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生命回归
2009-11-7 10:48:1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很生动的一篇文章,传说、诗句穿插其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领略了桂林的美景。
第二次的桂林、阳朔之旅,从未想过,依旧心动,依旧向往,依旧留恋。
记得,上次前往,和好几个不同专业的朋友一起。小时候,便从书上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小小的心灵便对桂林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每天不同的行程,象鼻山、漓江、阳朔、七星岩,游山玩水,乐此不疲。
黄庭坚诗云:“桂岭连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唐人沈彬又有诗曰:“两地不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桂林的山秀丽,而且峰多;阳朔的山可爱;短短四天的时间,如何饱览,如何沉浸其中,每走一步都只能匆匆,只能靠着眼睛去留住风光。
那时候在想,如果再能去多次,该多好了,这样才不会愧疚于它“甲天下”的美誉。
很多人都说,第一次只是记住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的团团簇簇,而第二次则是山水与心灵的碰撞,就像是品一杯淡茶,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舌头受到茶的滋润,再慢慢地品味则是茶的醇香弥漫。
再次踏上桂林的征程,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欢喜,没想到还有机会再去一趟。
我怀念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阳朔的西街。
也许,不是亲临,你从不会觉得柳宗元所说的桂林的山“拔地峭起,林立四野”;没有去碰碰漓江水,你从不会觉得它是那么的清,那么的让人心醉;未住过西街,你从不会觉得它的白天与黑夜是多么的不一样。
随着火车在黎明时分抵达桂林,随着汽车在渐渐亮起来的天空下行驶,我们停在阳朔的西街了。
记忆中的西街,一条长长地铺着暗黑暗黑的方岩石砖的路,两旁是门面设计很独特的店铺,走在上面感觉像走在古镇上,古色古香的,别是一番情致。
在这条被戏称为“洋人街”的地方,白天是安静的,每一个店面打开门看着就像是为了让自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老板们做起生意来都是慵懒慵懒的;而到晚上,不再是白天的人烟稀少,热闹得很,路上的三五成群逛街的人儿,店铺绚丽的灯光,酒吧里狂热的舞曲,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兴奋,渗透着一种躁动,却不是那种让人郁闷的喧嚣。
1400多年的历史,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镇建筑规模依然处处显现着国际情调。中西合璧的装修风格,酒吧、饭店、网吧、工艺品书画店都在古老的气氛中显示着现代的元素。走在路上,不禁为这里的人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惊讶——店铺里的服务员、普通的市民甚至是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顺溜顺溜地与外国人交流。
在西街,三五成群不同肤色的旅游者临街围坐一起喝啤酒、品咖啡、嬉戏聊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西街的某一个角落,也许你还会那不受当地计划生育限制的中国母亲和西欧国家的父亲,领着混血儿在街上玩耍。
漫步西街,是一种体验——它浓浓的乡村氛围中流淌着纯正的小资情调,朴素的民风里包容着令人惊讶的国际元素,阳朔人爱吃的糍粑与米粉、正宗的意大利咖啡与西餐、古老的中国画、最前卫的休闲风尚、国语、英文、法语、意大利语乃至西班牙语……种种看似不可能的,全部柔合在长度不足1000米的岭南小街里。
在西街不同的店铺穿梭,总有心动,那些可爱的工艺品犹如一个力量把我们的手吸引住。接着我们会拿起来看看,再小市民般地讨价还价,之后它就毫不犹豫地进入我们的口袋里,成为自己的珍爱之物。我不喜欢随大流地去买千篇一律的工艺品,往往最让我心动的是那些设计得让人陷入沉思的小物品——有人说过,推动我们生活的不是什么设计新奇或制造华美的漂亮物品,而往往是那些沾粘着过往故事的不起眼的东西——我是喜欢它们背后的故事与内涵的。
