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这个人有意思
2010-5-20 11:38:5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魏晋风骨,后世敬仰,历朝历代的学子精英们更是顶礼膜拜,频频效仿。创造魏晋风骨的那些人已经作古千载,然而,他们的风骨却成为后人的楷模。开魏晋风尚的是一批学识渊博,情操高尚的知识分子,他们中一个特别惹人喜爱的当属嵇康。
嵇康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个旷古奇才,是个大学问家,稍微关心古代史的人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千秋相传的有《声无哀乐论》、《太师箴》、《管蔡论》、《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
嵇康长得十分漂亮,达到了“龙章风姿、天资自然”的地步,一位好友山涛曾经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嵇康,“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是曹操的嫡孙女婿,生长在魏晋时期,可他的人生主张确实是让人听了触目惊心,他完全不理会种种传世久远堂而皇之的教条礼法,彻底厌恶官场仕途,心中崇尚着一个于世人截然不同人生境界,这个境界是那样的令人心醉神迷,是那样的坦荡浩然。这种境界可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摆脱束缚,回归自然、享受悠闲”。他大声疾呼,“非汤武而薄周孔”、“越明教而任自然”。嵇康不但给后人留下了惊天地的著作,还用行动阐述了日常生活中多种社会范畴概念的另类含义。
比如,“为官”。历朝历代多少人梦寐以求为官,可是嵇康崇尚自然,厌恶仕途,厌恶到令人咂舌的程度。他长期隐居在河南焦作的山林之中,后来到了洛阳城外,竟然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底下打铁,没有谁要他打,只是自愿,也没有赢利的目的,只是觉得有意思。他给别人打铁不收钱,谁要是过意不去拎壶酒来,他会拉着你一块痛饮。一个稀世的大学问家、大艺术家竟然在荒郊野外的大树下打铁,与那些瘦骨嶙峋的隐士,以及皓首穷经、弱不禁风的书生们相比实在是南辕北辙。
他的一位粉丝名叫钟会,钟会对嵇康一向敬仰,一度敬仰到了敬畏的地步。钟会乃大书法家,魏国太傅钟繇的儿子,钟会本身就博才多艺,声名遐迩,原来想请嵇康指点一下自己的文章,只能把文章悄悄地塞进嵇康住屋的窗户里,畏而不敢进其屋,现在已经地位不低了,听说嵇康在郊外打铁,就“乘肥衣轻,宾从如云”,带着一支华贵的车队前来。也许是为了表示尊重,也许是为了显示点什么,反正车队浩浩荡荡的来了。可是,这种喧闹严重侵犯了嵇康营造的安适清净的境界,他白了钟会一眼,连招呼都不打,拉着风箱,抡着铁锤,叮叮咣咣的照样打铁,旁若无人,一下子把这位贵公子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钟会只得悻悻而归。刚走几步,却听到嵇康说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一惊,立即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两个文学大家,只是钟会要比嵇康差上几个级别,人品更是天壤之别,可是简洁而巧妙的问答简直就是巅峰对决,令人回味。
嵇康不但看不起当官的,厌恶当官的,谁要是劝他当官他跟谁急。当时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名士山涛,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尚书吏部郎”。这可是一个十分抢手的官位,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长或人力资源部长,那还了得。可是山涛做着做着不想再做下去了,要辞职,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他真心实意的推荐了自己的朋友嵇康。这不是天上突然掉下馅饼来了吗?可嵇康不那么认为,嵇康立即写了一封与山涛的绝交信,即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封绝交书,他在书中说,你一个人当官被屠宰,现在不想当了也就罢了,为什么现在又要拉一个去做垫背的呢?你如果非要我去当官,则是非要把我推入沟壑里去不可。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我实在没有当官的能力,就像我们不能把贞洁的美名加在阉人身上一样。你如果想与我共登仕途,其实是逼我发疯,我想你对我没有深仇大恨,不会这样做吧?这封绝交信很快传到朝廷,也流传于千秋后代,因此说嵇康跟当官好像有仇似地,一点都不过分。
再比如对“朋友”的认识,什么是“朋友”?最近新版的电视连续剧《手机》中费教授有个说法,“朋友就是志同道合、狼狈为奸”。这句话听起来很不那么舒服,可细想起来也有他的道理。抛开政治含义和道德标准,朋友只能算作中性词,无论什么样的“志”和“道”,只要相同或者合拍,就是友,就像狼和狈在一起做坏事一样,也是友。这么一想,朋友又是一个多么怪异的称呼,嵇康实在是被它搞晕了。他太看重朋友了,但又不得一次又一次的绝交。他一生选择朋友太谨慎了,一生中曾经可以成为朋友的总共也就那么五六个人,可没想到的是涉及到他自己的一切大事都发生在仅有的几个朋友中间。山涛曾是他的朋友,可山涛劝他当官,被他断然绝交。没过多久,又一场惊天大案在他的朋友间闹出来了。吕撰、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可是吕撰心术不正,看上了自己弟弟的媳妇,并偷偷的占为己有。为了掩饰,竟然给弟弟安上了一个“不孝”的罪名上诉朝廷。“不孝”是当时最重的罪名之一,吕撰、吕安都是当时的名人,朝廷也乐意拿名人在不孝的问题上开刀,借以伸张孝道。而吕安虽被冤屈,却难以自辩。你想啊,一个文人,怎么能把哥哥霸占自己妻子的丑事公之士林呢?妻子何以自处?家门何以避羞?这时候,因官司缠身,吕安平时许多引以知己的所谓朋友早已一一躲开了,他想到了嵇康。嵇康毕竟还是嵇康,他听后拍案而起,又是一封极其愤怒的绝交信,怒斥吕撰陷害无辜,包藏祸心,宣布和吕撰绝交。在那个年代也只能为朋友做这么一点事情了,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白自身的好恶,通过绝交来论定朋友的含义。他识破了一个假朋友,想为真朋友说几句话而已,但仅仅因此而被捕了,罪名是“不孝者的同党”。
一个“不孝者的同党”该怎么处罚呢?
当时的统治者司马昭抓住这么一个烫手的人,在宫廷里犹豫。在司马昭的心里,孝与不孝都不是什么问题,他在琢磨,嵇康给山涛的绝交信里,把仕途官场说的是那么的让人恶心,总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司马昭虽然滥杀无辜,为人阴险狡诈,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判处嵇康死罪。可就在司马昭犹豫的时候,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那位曾经诚惶诚恐请嵇康看文章,发迹后带着一帮人前呼后拥来拜访嵇康,一直想和嵇康做朋友的那个钟会,情况就急转之下了。钟会说,“嵇康,卧龙也,千万不能把他放出来。嵇康、吕安这些人言论放荡,诽谤圣人经典,任何君主都不会放过他们,陛下如果仁慈,不除掉嵇康,那就无意淳正风俗,清洁王道。”这还是在以“不孝者同党”来论罪的吗?正是这么一席话下去,嵇康才只有三十九岁的生命终结了,司马昭狠心的杀了嵇康。杀死嵇康那天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一个旷世奇才,一个文学大师,一个艺术天才就这样死在了当权者、朋友以及想和他做朋友的人的手里。
嵇康死了,死得有点窝囊。为了朋友那点事,居然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可是他的死确实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在朋友和曾经想和他做朋友的人手里死掉的。他的著作和为人本来就够后人很是研究一阵子的了,那么他的死不是也够后人从中体会出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