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推荐 >> 正文
塑化剂检测结果的释疑
2011-6-13 13:56:48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要评论(

    “塑化剂”风波并未停息。国家食药监局11日发出通知,经过对15类产品、6100个样品进行抽样检测显示,在广东、浙江4家企业8个样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即“塑化剂”),其余样品未检出;另外,抽检的140多份方便面样品,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据悉,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已对问题产品采取下架措施,并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处理。

 

    “大陆产食品首次查出含塑化剂”,这样一个坏消息并没有让人多么震惊。当“塑化剂”风波在海峡对岸持续发酵,相关部门又不断发布安民告示的时候,其实许多人都在惴惴不安:这一次食品安全事件,我们真的能够幸免吗?迟来的坏消息不过是对当初担心的证实罢了,既然早有心理准备,当下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除了接受和面对又能如何呢?既不意外,更未震惊,淡定透出的不过是一种骨子里的无可奈何。

 

    “塑化剂”在台湾引发轩然大波,被称为“台湾30年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民众直言:“我们的制度、信誉和安全都备受考验。”关于制度缺陷,台湾学者已经检讨了管制架构失效、实验室检测体系漏洞、食品追溯制度不足、“名优产品”抽检率过低等问题。而人性之恶的因素也不可忽视。食品领域的非法行为几乎毫无例外的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这样见利忘义的行径发生在一般认为信誉较好的大牌企业身上时,证明哪怕是在全球化时代,哪怕是在公认素质较高的地方,对资本的监管稍一放松,它就可能因过度逐利而疯狂。

 

    为了遏制这种疯狂,需要消费者逐步强大起来,尽管这种强大起来的过程也许十分尴尬,就像有人曾经调侃的一样,从火腿里认识敌敌畏,从咸鸭蛋里认识苏丹红,从奶粉中认识三聚氰胺。当然,遏制资本的疯狂,首先还是在于公权力居于独立而严格的监管。

 

    毫无疑问,现在“大陆产食品首次查出含塑化剂”是台湾塑化剂风波影响的一个结果。面对这个结果,我们一边可能被迫再一次接受化学扫盲,一边也仍不住疑惑:如果不是因为台湾的这次风波让我们知道了比三聚氰胺毒20倍的塑化剂,我们食品里藏着的塑化剂是否会继续逍遥于监管之外呢?

 

    有一点是清楚的,在此之前,卫生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并未提到塑化剂D EH P。出现这样一个监管的盲点远非正常,因为早在2008年,南京学者在中文核心期刊《食品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就指出,通过对油脂类固体食品、油脂类液体、非油脂类蔬菜、水果三类14种食品进行抽样检测,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在被检食品中有较大的迁移。

 

    监管中为什么会出现盲点,是技术还是其他的原因,除了塑化剂,食品领域还是否存在其他本不应有的监管盲点?相关部门也许该给公众一个交待。而从不留监管死角、除恶务尽的角度,我们又不能不对国家食药监局通告中关于方便面的表述提出一些疑问。方便面因为消费群体庞大,当塑化剂风波初始即有声音质疑方便面是否安全,同时也有媒体引述业内专家的研究结论,称实验室对他们随机于各大超市购买的方便面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塑化剂的检出率超过一半。

 

    如果专家检测的样本和过程都没有问题,这将是一个惊人的结论。而现在药监局的通知似乎给了消费者一个定心丸,“抽检的140多份方便面样品,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然而这一措词还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众所周知,食品中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的出现,既可能因为厂家故意添加,也可能缘于工艺不成熟或者操作不规范。现在,被相关部门抽检的140多份方便面样品,究竟是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情况还是根本就没有塑化剂?在这样重要的问题上,监管部门含糊其辞只会加深公众的疑虑。

 

    在人心惶惶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监管部门以雷霆万钧的整治来显示效率自不可少,而一旦监管盲点暴露出来,也需要矫正和反思。而不论是整治还是矫正或是反思,所有行动都要以全面而清晰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应该说,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期望。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