下榻的小旅馆是在西街往横伸的一条巷子里,那是一栋在外看很现代却带着古色的窗户的旅舍,住在里面却是另外一番风味。我和同伴住在这个旅馆的顶楼——一个小阁楼。小阁楼大都用木板堆砌而成的,我们的房间则更是完全是木板搭建而成,每天躺在里面,总感觉回到了一个原始的年代,心灵总是在经过一天的喧嚣之后得到洗涤,蓦地变得无比平静。
房间外的阳台,靠木板墙放着一张长木桌,桌子两头是两把竹藤椅。喜欢没有外出的白天,坐在那里,或是两个人静静地品茶聊天,或是一个人蜷在椅子上听听歌看看书,无比惬意。晚上的阳台宛如一个热闹的秀场。住在小阁楼三个房间的我们、另外两个女生、五个男生,出外归来,总在阳台上玩闹,不时还把底下的朋友同学们吸引上来。我们一起聊天,一起玩扑克,一起拍照,一起方言大杂烩,一起看电视唱歌,不尽的笑声荡漾在夜里,回荡在每人的心灵。
西街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骑着自行车,遇龙河竹筏漂流去了。
沿路的田园风光,目不暇接,让我这个一直生长在城市的女孩,第一次零距离地观赏到那没有被庸俗化的山,那黄黄绿绿的稻田,还有那大规模的田地守护者——稻草人。一路高歌,一路往遇龙河奔去,多少欢乐尽在不言中。
听说,遇龙河,这条流着一江风情、一江灵气的“小漓江”,古称“安乐水”。传说很久之前,东海有条龙,巡游至此,见到如此胜境,觉得东海黯然失色,便潜藏下来不走了。这条龙晚上浮出水面贪婪地观赏美好的风光,后来忍不住有时白天也偷着出来,河边许多村民都曾见过。于是“安乐水”遂改名为“遇龙河”。
好一个美丽的传说啊!
坐上竹筏,慢慢地行驶,渐渐感受到遇龙河的秀美、宁静,如未出闺的少女总带着一丝的羞怯与清丽;漂流也只是在冲坝的时候,竹筏上半部进入水中溅起的大水花让我们享受了一番遇龙河的狂野。遇龙河是一卷画卷,两岸山峦百态千姿,河畔翠竹叠嶂,蕉林青翠,沿路总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诗情画意尽显其中。遇龙河的水清得见底,蓝得透亮,将它比喻成头顶上那万里无云的天一点都不夸张。怪不得东海来的龙也不愿意回去了。
游过漓江再来遇龙河是两种不同的享受。
坐船游漓江,迎面都是奇峰。群峰耸立,其形状如一锭元宝,如一匹骆驼,如一个美丽的少妇摆弄着长长的头发,如驼背的老人,如剪刀;漓江的水下长着海草,是淡淡的绿。
游漓江,山在水边,观赏到的是恢弘、磅礴的气势;而遇龙河看得到的是远处朦胧的山,看到的是宁静,坐在竹筏上感觉有着一种“偷得浮生几日闲”的兴致。
依依不舍地告别西街,告别小阁楼,即将奔赴冠岩与古东瀑布该有的兴奋怎么也替代不了心里留存的回忆。
桂林市区太多的现代性了,怎么也无法给予西街古色古香的精致。向往着自然的心灵置身于城市中,总感觉被遗弃,没有归属感。可是,每一处地方总有它属于个人的独家记忆。
冠岩与古东之行,是在喧闹的城市里一次回归自然的小插曲。
这段乐章不像在阳朔时的幽雅,而是更多的是一种跃动。在冠岩,不同的游览方式给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如诗如画、似梦似幻,神秘奇特的地下河、绚丽壮观的旱洞,气势恢宏,彩灯装饰的岩洞掺杂着城市的喧闹。
热热的大太阳似乎把我们的热情掩盖了,古东之行,自己只选择了与两三朋友在山脚下游走了一段路。漫步其间,感受着清风之和煦,体会流水之澹淡,探索生态之繁美,呼吸空气之清鲜,聆听山野心声,启悟生命联想,享受着人与自然地融合。短短的一段路程,洗刷了在城市里沾染的那些现代化得喧嚣,再次感受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愧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两句诗就把桂林的山水形容得如此形似,游览过一番或许你也会像陈毅先生那样想“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了。
水流动,山流动,心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中得到了陶冶,一直享受着一个喧嚣之外的世界。撇开课堂上的紧张,在桂林、阳朔游走了一圈,所有都变了,心内增添了山水的灵气与宁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生命多了一番不可多得的体验,这是一场美丽的生命回归。
轻轻地说声,再见了桂林、阳朔,如果还有机会,我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