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之后看环保的问题
2013-1-31 10:23:47 来源:商业价值 我要评论()
如何遏制环境恶化是建设“美丽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保行业的兴起已经是大势所趋。
1月中旬,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6级严重污染。1月12日16时,北京空气实时监测显示,PM2.5指数高达500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质量持续6级严重污染,这也是污染等级的最高等级。北京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北京部分区域PM2.5浓度测值飙升到900微克/立方米以上,濒临爆表。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重度空气污染?首先,现在城市的空气污染天气是霾,而不是雾;其次,现在的灰霾天气比历史上的同类天气显著增多;第三,霾的原因与城市化、工业化、汽车排放直接相关;第四,灰霾天气对健康的损害极大。按目前势头,中国今后大规模出现严重灰霾天气的频率将大为增加,并且会引发多种疾病,值得高度警惕。
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仍有7个位于中国。
一般意义上,现代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之间是可以画上等号的。然而对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国际上存在着不同的判断依据和指标体系。在我们看来,有一个指标可以非常直观简明地判断工业化的进程,它就是粗钢产量增速。以日本为例,1950年~1970年为日本工业化的高峰时期,期间钢铁制造业的年增速约15%,此后钢铁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回落至5%以下,就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的后期。我们的另一个近邻韩国的工业化高峰期稍晚,大约在1970年~1980年,当时的钢铁产量增速曾超过30%,但在1980~1990年它就迅速回落至10%左右的水平。
中国粗钢产量增速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左右,此后即步入回落通道,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重工业化后期。
在后工业化时期,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要有所改变。因此,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设想,成为未来5年要重点实现的长期目标之一。“美丽中国”能否实现,与中国环境保护的成效直接相关,这需要中国在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制度和执行的全面提升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元年,从2012年初至今,环保产业各细分子行业规划及政策纷纷出台,从政策出台强度及广度上来看为之前所未有,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环境指标维度看,目前环保指标主要分为软性参考性指标和硬性约束性指标两种。如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县城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均为行业参考指标,属于软性推荐性的环境指标。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与水中氨氮等均属于约束性指标,具有一定强制性。从历史执行情况来看,除了个别指标外(主要是由于商业模式不成熟,无法与环境目标对接所致),规划目标完成率较高。同时由于“十二五”规划中将环境指标首次纳入政绩考核范畴,若执行得力,预计“十二五”完成指标应无虞。
环评岂能成“生意”
近日,环保部通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专项执法检查情况,对存在问题的88家环评机构和49名从业人员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其中不乏吊销环评资质的重罚。不过,此次检查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有资质的环评机构上千家,在环评过程中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甚至出具虚假环评报告的情况并不罕见。环评机构如此乱象丛生的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首先,环评市场充斥恶性竞争。许多通过复制粘贴炮制的报告,也能得到业主单位和政府认可。而由于业主更青睐节约成本的环评机构,导致环评机构竞相压低环保标准;其次,地方政府的项目上马冲动。在一些项目的上马过程中,环评报告的话语权往往遭到工程方和地方政府的双重挤压,环评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也因此无从谈起。
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能让环评成为一种可以拿钱购买的生意;二是要让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使环评变得公开透明。欧美的环评机构出具的报告完全公开,同行评议和公众参与也增加了环评机构作假的风险,若因虚假报告丧失公信力,其声誉和业绩自然一落千丈。但在当前的中国,环境评测还是个封闭的过程,公开的简本报告也只持续10天时间,远不足以让外界发现其中所藏的问题。由此来看,必须加紧制定环境评测完全公开的市场细则。
西部莫走东部“老路”
由于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劳动力资源的短缺,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环境门槛以及环境监管机制的乏力。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投资增多。不过,这也给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没有考虑到水资源条件和持续恶化的环境形势,盲目建设。西北部地区多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给开发地脆弱的自然生态平衡雪上加霜,对水系环境、水文条件影响巨大。而粗放型的随意排放又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并进而将水质性缺水问题扩散到周边地区。
2008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0.06亿吨。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45.25亿吨。短短3年,黄河流域污水排放量就增加了5亿多吨。黄河流域的情况仅仅是污染西进的一个缩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的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东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向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转移,出现了新开发地区重复东部过去高污染、高能耗发展模式的苗头。
西部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东部发展的经验之上,在借鉴的同时应该转变观念和思路,在强调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已极为重要。
投资拉动:经济价值亦凸显
根据《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到2015年火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63亿千瓦,若按照存量机组80%需要改造,按新建机组和旧机组改造进行脱硝的单位造价分别为120元/千瓦和150元/千瓦,改造和新建机组资金需求超过2000亿元。
同样估算一下,“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资金总需求为4271亿元,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资金总需求2636亿元,总额超过8000亿元。因此环境改造带来的投资拉动将超过万亿规模。
从产值来看,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环保装备制造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全年实现产值1304.59亿元,工业销售值1269亿,同比增长31%,产销率97%;截至2012年9月环保设备累计产值为1203.48亿,同比增速达到15%,工信部在2012年发布的《2011年环保装备产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中预测2012年环保装备产业产值有望实现20%以上的增长,预计2015年将达到5000亿元。
虽然目前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较低,2011年环保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7.53%,同比增长0.3%。从毛利率水平来看,由于生产经营成本增长,环保装备产业毛利率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但较去年第4季度出现明显回升,目前维持在16%左右,但未来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利润水平的上升指日可待。
