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新闻业的“工业革命”
2013-1-4 10:27:00    来源:王臣汉的博客    我要评论(
  “这个世界从不缺新闻。如果你要看新闻,你可以上网,可以找到很多垃圾。但我不认为很多人有担任编辑的才能、时间或兴趣。所以当你买《纽约时报》,你不是买新闻。你在买判断。”
  
  《纽约时报》第三代掌门人亚瑟·苏兹伯格(Arthur Sulzberger)于2012年9月29日去世。这位老战士曾在“五角大楼文件案”和“沙利文案”中捍卫媒体自由和独立性。他所描述的媒体和20年前的媒体概念大大不同。不过,即便这个观点已经比传统定义前进了一大步,时代前进的步伐却更超出想象。
  
  新型媒介的优势:众目睽睽,缺陷无匿
  
  2011年5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21:47分,白宫通信主任Dan Pfeiffer在Twitter上预告:“东部时间22:30总统将对全国讲话。”22:24,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参谋主任Keith Urbahn在Twitter上称:“有位声誉很好的人告诉我,他们干掉了奥萨玛·本·拉登。”这条历史性的Tweet是使用黑莓手机发送的。随后CNN、CBS等相关媒体人员纷纷使用自己的渠道佐证了信息的可信度,等到奥巴马发布讲演的时候,话题#osama已经登上了twitter的趋势榜,被数百万人广泛讨论。
  
  2009年,Twitter的内部文件被TechCrunch披露,文件显示,Twitter将自身定位为“地球的脉博(The Pulse Of The Planet)”。不少旁观者当时对此保留态度。3年过去,Twitter凭借着140个字符和Retweet对传媒产业的渠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在无法访问twitter的中国,记者在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起步的微博客产品——上找新闻的现象,也已经不再是新闻了。
  
  实际上,从竹简到纸张书籍再到报纸,每一次信息承载媒介的变化都会对内容领域带来变革。即使是在互联网上,Twitter也不是这个现象的第一个推动者。2004年,CBS引用资料揭发时任总统的小布什在兵役期间受到了“特殊照顾”。随后这份发布到网上的资料被海军退役笔迹鉴定专家约翰·里斯科和前IBM技术工程师约翰·伯吉斯等一众博主(Blogger)研究。他们从文件采用等宽字体入手,直到将整份文件证伪,通过博客公之于众。CBS的皇牌主播丹·拉瑟因此事向公众道歉并引咎辞职。丹·拉瑟曾是全世界第一个播报肯尼迪遇刺的人,也是首个专访萨达姆的西方记者,还曾在“水门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
  
  “拉瑟门”被普遍看成传统媒体承认互联网中个人内容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开始。同年11月,《纽约时报》刊文,惊呼博客页面数量超过传统互联网页的数量。后来者Twitter拉低了信息生成的门槛,只不过是更加推进了这个趋势。
  
  “拉瑟门”的另外一个影响,是证明了新兴媒介并不一定比传统媒体公信力更低。所谓“众目睽睽,缺陷无匿(given enough eye balls,all bugs are shallow)”——这个程序开源社区中的“莱纳斯定律”(作者注:之所以称之为莱纳斯定律,是为了向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致敬。)能更好地说明,为什么在公众参与的信息生产过程中,报道信息往往速度更快,并且最终结果更接近真实。
  
  新型媒介的信息生成机制趋于开源软件
  
  开源程序的兴起,是现代科技中最惊人的发展之一。开源程序的生成机制十分简单。一个或几个程序员开发一个简单的程序,将源代码公开并免费授权他人使用和继续开发。这样当更多人需要使用的时候,往往会有更多程序员自发参与到开发过程中,为程序添加功能并修复他人的错误。开源的Linux正驱动着世界上超过70%的网站,Linux衍生的开源系统Android正运行在世界大多数智能设备上。
  
  这并非和新闻传媒全无关联,除去你获取信息的大多数网站正被开源程序驱动,互联网上信息生成的机制也越来越趋近于开源软件——一些人最早提交信息,而后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得到修正。维基百科是最先利用这个机制的网站,一个人发布关于一个事物或事件的词条和描述,越来越多人参与修改直到足够准确。维基百科称,他们希望每个个人都被赋予自由使用人类知识总量的权力。
  
