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自由区 >> 列表 >> 正文
鄂尔多斯之发展的代价
2013-8-19 10:38:31    来源:时代经济    我要评论(
  与三年前比,现在的鄂尔多斯几乎变了一个模样。上千塔吊静止在一栋栋高楼大厦旁边,整个城市仿若一个被冰冻了的大沙盘,街道上行人稀少,商店和餐馆里冷冷清清,酒店的房间不再爆满。夜晚,除了城市景观灯依旧辉煌外,娱乐场所门前不再喧嚣。单纯从表面上就能看得出,鄂尔多斯正在经历一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寒流。
  
  在过去的10年间,依靠脚下丰富的煤炭资源,鄂尔多斯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滚烫的热钱在民间涌动,政府财力更是连年跳跃。2002年,煤炭价格上涨的前夜,鄂尔多斯的GDP是200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10年后的2012年,全市GDP达到了创纪录的3700亿元,财政总收入高达820亿元。
  
  鄂尔多斯的财富积累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夜暴富的故事,甚至打破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梯度规律。如何支配巨大的财富,就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和普通投资者面前的挑战。
  
  他们一致选择的路径是——快速城市化。政府通过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希望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以达到城市的快速升级换代。而投资者则追随着资本的脚步,纷纷跳进地产开发的热潮中,老板们期望通过快速拿地、快速开发来完成资产的高额回报;市民则抢先加入民间借贷的资本游戏中,盼着用钱生钱。
  
  快与大,是这个城市过去10年间的主题词。如同坐着火箭上升的煤炭价格一样,鄂尔多斯希望用超常规的速度与规模突破“资源诅咒”,挣脱对煤炭经济的依赖。在城市管理者看来,优质的煤炭资源可以吸引工业投资项目,由此带来人口的聚集,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完善的公共设施可以留住他们,从而带动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所有这些,都需要大体量的资本投入,由此带来的债务问题逐渐凸显。
  
  这种用资源换产业、用环境聚人气的发展模式,对于富裕的鄂尔多斯来说,当然无可指责。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首先,产业的聚集并非一日之功,且不说鄂尔多斯对煤炭资源的支配权到底有多大,即便是兑现承诺,只要投资一定额度就配送相应的矿权,现代工业的发展也受制于许多先天和后天的条件。区位、交通、水源、人力成本、配套产业、服务水平等等,都会成为制约鄂尔多斯的不利条件。
  
  其次,人口的聚集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民间财富充裕,鄂尔多斯的本地人很少从事商业和服务行业,短时期内为外来人口空出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生存机会。可是,高企的房价与生活成本,又让这里看上去更像是趋之若鹜的淘金之地,而非久居之所。一旦市场萎缩,经济下行,大量外来人口就像候鸟一样飞走了,城市便不可避免地萧条。没有人准确统计过高峰时期外来人口的数量,一位采访对象告诉我们,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当地移动公司统计显示,光电话卡的销量就下降了10万张。
  
  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虽然遭遇危机,但这个城市里的人民仍然保留着对家乡的热爱与信心。我们无意评判鄂尔多斯的发展模式是对是错。一个城市的发展路径,依赖于它的先天禀赋,依赖于它的人民,也折射着城市管理者的壮志雄心。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内部活力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一个健康的城市,其生产、商业和消费应该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何寻找到支撑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夯实城市转型的基础,恐怕是鄂尔多斯在未来所面临的长久挑战。
  
  能源依然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火车头。今年夏天,由钢铁业复苏带动的能源市场又开始出现了回暖迹象,如果不出意外,鄂尔多斯也许还会迎来新一轮的财富机会。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鄂尔多斯能否跳出资源型城市的魔咒,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我们拭目以待。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