1月中旬,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6级严重污染。1月12日16时,北京空气实时监测显示,PM2.5指数高达500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质量持续6级严重污染,这也是污染等级的最高等级。北京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北京部分区域PM2.5浓度测值飙升到900微克/立方米以上,濒临爆表。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重度空气污染?首先,现在城市的空气污染天气是霾,而不是雾;其次,现在的灰霾天气比历史上的同类天气显著增多;第三,霾的原因与城市化、工业化、汽车排放直接相关;第四,灰霾天气对健康的损害极大。按目前势头,中国今后大规模出现严重灰霾天气的频率将大为增加,并且会引发多种疾病,值得高度警惕。
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仍有7个位于中国。
一般意义上,现代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之间是可以画上等号的。然而对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国际上存在着不同的判断依据和指标体系。在我们看来,有一个指标可以非常直观简明地判断工业化的进程,它就是粗钢产量增速。以日本为例,1950年~1970年为日本工业化的高峰时期,期间钢铁制造业的年增速约15%,此后钢铁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回落至5%以下,就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的后期。我们的另一个近邻韩国的工业化高峰期稍晚,大约在1970年~1980年,当时的钢铁产量增速曾超过30%,但在1980~1990年它就迅速回落至10%左右的水平。
中国粗钢产量增速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左右,此后即步入回落通道,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重工业化后期。
在后工业化时期,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要有所改变。因此,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设想,成为未来5年要重点实现的长期目标之一。“美丽中国”能否实现,与中国环境保护的成效直接相关,这需要中国在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制度和执行的全面提升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元年,从2012年初至今,环保产业各细分子行业规划及政策纷纷出台,从政策出台强度及广度上来看为之前所未有,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环境指标维度看,目前环保指标主要分为软性参考性指标和硬性约束性指标两种。如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县城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均为行业参考指标,属于软性推荐性的环境指标。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与水中氨氮等均属于约束性指标,具有一定强制性。从历史执行情况来看,除了个别指标外(主要是由于商业模式不成熟,无法与环境目标对接所致),规划目标完成率较高。同时由于“十二五”规划中将环境指标首次纳入政绩考核范畴,若执行得力,预计“十二五”完成指标应无虞。
环评岂能成“生意”
近日,环保部通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专项执法检查情况,对存在问题的88家环评机构和49名从业人员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其中不乏吊销环评资质的重罚。不过,此次检查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有资质的环评机构上千家,在环评过程中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甚至出具虚假环评报告的情况并不罕见。环评机构如此乱象丛生的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首先,环评市场充斥恶性竞争。许多通过复制粘贴炮制的报告,也能得到业主单位和政府认可。而由于业主更青睐节约成本的环评机构,导致环评机构竞相压低环保标准;其次,地方政府的项目上马冲动。在一些项目的上马过程中,环评报告的话语权往往遭到工程方和地方政府的双重挤压,环评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也因此无从谈起。
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能让环评成为一种可以拿钱购买的生意;二是要让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使环评变得公开透明。欧美的环评机构出具的报告完全公开,同行评议和公众参与也增加了环评机构作假的风险,若因虚假报告丧失公信力,其声誉和业绩自然一落千丈。但在当前的中国,环境评测还是个封闭的过程,公开的简本报告也只持续10天时间,远不足以让外界发现其中所藏的问题。由此来看,必须加紧制定环境评测完全公开的市场细则。
西部莫走东部“老路”
由于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劳动力资源的短缺,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环境门槛以及环境监管机制的乏力。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投资增多。不过,这也给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没有考虑到水资源条件和持续恶化的环境形势,盲目建设。西北部地区多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给开发地脆弱的自然生态平衡雪上加霜,对水系环境、水文条件影响巨大。而粗放型的随意排放又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并进而将水质性缺水问题扩散到周边地区。
2008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0.06亿吨。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45.25亿吨。短短3年,黄河流域污水排放量就增加了5亿多吨。黄河流域的情况仅仅是污染西进的一个缩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的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东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向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转移,出现了新开发地区重复东部过去高污染、高能耗发展模式的苗头。
西部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东部发展的经验之上,在借鉴的同时应该转变观念和思路,在强调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已极为重要。
投资拉动:经济价值亦凸显
根据《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到2015年火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63亿千瓦,若按照存量机组80%需要改造,按新建机组和旧机组改造进行脱硝的单位造价分别为120元/千瓦和150元/千瓦,改造和新建机组资金需求超过2000亿元。
同样估算一下,“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资金总需求为4271亿元,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资金总需求2636亿元,总额超过8000亿元。因此环境改造带来的投资拉动将超过万亿规模。
从产值来看,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环保装备制造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全年实现产值1304.59亿元,工业销售值1269亿,同比增长31%,产销率97%;截至2012年9月环保设备累计产值为1203.48亿,同比增速达到15%,工信部在2012年发布的《2011年环保装备产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中预测2012年环保装备产业产值有望实现20%以上的增长,预计2015年将达到5000亿元。
虽然目前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较低,2011年环保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7.53%,同比增长0.3%。从毛利率水平来看,由于生产经营成本增长,环保装备产业毛利率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但较去年第4季度出现明显回升,目前维持在16%左右,但未来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利润水平的上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