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高楼
2009-10-14 10:32:14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见作者的题目似乎就产生了某种疑问,看完作者的文章内心汹涌澎湃诸多感受。并不是每个人都曾站在高处俯视脚下的一切,立足于最高处看看周围的那些现象与琐碎会不由的产生许多感慨。文章运用了许多哲理性的句子让人受益匪浅,整篇文章读来有种高亢的感觉,佳作拜读了!问好作者。
住进高楼,眼前的景致魔幻似的说变就变了。“登高望远楼上楼,无限风光眼底收”。站在观景阳台上,几十里风景尽收眼前。天边是黛色的一抹远山,山前面是一群群竹笋似的高楼。层层迭迭的楼顶,飘带似的公路,高架道路上盘旋爬行的汽车,远处高楼缝隙中透过来的一缕阳光,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街道,一览无余啊。清晨,在高层就那么一望,立刻,那气势、气派,舒坦、舒畅啊!太阳落下去,华灯亮起来,霓红闪烁,一片灯的汪洋;一波一波的车流,姗姗而行,绵延不断,蔚为壮观……。头上,明月高悬,繁星密布。地面,家家户户灯光点点,虚幻朦胧。以前只有抬头才能看见的景物,现在是平视的,或者俯视的了,以前看不见的景物,现在看见了;眼界一开阔,心境也豁然间开阔起来。住在高楼里的人,有事无事都会来到阳台上、窗口前,尽情玩味眼底风光,颇有“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豪迈境界和别样情趣。
于是,他们想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忽然就觉得自己是诗人,是神仙,是救世主!目光远大,襟怀宽广,而且神力无边!看人看事、观景观天,从此不再仰视,这种感觉,真是“爽极了”!
“登高望远”,登上高处,就可以看得更远。似乎思想境界就更高,目光就更远大。登山的勇士特别钟爱登顶,走过盘旋的山路,攀上悬崖绝壁,在顶峰尽头可以领略到最为优美的风景,陡峭的山峰,葱翠的树林,无边的田野……心旷神怡中露出征服者的微笑。但是,喜欢站在高楼望风景的人,位高权重的人,难道都会是境界至高而且目光远大的吗?站得高,看得远,未必就看得透,想得深。
比如,你的位置高了,眼光所及更广更远,于是你就会想大事、办大事,想战略的事,做重大的决策,讲话、总结不愿自己撰稿了,非上司或重量级人物不必见面了。东城断自来水了,西城有几处下水管破裂,张家儿子考上清华无钱上路,李家老太卧病在床无人问津……都是什么琐碎破事?管得了吗!
比如,你手里的钱多了,于公大笔一挥就是一幢幢高楼、一片片开发区;于私为买一笑一歌也一掷千金;“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顾细谨”。算什么细账,讲什么效益、节约?小气!
又比如,你是成功人士,显赫了,屁股后女秘书一个比一个年轻漂亮,手下的白领美眉动一下眼皮,也足以迷倒一大片健硕的男人,糟糠之妻呢,打拼的折磨早已使她们风韵不再,甚至就是一个地道的黄脸婆,能“吊死在一棵老树上”?
……
常有这样的人,自认为站得很高、望得很远,眼里只有壮阔、迷茫的远方风景,而往往忽视了近前的、局部的、细微的风景!有词叫“好高骛远”,喜欢的过高,追求的过远。脱离实际,目标就难以实现,即所谓“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这就是对他们的写照。
实际上,近与远是相对的,没有近就无以致远。古人说“不积跬步就无以致千里。”把现在的事办好了,就会荫及子孙。
有一种现象叫做“灯下黑”。灯盏的光亮总是只照在高处、远处,灯盏的正下方,却永远是漆黑一团。引申出来,指人们往往忽视身边的情形或东西,形成看不到、想不到身边的人或事的“黑影”,产生思维的盲区。这种现象很是普遍,许多人通晓这一理论,我们潜伏敌营、敌人反侦察,都会利用这个“原理”。人在认识上、习惯上的误区,莫不如此。曾经看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让参与者竞猜屏幕上显示的是属于哪个民族的服饰。苗族、傣族、彝族、维族……问题都在瞬间有了正确答案。最后,屏幕上出现了一位身着连衣裙的少女,尽管参与者个个屏神凝思,最终却没有人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能破解这道“难题”。主持人遗憾地摇头说:“其实,这就是我们汉族的裙子呀!”参与者在恍然大悟中一脸尴尬。汉族参与者对其它民族了如指掌,却在最熟悉的同族姐妹面前交了白卷。所谓“骑驴找驴”,专家学者育人无数,却罕有培养出孩子做自己专业接班的,这些不都是“灯下黑”么?
