士领导下统一。但是它并没有加入拉丁货币联盟。而随着若干国家(主要为教皇控制的国家)无意间印刷出越来越多的货币,拉丁货币联盟也危在旦夕。
这些侵蚀货币价值的政客和国家对于满心焦虑的德国人而言是魔鬼的化身。
歌德的浮士德是德国文化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写道:墨菲斯托说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行了新的纸币——即使皇帝的一位大臣劝告说这是来自于恶魔的建议。
皇帝的臣民开始肆无忌惮的去消费,全然不顾自己的真实财富值。最终,该货币体系也彻底崩溃。
20世纪20年代早期,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货膨胀——货币疯狂流通,所有的道德和经济秩序全线崩盘——貌似说明了恶魔的愿望正在实现。
一些德国人表示:在今天的欧元世界,更好的选择是分道扬镳,拉丁联盟、德国联盟(德国以及与德国志同道合的国家,包括加尔文教的荷兰和路德宗的芬兰)各踞一方。
德国行业协会的前任领袖汉斯·奥拉夫汉曾指出:“欧元正在分裂欧洲”。
他希望德国,荷兰和芬兰“抢占先机,离开欧元区”,建立一种独立的北部欧元。
这是一条新的由过去延伸而来的分裂线吗?柏林政府已着手筹划2017年意义非凡的宗教改革运动(由路德领导)500周年纪念庆典。
路德所反对的是由教皇提倡的颇有争议的赎罪券——鼓励欧洲人通过奉上钱财以赦免原罪,从而解决了教会的财政问题。
德国评论家斯蒂芬·里克特曾玩笑似地表示:如果路德加入《欧洲联盟条约》的谈判,决定欧盟的加盟成员国,那么欧洲的问题便不复存在。
“‘听我的心声吧:未经宗教革命的天主教国家禁入。’他可能还会吟诵着。这样欧洲便早已万众一心了,”里克特说。
里克特是一个天主教徒,同时也是节俭经济的仰慕者。他说:“过多的天主教教义总是有损国家财政健康的,甚至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亦如此”。
但是他相信某些历史上的天主教国家,如奥地利和波兰,曾因为地理上临近而更多的受到日耳曼人的影响。他分析道,这些国家可能“奉行天主教,却在财政上注入了一些健康的新教思维”。
毫无疑问,2017年的庆典将会强调宗教改革导致的新教、其他改良教派以及天主教之间的隔阂并不明显。
而一向节俭的默克尔政府已承诺用350亿欧元去纪念新教的诞辰。
那么,2017年的欧元区将驶向何方?
仍然完整而坚挺着?还是又一次被历史性的分割为“拉丁”国家和节俭的新教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