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内通胀形势的日趋恶化,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虽然官方一再否认人民币再度大幅一步到位式升值的可能性,但是最近人民币“小步快跑”的事实预示,加速升值已经无法回避。
刚刚过去是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6.63急升至目前的6.54。如果从去年6月中国启动新一轮汇率改革算起,人民币累计升幅已经接近5%,加上近期一些重量级别高官,呼吁通过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来遏制濒临失控的通胀,人民币接下来的走势路线图似乎已经十分明朗。尤其的,由于越来越大的外汇对冲压力,货币当局和政府内部不少人,对于升值的严重抵触情绪渐渐消退,在存款准备金和加息等常规政策工具使用频率空前之后,决策层启用升值遏制通胀,渐渐成为市场主流预期。
眼下的情形与三年前十分相似。遥想在2008年的一季度,人民币开始进入“6.0时代”,季度升幅高达4.3%,而上一轮通胀8.7%的峰值即是出现在当年的2月。现如今,中国的通胀形势亦是随时可能转向恶性通胀,清明假期最后一天,央行再度升息预示着3月CPI极有可能再度超出预期,本轮通胀峰值或许远未到来。加上本专栏之前论述的货币超发大潮看不到消退的迹象,要素价格长期压制亦是短期无解,种种迹象都昭示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通胀都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如此形势,寄希望于升值遏制通胀也就顺理成章。
升值遏制通胀?这逻辑说起来其实很多人将信将疑,甚至包括部分货币派的信徒,也有人说这话听起来像是盖特纳这家伙对中国的阴谋。的确,从过往经验来看,升值遏制通胀的逻辑不怎么说的通。
比如,在2006年到2008年,人民币“破八又破七”,但是CPI涨幅则从2006年的1.5%一下子跳升到2007年的4.8%,2008年更是继续上升到5.9%。
于是,一幅奇特的图景展现在眼前:升值幅度累计高达20%,而这期间恰恰是中国上一轮通胀最高峰时期。如此背离升值遏制通胀逻辑的凶悍的事实,似乎让该逻辑成为了一厢情愿的呓语。
看起来近在眼前的事实,让升值治不了通胀的论点似乎成为真理。不过,读者们别着急,故事还有另一面。
按照经典的理论,在一个市场化经济体,本币升值之后,进口价格必然降低。中国当前主要进口各种资源、能源产品、设备和零部件等生产要素,人民币的小幅升值根本不可能对冲价格上涨部分。之所以过去五年,小步慢跑一直是主基调,不排除主要是基于政治考虑,而非为了遏制通胀。因为这有助于不断强化升值预期,从而热钱流入也就具备了长期性,以不断支撑急速膨胀,需要更庞大资金量的房地产泡沫。不过,之前本专栏已经论述过,房地产泡沫只会不断加剧通胀。
还有,海外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速度,并不是人民币升值所能企及的。在欧美日纷纷量化宽松的背景之下,全球的流动性呈现海水式泛滥局面。国际资金在商品市场的恣意炒作,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涨跌速度和周期,远远不是货币的升贬所能同步的。比如,伦敦市场的铜价从8000美元/吨涨至9000美元/吨可以在数个交易日即可完成,但人民币汇率却难以在短短数天内达到如此的升幅。
因此,通过升值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对冲国内企业成本的上升压力,可以想象其困难有多么巨大。这也就是说,升值没能遏制住,问题关键不在于基本原理错误,而是因为升值幅度远远不够。加上小幅慢跑,热钱肆意泛滥,让这一问题更为看起来无解。
当然,决策当局也是不可能允许人民币短期内出现大幅升值,因为这对于低附加值的出口外贸企业而言是一场灾难,大量制造企业工人失业,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难以承受之重。不过,2005年7月汇改至今的人民币升值20%以上,意味着我们购买外国物品的成本降低了两成,而由成本降低带来的进口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现今还没恶化到两位数的境地,倒肯定不是强词夺理。
可以肯定,如果目前人民币依然处于2005年之前的高位,由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可能会更为离谱,国内的货币超发压力也会比现在严重,M2甚至早已经过了100万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要感谢这些年的人民币升值。
当然,历史经验似乎说明,汇率博弈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多的一种政治斗争的手段。而当本币大幅升值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一次性大幅升值,往往预示着资产泡沫盛宴的结束。
当前,中国经济泡沫化十分严重,社会氛围更是浮躁空前,加上国际炒家屯兵香港的报道甚嚣尘上,又让人民币升值蒙上了一层“阴谋论”色彩。他们认为,通过大幅升值,无非是为了继续让中国资产泡沫膨胀,掩护国际热钱安全撤离,于是阴谋主导者们,通过鼓吹升值遏制通胀的逻辑,来达成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未雨绸缪总不会错。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打破“人民币必然单边升值”的预期都十分必要。因为从市场供求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和外币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谁必须单边升贬的逻辑。
所以,人民币宜采取扩大波动幅度的方式,来解决热钱肆意泛滥的问题。当国际资本纷至沓来,而我们依然采取之前的小幅缓慢升值的方式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了升值的预期,导致更大规模的热钱流入。如果采取一次稍大幅度升值,同时扩大汇率波动的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给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博弈创造比较大的空间,这样至少可以避免重蹈前几年的覆辙。
经过30多年的经济起飞,中国的工业化走入中场,货币价值理应重新评估。提高名义汇率或在高通胀都是与之形影相随的经济景象。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物价飞涨,人民币升值或许不是完全之策,但肯定是必不可少之计。政策执行都有成本,升值会带来出口企业的凋敝,但是如果没有忍受阵痛的勇气,没有轻重权衡的智慧,恶性通胀、升值压力、泡沫不断,乃至不久或至的再危机,只会让我们不断年年感叹“复杂”和“困难”。(本文作者倪金节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新近一本书为《好泡沫还是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