  《时尚先生》的作者A.J·雅各布在报道维基百科现象时进行了一个实验,他将报道维基百科的初稿发布在了维基百科上,称希望得到指正。文中隐藏了许多故意设下的错误。这篇草稿在24小时内被编辑了224次,接下来的24小时又被编辑了149次。最终所有错误都被修正,还达到了《时尚先生》的刊发标准并且被刊登。
  
  即使在信息机制和维基百科完全不同的其他产品上,这种现象也越来越普遍。2012年8月24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帝国大厦附近发生枪击案。两人丧生,九人受伤。当枪击案发生的时候,纽约市居民Muhammad Malik路过现场并使用Instagram将现场拍摄了下来,发布在自己的Instagram账号mr_mookie的页面下,照片立即以极快的速度被广为传播。
  
  随后,主流媒体纷纷联系Muhammad,希望购买照片并在报道中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富媒体生产成本因为智能设备的普及而降低,深化了新闻报道开源化的机制。
  
  维基解密的存在则是这种趋势的极端化例子,来自全球的数百位记者、工程师、法律人士、视频加密专家参与组织这个网站上的所有信息。从2010年7月25日,维基解密在网站上公布了约9.2万份与阿富汗战争有关的美国军方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指出:美国和其他北约军队在突袭中杀死平民,并试图掩盖真相。此前,维基解密还曾在肯尼亚2007年大选前曝光该国政府高层的腐败证据,一举改变选情;也曾经因为公布美国国防部下发关于刑讯方式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引发了全球抗议。
  
  加速淘汰传统媒体
  
  2012年10月,CNET援引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称,29%的美国人通过报纸获取信息。其中仅有23%的人订阅而不是随机购买,不足2000年调查结果的一半。相对应的,47%的受访对象通过Facebook和Google+获取信息,2010年时这一数字是29%。13%的调查对象使用twitter。
  
  从数据来看,近些年媒体频频高呼传媒业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非虚言。不过如果新兴的信息渠道仅仅是占据了更多的渠道和用户时间,这远称不上变革。
  
  皮尤的调查中称,使用平板设备消费信息的用户中,60%都只选择了自己习惯阅读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长期积累、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机构化的生产流程,能够确保信息质量远优于大众的无序生产。新媒介的兴起只是加速了传统媒体的优胜劣汰,一个坚持深度、客观、独到的媒体机构,比如《经济学人》,所生产的信息会比以往更快速获得受众。这些信息偕同生产机构的“厂牌”,凭借准确、客观、深入仍然可以占据新兴渠道和媒介的传播线路。
  
  与这些信息相比,绝大多数大众信息的价值乏陈。大多数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感叹,在传统媒体机构生产的《莫言,用黑色幽默对抗残酷现实》(需翻墙)面前价值乏陈,仅构成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中组成分母数字的一个分子。而这些碎片式信息,在搜索行为中正干扰着使用者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新兴媒介带来的价值,有相当一部分被信息冗余和信息噪音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冲了。
  
  不过,已经有先行者意识到信息的噪音和筛选存在着问题,并尝试对此进行解决。比如已经拥有数千万用户的Flipboard、曾被Yahoo耽搁数年后易主的Delicious、Twitter联合创始人Evan Williams创办的Medium等。未来会有新的产品因解决这个问题而兴起,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产生比Twitter、Facebook更为深入的影响。现有的互联网媒介仅仅处于起步期,距离被人们惊呼的“变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传统媒体有何应对
  
  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去年全年美国报业的广告营收同比下滑9.2%。而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美国报纸广告收入连续第20个季度下降。随着用户消费时间的方式越来越多转向手持设备,传统媒体,尤其是印刷媒体的处境愈发艰难。
  
  在这个大背景下,曾经以1美元被贱卖给音响业大亨的《新闻周刊》于10月18日宣布,会在2013年停止印刷,全面转向数字版。“我们的商业越来越被恶化的印刷广告环境所影响,”该公司主席TinaBrown表示,“对我们这些喜爱纸张的浪漫,每周五晚特地抽出一点时间阅读的人来说,告别印刷出版是一个艰难时刻。”
  
  可实际上,仅仅将衰退的原因归于载体的更迭是偏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开源化形成趋势,新闻的当事人和领域的专家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当中,曾经的产业链条被缩短了,而媒体机构恰恰是被精简的一环。《连线》杂志报道说,美国叙述科学公司(Narrative Science)开发的机器人程序甚至可以根据公开数据,自动撰写新闻故事。发明者十分乐观的称,由该程序撰写的故事可能在5年内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些制造互联网产品的极客们或许是想在看不见的赛场上彻底击退对手,就像哈格里夫斯对待纺织女工一样。
  
