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地震前后,科技能做啥
2013-4-22 10:33:21    来源:虎嗅网    我要评论(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据四川省应急办截止下午两点的统计,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共造成76人死亡。截至20日中午,余震仍在发生,成都市区多次有震感。
  
  现在,抢险救灾还在紧张进行中。
  
  像这样的大型灾难,各种科技与应用能派上不少用场。而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灾前能否预测?灾后如何有效抢救?
  
  这次地震之前,当地似乎并没有官方预测放出。很多本地人是在周六的睡梦中(当时是刚过早上八点)被震醒。而灾后,特别是在救援的黄金72小时,与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相比,新技术又能发挥多大作用?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下面,虎嗅介绍两个在灾前、灾后科技的运用。一款是在中国,媒体称2012年即研发成功,通过鉴定,不知这次派上用处没。一款是谷歌公司在美国花了72小时写出来的程序,用于灾后寻人,现在已在雅安震后发生几小时内上线启动。
  
  地震预警
  
  中新网报道,2012年9月2日,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这也是中国首个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该项目通过对地震动波形的监测、分析、汇总、综合分析、实现地震预警的有关参数计算和估算,生成地震预警警报,从而得到地震预警信息的响应发布。
  
  据《科技日报》报道,在“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中,属于世界首创的有五大技术创新点:融合现地法和异地法的预警、基于台站现场处理的预警、地震烈度的声音提示方法、基于iOS操作系统的预警倒计时方法、电视地震个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等。
  
  据称,“以该系统建成的汶川余震区域预警台网为例,从2011年8月7日以来,它对400多次地震成功预警,所有警报都由实际地震触发,没有误报,同时对网内2.7级以上地震没有漏报。”
  
  地震为何能预警?(以下内容据《南方周末》相关报道。)
  
  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科学依据,就是利用地震的横波和纵波以及电讯号传递速度的差异打时间差。地震发生时,随即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即地震波。按照传播方式的不同,地震波分为三种类型,即纵波、横波和面波。其中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它最先从震中向外扩散,使地面上下震动,破坏性较弱;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第二个向外扩散,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纵波和横波合称为体波,而面波最后到达,它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被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由此,地震发生的一瞬间,预警系统可以在接收到纵波信号以后及时发出警告,由于电讯号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30万千米/秒),因此利用电讯号在地震中心向外传递信息,就要比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都要快得多,这样地震中心周边的一些区域就能够赢得宝贵的避灾时间。
  
  目前,包括日本、台湾和墨西哥在内的少数国家和地区拥有可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发出警告的预警系统。其中,日本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2007年正式上线,据日本气象厅资料,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已经推广到全日本境内,它可以让高速行驶的火车提早减速,避免出轨意外的发生;或是让运转中的电梯及早停在接近的楼层,然后把门打开,避免人员受困。
  
  谷歌寻人
  
  在上个星期美国的波士顿爆炸案中,谷歌很快响应,开启了谷歌寻人的“波士顿爆炸”页面。
  
  谷歌寻人(Person Finder)是Google.org于2010年1月的海地地震后应急开发的。
  
  2010年1月海地地震发生时,谷歌工程师普利姆·拉马斯瓦米(Prem Ramaswami)询问了谷歌副总裁玛丽莎·梅耶尔谷歌对此有何反应。梅耶尔当时回应称:“看起来你已经举手。”拉马斯瓦米随后召集了其他几名关心此事的工程师,他们决定开发第一个寻人页面。
  
  拉马斯瓦米表示:“这一产品的开发过程很疯狂。人们连续工作12个小时,当他们睡觉时,他们将工作交给他人接手。”在连续72小时的工作之后,这一经过整合的数据库上线了。这个在线工具可帮助人们发布失踪人口信息,也可帮助个人或组织提供信息来寻人,该工具可被嵌入到第三方网站,方便在互联网上传播。谷歌表示,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面向所有人开放,公司并不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准确性负责。出于历史保留的目的,谷歌将把数据库的数据归档,除非以后找到永久性保存方案,否则会在一年后将它们删除。
  
  在海地地震的3周之后,拉马斯瓦米带领谷歌的一个团队前往海地,进行应对危机的教育。在海地停留5天之后,拉马斯瓦米及其团队返回美国,会见了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游说他们建立一支永久的、专门的团队,从事灾难救援方面的项目。
  
  佩奇和布林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提议,而谷歌危机响应团队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部门,包括了多名工程师。这些工程师大部分办公地点在加州山景城和纽约,而另一些团队成员则位于全球各地,提供7x24小时的服务。
  
  谷歌这一团队对于灾难的响应速度不断提升。在海地地震发生的72小时后,该团队提供了寻人服务。而在2010年2月的智利地震和2011年2月的新西兰地震中,这一时间被缩短至1天和3小时。
  
  针对2011年3月日本海啸的寻人工具在地震发生的1个半小时后就已经上线。在日本海啸灾难中,谷歌危机响应团队还推出了基于Picasa的工具,帮助身处紧急避难所的人们分享图片,了解其他避难所的人员情况。而谷歌团队则把这些人员的姓名手动输入到寻人工具中。
  
  PersonFinder在海地地震中被提交了55100名失踪人口,新西兰地震提交了11600失踪人口,日本海啸这个数字更是提高到了600000名。
  
  在20日下午四时许,谷歌已为此次四川雅安地震上线了“谷歌寻人”!
  
  最后再来看一个地震搜救机器人
  
  2010年7月,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中国首批地震搜救专业机器人研制成功,并完成了综合调试试验。这个外形酷似直升机的家伙叫“空中搜索探测机器人”,历时近4年时间研制成功。可以完成自主起飞、空中悬停、超低空信息获取和自主降落,还可以进行空投作业。
  
  同样不知这次是否能派上用场。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