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那温暖的记忆
2009-11-16 12:50:3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文章记述详细,感情深沉含蓄,字字句句都灌注着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凝聚作者最深厚的思想感情。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那些朴实淳厚的民俗民风,铸成千百年人民对故乡追忆不已的情结,成为这个冬日里最温暖的记忆。
北风萧萧,寒雪飘飘,秋天早已在雁阵的低吟中悄悄匿去了它的影踪。冬天踏着最后一片落叶,在满目荒芜的北方扎下了根。那入眠了的山峦,在白雪的覆盖之下,孕育着又一个心声,白杨、柳树相继进入一个漫长的沉寂,白絮飘飞、绿意盎然的诗情画意顿时消失在一个不远的回忆之中,惟有那长青的松柏,独立风中,一片生机……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当秋天前脚一走,冬的嘴脸暴露无遗,就像小人的装腔作势,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立冬前一天还日光和煦,第二天便会飞雪纷纷,行人绝迹,飞鸟敛踪了,呼呼的风挟裹着雪粒,横冲直撞,你休想漫步小径,品味那雪的情韵了,缩着脖子、裹紧衣襟溜之唯恐不及了。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闭住屋门、静守家中,倘要出门必要穿上厚厚的棉衣,包上严严实实的围巾,重视温度该忘却风度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农村人,我向往江南四季如春的锦绣,向往一川烟雨独撑孤舟的诗意,向往漫步海滩捡拾珠贝的惬意,然而对于家乡的冬季,我还是有更多感情,因为那一段段独特的风俗和充满情味的民间活动却是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但却让我的心得到丝丝温暖。
一、送寒衣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甚广,那感天动地的凄怨,那撕心裂肺的伤情和叩问,那矢志不移的爱情和坚守恐怕是世所罕见的了,那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段文化得珍藏,一段童叟皆知的神话、就是这么一段凄美的片段,成了我家乡一项重要风俗世代流传的缘由。
寒冷的冬天,降临大地,家乡的人们备好了过冬的衣衫和其他,当颗粒归仓,冬耕已完的时候,所有的农事活动暂告一段落,人们在缓解疲劳,蜗居家中避寒的时候,便该为长安地下的列祖列宗考虑御寒物资的时候了,每到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晚间,备好“寒衣”,捧上茶酒,送去世人对亡人的一份哀思,寄托一份虚幻而庄重的孝敬。
“寒衣”使用纸粘贴或者是裁剪而成,一般分两种,对于近年来逝去的亲人做成的“寒衣”,比较精致,使用各色纸张做成,而模仿真的衣物,很是逼真,而对于其他的亲人则较为简单,用白纸剪成衣服的大致形状。等到十月一日这天,全族人团聚一起,从黄昏开始,手巧的长辈们便开始“寒衣’加工,这期间,全族人们或煮茶闲谈,一时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和艰辛,互相倾诉心曲,畅谈农事,其乐融融。
晚间,带上“寒衣”,选一场地,用火焚烧,鞭炮齐鸣,待火熄炮声止,一杯清茶,一盅薄酒,洒落尘埃。在人们虔诚的跪拜中,借着袅袅飘飞的纸灰,人们的一腔哀思和关爱也遥遥寄去……
二、打“腊”
农历腊月初八,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腊月八,米饭熬得滚油花”,北方人不太喜欢吃米饭,但这一天无论如何都要做上一顿米饭,米饭者,一团白而呈团状,取其形而寄予一团和气,团团圆圆的意味,吃这一顿米饭,意味明年将是一个吉祥平安的年份,日子会更和美,生活会更幸福,与之相近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活动——“打腊”。
“打腊”的活动现在已经成了永远的回忆,现实环境已经不能让他继续下去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这一活动早在十年以前就已经遗憾的落下了帷幕。
“打腊”就是每家每户都要在腊月初八这天清晨,都在附近的冰封的河里敲碎好多冰块,带回家去,放在自家酿成的“甜醅”(一种用小麦等做成的发酵食物,味甜,有酒味)里,让它慢慢融化成水,储存在坛子里,待到春节时食用,说是很有止咳效果,同时更能消灾避害,带来吉祥。
于是大人小孩起得很早,这一天了拎着坛坛罐罐,背着背篓拿上铁锹,风风火火,好多人啊,男女老少聚集在一个河滩,凿凿声,欢笑声划破了早晨的沉寂,驱散了入骨的寒风,一种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之情和和谐的气氛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窝。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暖,全球水位的下降,村子里的河流早已干涸,这一美丽的风俗只能遗憾的画上句号……
寒意初绽的冬天,这些很有意思的风俗便进入我的心里,成了我永远期盼的东西,成了我温馨的回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生活如何提高,我觉得这些东西永远是值得纪念的,值得继承的,希望这些淳朴的乡情,善良的愿望,和谐的气氛永不会被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淘汰,所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