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用于小学二年级(下)的语文教材中,有《爱迪生救妈妈》一文,课文大意是爱迪生刚满七岁时,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可商务版拉皮罗夫·斯科勃洛《爱迪生传》和Josephson Matthew写于1959年的《Edison》都没提到这一事件。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生何易在美国的调查也显示,这极有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在美国留学时,他问了身边无数美国同学:知道爱迪生这个故事吗?所有人都摇头。然后他去查了阑尾炎的医疗史。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更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得了急性阑尾炎的的妈妈做紧急手术。
这还仅仅是众多可能有问题的课文中的一例。杭州的几位语文教师用几个月时间,仔细梳理了全国包括浙江广泛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很多问题。很多经典被随意篡改后出现,课文说教的多,充满童趣、让孩子们快乐的课文却非常少。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时下的孩子们信服。(浙江在线9月23日)
我并不认为这是几位老师的“重大发现”,就如众多网友的跟帖所说,很多中小学教材所讲的故事,当时学的时候,就没有“当真”,尤其是老师在做课文解析时,总是赋予十分崇高的价值与意义,大家也只是死记硬背,以便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可是,这不是重大发现的发现,却十分需要勇气——当我们目睹学生们用流行的“校园民谣”来解读中学课本,对课本中的英雄人物进行“恶搞”,以及用“火星文”来进行私下交流时,可以宽泛地指出,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灌输、管教的不满,却没有逐一去从课本中去找出那些虚伪的、杜撰的内容,任由这些虚假、杜撰的内容延续下去。
虚假的内容充斥在教材之中,其危害不难想象,不但扭曲学生的人格,更让不诚信、说谎蔓延——对于虚假、杜撰的教材,学生无疑会在内心中说:“老师叫我们不说谎,讲真话,可是他就在说谎,连书也说谎!”而这些虚假(包括故意贬损、夸大、刻意美化、歪曲等)的内容的辨识,其实并不难,就如高中教师蔡朝阳说,“我提出一些观点,不敢说都是正确的,但是一种不同的声音。我在审视这些教材时,有一个准则就是:常识。”沿着这样的思路,如果教师们在上课时给学生讲授的东西,连自己都觉得虚假、违背常识,逻辑不通、难以置信,那么,不但违背对事实判断的常识,更违背教育教学的基本常识。
最近,各地中小学在推行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其中,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将师德作为绩效的重要指标。在笔者看来,最基本的师德,是做教师的基本“常识”,即在为人师表中,坚守育人的底线,不说假话。与这一底线标准对应,很多老师可能都不合格:他们不允许学生有标准答案之外的想法,不允许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观念,他们甚至明确要求学生以套话、空话去获得卷面的高分。
但不合格,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领导的要求、考试评分的要求,让他们抛弃常识,从不安心,到安心。桐乡凤鸣高级中学老师吕栋说:“看到我们的小学生每天捧着课本,用稚嫩的声音认真朗读这些文章,还把那些有可能是杜撰的故事背下来,我们能安心吗?”笔者相信有不少教师也曾如此发问,但“常识”最终败给“现实”。坚持“常识”,教师们没有底气。
几天前,笔者遇到一名大学就业工作老师,他对现在大学将道德与就业捆绑在一起,对大学生宣讲说什么“到大城市做白领是功利、短视行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最好的爱国表达”等十分不解,难道大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不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不是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就不爱国了?他认为,引导大学生去中西部,最重要的还是提升中西部地区职业的吸引力,而不是唱高调,很多沿海城市大学每年花费大量时间动员的结果是,超过99%的学生,宁愿“不爱国”,留在东部找工作。可在现实中,他每年都不得不按“要求”给学生讲大道理,甚至添油加醋地讲一些大学生在中西部获得事业大发展的故事。
笔者所担忧的是,这几个按常识指出教材错误的教师,会被领导认为是“挑刺”、“自作聪明”,而“师德”不过关,而他们的学生,也按老师教给的“常识”观,对看待教学内容、作业和社会,却被评分不合格,被认为是不好的学生,如果如此,那真是教育的悲哀。但是,从这种常识回归之中,我们也看到教育的希望,教育理想未灭的老师们正用自觉的“常识”观,去开展教育、评价教育,这样的教师越多,教育改革的希望也越大。而只有全面的教育改革,才会给教师们坚持教育理想、教育常识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