  这时已经169岁仍在逆市增长的《经济学人》,就显得尤为瞩目。这本1843创刊的杂志可能早就洞悉了这个趋势。2008年,该刊极为权威的“新媒体奖”被颁发给维基解密。
  
  《经济学人》目前每期发行量逼近160万本,每月访问网站的人数超过400万。该杂志10年内增长达100%。收入方面,2009-2010财政年度的税后利润增长1%,达到3800万英镑,近4亿人民币。或许和《时代》相比仍具有差距,但考虑到其小众化的市场定位,这数字就显得十分恐怖了。
  
  在《经济学人》创刊时,“The Economist”这个词条并未专指研究经济的学者,而是被用来称呼每一个愿意以事实阐明观点的人。杂志的内容取向也正在呈现着相同的价值观。每期杂志的刊首你都可以找到这样一句话:“智慧推动我们前进,愚昧阻碍我们进步、让我们卑微而胆怯,两者之间正在发生一场严肃的较量。”(“as ever econtest between in telligence, which presses forward, and an unworthy, timidignorance obstructing our progress.”)事件和人物往往被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读者看到的是清晰的事态分析解决方案的建议。对比其他媒体涉及到观点时必须使用“某某人就此表示”,《经济学人》的立场往往十分鲜明。这和苏兹伯格“买判断”的言论不谋而合。
  
  殊途同归
  
  《经济学人》顺应了一种趋势。该刊物集团和皮尤研究中心的PBJ项目长期合作,对使用者在阅读场景下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计算机前搜索并消费信息,被《经济学人》称作“向前倾”(leanforward)模式。与之相对的“向后靠”(leanback)模式下,人们会依靠在椅背上对信息进行浸入式阅读和深入思考。《经济学人》集团的CEO安德鲁(Andrew Rashbass)认为,仅仅将内容从印刷品移植到网络是不够的。人们并非像很多论断声称的那样,不再阅读长篇的文章了。
  
  不同的场景模式下,人们所需求的信息存在着差异。在“向后靠”模式下,人们需要的信息往往是详尽的阐述和分析。Tumblr近期宣称,要对用户撰写的文章付费——他们指的是《纽约客》式的长篇新闻。这说明了相同的问题:当公开市场上140个字的产能和流动都相对过剩的时候,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变得更加富有价值。
  
  这种开源化的趋势,正在要求传统媒体在产业链条上“向后靠”——将技术上的“新闻工作”由Geek们设计的产品机制和用户们来完成,媒体机构则负责对信息核实并归纳、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实际上,这一部分工作比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工作更加富有价值。
  
  2011年《卫报》记者保罗·里维斯(Paul Lewis)在报道英国骚乱期间,根据读者在Twitter上的公开留言判断,骚乱正在从托特汉姆蔓延到克罗伊登等地。依据着这些线索,他能够及时的赶到骚乱现场进行报道。该报副主编威娜(Catherine Viner)认为,传统媒体机构现下应依赖传统的调查报道,以及积极利用新生科技产品。
  
  更典型的例子是,在“阿拉伯之春”的汹涌浪潮中,由于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对媒体的限制甚至迫害,如此重大的事件几乎很难进行报道。前半岛新闻网总干事旺达哈·坎法尔(Wadah Khanfar)表示,期间半岛新闻网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就是身临现场者和活动人士在社交网络上的ID。旺达哈称,起先的确担心过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但是,如同开源代码中的错误被素未谋面的人们修正一样,互联网上足够充分的信息流通机制,为核实信息提供了有力渠道。
  
  实际上,开源化的趋势推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标准。他们应当是旺达哈口中的“思想者、战略家、分析师”。一个希望写出优秀的、广为传播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能够熟练的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仅仅是基础技能。他应当在该领域具有更多的技能和经验,能做到列举的信息真实并描述准确,阐释精确并易懂,观点判断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济学人》已经检验了苏兹伯格“买判断”的观点——人们是愿意为此类内容付钱的。
  
  而苏兹伯格在2010年的另一个判断,“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时间待定。”现在看来,正在成为传统媒体未来的一个隐秘注脚。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