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路
2009-9-25 11:10:1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作者叙说故乡•路的变化,来证明祖国6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写法别出心裁,以小见大,寓所深长,让人耳目一新。欣赏!
书页里掉出一张照片,照片已有些发黄,影像有些模糊,看得出已很有年月。我仔细瞅瞅,这才发现,照片上那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不是别人,而是我。照片的背景是一排低矮的、参差不齐的民房,我的脚下是一条弯曲而狭窄的小路。这是我十岁那年所拍。
看着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有些记忆开始复苏。这里应该是我的第二故乡,十岁那年离开,就很少再去。虽然我把她称为第二故乡,但对她说不上有多少情感,当年无奈的离去,成了记忆里的痛,还有那让人叫苦不迭的土路,曾经使年幼的我们吃尽了苦头。这么多年,她已经渐渐远离了我的生活,远离了我的视线,远离了我的记忆。虽然我在那生活了整整十个年头,但记忆里除了伤痛,似乎再也说不出什么。倘若真要寻觅曾经的记忆,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村里的那条路。
村人常说,村里的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此话不假。春天,雨水多,村前屋后全是烂泥,通往村外的路,泥泞不堪。上学的孩子,相依相伴,为的是不至于摔跤。上学途中,有一个很高的陡坡,晴天走都会有些吃力,更不用说雨雪天气了。脚上的胶鞋多是大人穿过多年的,鞋底早已被磨损得如镜面一样光滑,根本就无法防滑。爬坡的时候,脚下打滑,如果没有旁人的帮助,不手脚并用,很难爬上那高高的陡坡。有几个动作敏捷的孩子,凭着那股机灵劲,总能出其不意快速爬上,然后回头拉走在他们身后的孩子。有时候,人没被拉上去,反倒上下一起摔下,弄得浑身是泥。冬天的时候,路面结上了冰,要想上去就更是困难。经常有同伴摔得鼻青脸肿,于是乎,常常听闻诅咒,“这鬼天气,这破路,真够呛。”每每听见这样的抱怨,心里叹道,什么时候,这路会好起来呢?
后来,为了方便出行,方便孩子上学,村里特意去外地拖回了几车小石子,铺在路面。由于这是全村唯一出行的路,牲畜践踏厉害且很难及时修理,不多时就又恢复了原状。路面坎坷不平,很多地方还会出现积水,有粗心的孩子,经常在雨天的时候,溅得满身泥水,跟泥猴一般。
当年的伤心记忆仍在,离开那,本没有再回去的道理。因大姐的缘故,期间我们也偶有回去。一次是弟弟考上大学,我去接大姐;一次是大姐家盖房子,我们去送贺礼。虽说是搭乘汽车前去,但交通实在不便,在离大姐家很远的地方,我们就得下车步行。路面依旧如过去一般,坑坑洼洼的。走得腿脚发软,脚底也打起了血泡,钻心般的疼痛。虽然心里对大姐很是惦记,此后的日子,却不敢贸然前行。
80年代初,大姐告诉我们,现在的路好多了。大姐的话再次叫我们心思活动起来,也想藉此看看那里的变化。某年春节,再次前往。可因为没有直通的车,必须中转。看看一辆辆飞驰而过的车辆,心里很是焦急。一次次招手,却不见停车。在路边等了差不多两小时,才搭上了车。车厢里拥挤不堪,非常躁热。有人高声抱怨,“这哪是搭车啊?简直是受洋罪!”“没办法,克服克服吧!”车慢腾腾开动,人群向前俯冲,有几个站立不住的叫了起来,“怎么开车的?!”司机说:“路况太差,可不能怪我。”我从车窗伸出头看看,路面比原来是宽了不少,不过铺就的依旧是小石子,依旧的坑洼不平。
在抱怨中,在艰难的摇摆中,车终于到站了。回来的时候,身体跟散架似的还疼痛了好久,至今想起,仍不免心有余悸。
后来,大姐每次来的时候都会跟我们说如今路宽了、也平了,总之是前所未有的变好了,我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笑。大姐知道我们的笑分明就是不信她的话,也素知道我们的惧怕。我们就当那是大姐善意的谎言,毕竟大姐年岁要比我们大很多,而且离兄弟姐妹很远,她希望亲人之间能多多走动。
本世纪初,大姐女儿出嫁,她再次发出邀请,再次跟我们保证路确实很好走的。尽管提起那条路,我们心里发怵,但也不能叫大姐伤心,就当是一次生活体验吧。再说,国家提倡村村通公路,兴许真的如大姐所言变好了吧!为了避免中途等车的麻烦,我们租了一辆车,坐上去并没有颠簸的感觉。我很奇怪,摇下车窗看看,窗外的路,是柏油路,路面宽阔平坦,没有那些形状不一的小石子。“噫,路真的变好了。”“是的,要不,这么远,我哪敢来啊!”司机接过我的话茬,“要是搁在以前,我这车掉进水凼就爬不起来了,赚的钱还不够修车的。”
车,很快就停在了大姐的家门口,看看才一个多小时。大姐已经迎了出来,“我早就说了,你们不信,看看大姐没骗你们吧。”看着大姐那急切的模样,我们笑了。这条路,大姐比我们谁都清楚,她最有发言权,她用大半辈子见证故乡的变迁,见证了这条路演绎的一个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