近在眼前的风景,往往想到随时都可以去,就漫不经心,吝惜脚步,及至遍赏了远景,我们可能已年华不在,跟前的风景反而失之交臂。我在美国,很艳羡那里的棉制服装和电子小产品,买过手来一看,原来产地正是我所在的中国城市。孩子们上大学,要走得远远的,即使本城就有令外地考生趋之若鹜的学府也不屑一顾;我们旅游观光,要去外地,却对本地的文化古迹、风景山水视而不见;我们发展经济,对外商要重点保护、特别优惠,却不给本土经营者同样的人格尊严和扶持帮助。“外来和尚好念经”,人们常常忽视身边事情而舍近求远,直到最后丧失机缘,才生出遗憾。
有学者说过:“人们往往忽略近在眼前的事物,而一味渴求远在天边的东西”。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宁可相信遥远的外来事物,而对身边的人或事却忽略了。固然,更远处、更陌生的东西更能激起人们的幻想甚至占有欲,但是只要你乐于把自己身边的每一处风景都尽收于眼底,深入它,了解它,你就不难会发现,原来它们也很美丽。身边的风景才伸手可即,而决不虚无飘渺!
我想提醒一下,居高望远时,千万别忽视了脚下、跟前的风景!
局部风景和整体风景又是相互联系的。局部风景的整合就构成整体大风景,走在大风景中你只可以一个一个亲近局部小风景。有一个叫《开荒牛》的雕塑,矗立在深圳市委门前,它是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的象征,它反映深圳人特有的实干兴市的时代风貌,在深圳市民心中,开荒牛是全市大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一棵树、一泓水,都是山水画中的有机组成部份。忽视了一处一地精致的局部风景,哪还有气势磅礴、壮丽如虹的整体大风景可言?可是,有的人一旦粉墨登场,动辄就追求“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一心只想弄出个什么惊天动地的政绩大工程;喜欢面上的轰轰烈烈,而不愿意沉到“点”下艰苦摸索,取得支撑全面的经验。高楼是从基础一层一层建造起来的,机器是一个部件一个部件有机组合而成的。只关心整体而轻视局部,整体只能是缥渺的海市蜃楼。“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仗,要一个一个的打”。
小与大也是相对的。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积水成渊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细小的沙粒聚集起来,也会建起高塔来。百姓无小事,胡锦涛同志曾精辟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温家宝总理也说:“任何一件小事在中国乘以13亿,就是一件大事。”为人民服务是当今政府机关的执政理念,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情况,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我们要经常了解,心中有数,以便更好服务职工。群众利益无小事是由党的宗旨决是的,显现着为民、亲民、利民的理念,是新形势下执政党宗旨的鲜明定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最新发展。高高在上、一心只干大事的官僚们,可要好好学习、体会、实践一下这些亲民理念。油盐紫末酱醋茶,琐碎得很,家家能离得开么?不关心民生小事,老百姓、劳动者能静下来做大事么?小有有大,滴水中能见着太阳。
细节不可忽视。时下,管理学中有句至理名言,总是挂在各个老总口边:“细节决定成败!”还有一本书就叫《细节决定成败》,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每个人每天所做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碎的平凡的小事,能称得上大事的没有多少件。但是能够把小事、平凡事做好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句话看似平凡,其实蕴藏哲理。登高望远,只看见浩大画卷,而不屑琐事、细节,大事一定难成,甚至失败就在眼前。细节并非真的那么无足轻重,也并非是“干大事者”都该“不拘小节”。细节由于少有做作,不加掩饰,发乎自然,往往是透视一个人或事物本质的最佳“窗口”。许多事的成败,问题真不是出在大的谋略上,恰恰是出在最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上。细节最容易被忽略,也往往有着出奇制胜的特殊效果。一个人,生命的每一天,每一点,都应该充满着和谐与愉悦,才有整个人生的和谐与愉悦。
有的人沉溺空想,好大喜功而不问小事;有的人放眼惯了灯红酒绿的大场面,就忘掉童年家乡的小港湾;进入眼帘的美眉风景线长了,就不再眷顾那时刻倚了门楣等待他归来的小女人!时间慢慢流逝,与结发妻子那些爱的感动全被他一点一点封存起来。但事实上,最疼爱他的人不是那些甜言蜜语频抛媚眼的妖女,而也许就是在最贫穷的时候把最后一点东西省下留给他吃,却说“自己不饿”的面前这个黄脸婆!
看不见或看不起而忽视近前的、局部的、细微的风景,这反映出一种不良的僵化的思维定势。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尽可能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联系,坚持全面看待问题的思想方法,反对形而上学和片面性。
着眼于长远固然没错,但着眼长远则要求以长远眼光统筹当前。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这也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要善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需要脚踏实地解决好当前那些有关发展的各种事情。
立足于全局固然没错。但立足于全局则要求以全局意识统筹各项工作,包括局部工作;就要求坚持全面看待问题的思想方法,借口全局而忽视局部,其必然结果就是失去全局。
立足于抓大事也固然没错。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民生的小事联系着民心的大事,民心向背决定成败,“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总之,着眼于长远、大局、整体都没错,但要善于统筹兼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切实地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当然包括近前的、局部的、细微的所有问题。
登高望远者、身居高位者,切记切记:在陶醉远处宏大风光的时候,可千万别忘了跟前的,局部的,细微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