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热门话题列表 >> 正文
从“穷县富教育”里找到寒门春天
2011-9-29 11:05:49    来源:李研    我要评论(
  
  陕西贫困县宁陕推行15年免费教育,即今年秋季开学起,所有学龄前儿童将可以免费上幼儿园。宁陕为推行免费教育将投入财政收入的近四成,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官员称宁陕模式不具备可复制性,不愿宁陕的免费教育对其他地区产生压力,更不愿他们因此尴尬。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陕西贫困县宁陕用持续了近两年的公共财政投入行动,正在慢慢改写当下“寒门难出贵子”的谶言。实际上,在今秋即将推行的15年免费教育之前,宁陕已经施行12年义务教育近两年,对一个农民一年人均纯收入3812元,地方财政收入仅3075万元的贫困县来说,每年1200多万元的教育投入,不仅是一种不容置喙的民生福利,更对当下的教育公共投入、教育平权等多方面带来了现实思考。
  
  在当下教育投入及资源分配失衡的语境下,“穷孩子没有春天”一度成为人们对教育不公的悲鸣。而贫困县宁陕却用占地方财政收入近四成的教育投入,打开了穷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据当地中学校长介绍,免费教育项目实施后,初中毕业升学率由2007年的44.6%上升到了项目实施后的92%,高中学生巩固率也上升到98.7%。在这里,寒门教育之幸就不仅在于公共财政对教育每分每毛的民生投入,更在于“在宁陕,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的教育骄傲,这样的实际行动,比任何贴在墙上的标语都动人。
  
  虽说教育之幸并非完全在于高楼,但从当地为筹措教育经费,“出台多项规定压缩行政办公费用,在全县大力倡导节俭之风”,“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是由上世纪90年代的单身宿舍改建而成,十年未装修”,“占地方财政收入近四成的教育投入,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这类细枝末节,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反思一种教育投入的逻辑:有些政府公共责任或民生福利愿景,究竟是“财力有限不可能”还是根本就缺乏教育投入诚意?
  
  富县富教育,固然可将教育托底推给雄厚的财政资本,但穷县富教育,却也不能认为财政后继乏力最终会成为教育乌托邦。在这方面,前有非经济发达国家的泰国15年免费教育可做镜鉴,后有绝对贫困的宁陕从12年成长为15年的免费教育供人参考。
  
  要知道,公共财政的富裕与贫乏,本来就是一种相对分配的概念。如果公共财政着力倾斜于某些方面,那么即使财政绝对数字不算太高,但在这方面也应该是足有保障;如果公共财政是要优先满足行政部门的奢靡浪费,或是服从地方政绩GDP,剩下的才用作民生福利之需,那么即使财政数字再高,恐怕也对民生愿景难有保障。这正能解释为何一些贫困县宁肯用财政建高楼,也不愿投入教育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一些地方财政对教育吝于投入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其实正在于这样的公共财政选择性分配。所谓“寒门难出贵子”,一则在于教育的公共投入不足,另一则正在于将财政更多放在极少数优势资源身上,却忽略了更需投入的贫困资源。只有打破这样的财政选择分配,我们才能从“穷县富教育”这样的范本中,找到寒门通过教育向上流通的通道,这里也许才能找回春天吧。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