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巨变,七零后与九零后的落差
2009-9-12 11:14:04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时代总是要进步的,而我们的观念自然也要与时俱进。70后和90后的落差,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单位新来位年轻人,领导安排在岗位上让我带。一问,他竟然是九零后,今年还不到十七岁,真是让我且惊且喜。
一九九零年,顶替父亲接班进厂时我也不到十七岁,我和他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我是听了父母老师的劝告别校园的,毕竟这样能跳出农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一下子成了同学们羡慕的对象,无疑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他来的时候正读高二,听说不太喜欢读书,只所以能进这家企业,是因为公司老总和他是一个村子的老乡,也都姓郭,具体有没有更亲密的关系我不好乱猜。这家企业算是我们原单位的子公司,与私企合资建成,国有股占百分之五十一股权,我是几年前外派到这里工作的。
单位招聘来的年轻人成份复杂,有本科毕业生,也有像他这样的中途弃学者,待遇上基本相当。有句话说,这是个“父亲就业的时代”,你不能不赞成这种说法,要不然你就无法理解有热门专业毕业的女硕士愿花二十万的天价找人帮忙,只为找一份“月薪3000,有编制,稳定的”工作。既然天生没遇到“好爸爸”,那也就只能以二十万来买个过硬的人情关系。
看着眼前这个和自己当年参加工作时同龄的孩子,内心不由得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而有了这份师徒名份,在单位,除了郭总,他和我的关系便显得尤为亲密。国庆在即,他问我有什么打算,他想一个人去市里逛逛。我有些担心他的安全,他笑说没事的,郭总就这样鼓励他,也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近时正是大学新生入学的日子,各高校都在想法设法鼓励学生一个人来报到,然而效果却不理想,据说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有家长陪同。反观小郭,他的独立自立意识倒是优过他们。
他说自己是出来锻炼的,将来的目标是开一家餐馆。刚领了第一个月薪水,他说想买台数码摄像机,以后再买台电脑。我劝他别乱花钱,要知道存钱,过年回家时也能有笔积蓄,自然便要拿自己当年来现身说法。
还记得自己刚工作时每月基本工资二十七元,加上些别的费用,每月的薪水也就七十多块钱,三年的学徒期,第三年才涨到五十二,我领了第一笔薪水时给自己买了双皮鞋。那时候工行开办一种贴花存款业务,十元一份,可以多买多存,既有利息,说不定还能开花中奖。但是开办后,每月就都得购买,如若这个月因为特殊情况没有买,下个月必须补上,目的是为了让人养成固定存储的好习惯。这样下来,一年到头,也能有个几百元的积蓄。
小郭呢,在这个发达的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却地处较偏僻的郊区企业里,包食宿,月薪一千二百元,三个月试用期后涨到一千五,算来是我二十年前的二十倍。收入数字的比较虽很直观,但或许更多的只能说明表层的差异。小郭没有所谓的学徒期,也与我们老员工没有工资级别的差异,再不用根据资历来定薪金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实现了同工同酬。我想这样的改变是属于制度上的,是较深层的东西,也许在我心里会觉得有些不舒服甚至不公平感,但或许这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如同当年我们企业的领导,收入只不过与普通员工是几级工资的差异,而如今却是我们的五倍左右,甚至还配有专车。只是这在我们眼里的高薪,相较起来,也只不过相当于市区一名普通白领的水平。我们经常讲的收入差异,多半是指东部发达城市与中西部地区所存在的差距,其实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内,在不同的单位与部门之间,收入的悬殊也不可谓不小,但无疑我们已真正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宏伟目标。
近日又听闻报道,调查显示,现今大学毕业生的薪水只和农民工相当。我想这不能简单地说是好是坏,这既是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体现,高校因扩招让学生自身素质与身价都在不同程度地降低,也似乎在向我们表明,读书考学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社会向所有的青年人提供了同等的就业机会与条件,农民工不再是什么卑微的称谓,最起码在收入上与那些我们意识里原本的天之骄子是等同的。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我这个生于七十年代,幸福地高唱着“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倏忽间已与九零后的小青年步入同一轨道。二十年沧桑巨变,内心的落差不可谓不大,只是它也许正彰显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