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饱含缅怀之情的笔逐,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位具有铮铮傲骨和高尚品质的老人形象,似傲雪寒梅,又似苍苍不老松,令人萧然起敬……
2005年12月16日凌晨1时零5分,令我尊敬的岳父,因病与世长辞了。
岳父去世后不久,我替他的单位,写了一篇关于他的题为《春风化雨润大地,饱蘸热血写春秋》事迹文章。每当翻看到这些文字,岳父那严肃认真、亲切和蔼的形象,就会清晰如栩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兢兢业业,平凡之中显忠诚。
曾与他一起共事的领导和同事们,都说岳父是一位一生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人。平时,在当面,老同事们会亲切地称呼“大眼镜”,年轻人会敬称他“老榜样”,家里人称他是“老迂子”。在背后,大家都说他是“好老头”。
长达26年的公安生涯,岳父多年从事户政管理工作。在他工作的年代,全靠手工操作,熟悉户政管理工作的同事都知道,日常工作非常繁杂,琐碎,因此必须细心、耐心。户籍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岳父正是以细心耐心,不怕麻烦,责任心强而著称。户籍档案虽然繁多,但他所管理的档案资料却整齐有序,这与他的细心、耐心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平时注重学习,他政策、业务熟练,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用他同事的话说:“王老政策性强,业务熟练,是我们的活档案。”
早上班、迟下班是他雷打不动的定律。就是节假日,只要有人需要办理户口转迁等事宜,他二话不说,总是随叫随到,为此,他没少受家里亲人的埋怨,但他总是说:“怕麻烦就干不得公安,嫌琐碎就不要做警察,比起在一线出生入死的同事,我这点麻烦算得了什么啊?”记得一个周日,一个需要办理前往深圳手续的人,急不可待地找到他,说要赶飞机。那时,一般家庭还没装上电话,看着他急切的样子,岳父立即挨家挨户上门通知本科室有关同事,马上为他办理了相关手续,那人激动地说“我不知道说什么好,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使他顺利地赶上去往深圳的班机。象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很多。由他负责户政管理工作,领导放心,同事宽心,百姓称心。
1994年初,他办理了退休手续,由于户政科人少事多,局领导决定继续聘他帮助工作。老牛奋蹄不待鞭,岳父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的身体,继续和同事们战斗在一起。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和家人都知道,老人爱工作几乎到了发狂的地步,又干了近三年,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为之奋斗半辈子、为之魂牵梦绕的工作岗位。
两袖清风,克己奉公生严威。
岳父多年从事户政管理工作,长年与“农转非”打交道。在他工作的年代,商品粮户口与农村户口区别很大,手持商品粮户口,就意味着可以在城里安排一份工作,捧到“铁饭碗”。岳父是县局指定的调查人之一,手中掌握着很多人无比羡慕的“权力”,但他总是将政策视为红杠,从不越雷池一步。
他有五个子女,当时还有三个在上中学,我的岳母在一个小集体单位工作,且面临解体,家里还有老上人,家庭负担并不轻松,除他微薄的工资之外,平时靠岳母和女儿们做一些手工活补贴家用,一家人过着清贫但却充实的日子。有一次,一个不知姓名的人将一个菜篮子放在岳父家门前,岳父下班后,以为是女儿买的菜,后发现菜下面放有200百元钱,以及烟酒等物品,他略微想了想,等大女儿(我爱人)下班后,向她说明有可能送礼的几个人的家庭住址情况,要求大女儿立即将礼物送回去,不找到送礼的人不准回家。大女儿请了半天假,挨家挨户寻找,硬是找到了送礼之人,将礼物退了回去。1986年的一天,经县局研究同意,为一名符合千分之二农转非条件的当事人办理户口转迁手续,事情办完后,当事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想有所“表示”,但他知道岳父是出了名的“老迂子”,虽然和蔼可亲,但私下却难以接近。于是,就到处打听,后来,委托别人找到我这个新上门的大女婿,请求我把当时凭票供应的四听“渡江”牌香烟和两瓶“古井贡酒”等物品捎给老人家,以表谢意。我当然知道老丈人的威严,再三推托不过,转念一想:也就是几瓶酒、几听烟的事,老丈人也应该给我这个新女婿一点面子吧。于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礼物带了回来,谁知未等我把话说完,老人一阵怒喝:“你难道没听说过吗?我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很清楚,不清楚就不要进我的家门,还不赶快给我送回去!”我红着脸,连忙把礼物送了回去。象这样退钱退物的事例不胜枚举。
说他坚持原则,是因为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领导干部,只要符合“农转非”政策条件,他就如实汇报,否则,便不予受理。为此,他得罪过不少人,甚至有县直有关部门的领导。199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出通告,要求有经济问题的党政干部必须在限定期限内,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问题或说明情况,不知是谁乘机放出谣言,说岳父有经济问题,检察机关正在审查。一时间,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有的同事甚至也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老亲家(我父亲)也坐不住了,亲自登门询问情况,子女们也想问个究竟。对此,岳父非常坦然地说:“我是在为共产党办事,有人感到不快是正常的,平时得罪人在所难免,身正不怕影歪,事情总得要人做,没有的事,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编,你们放心,我还是我。”谣言终归是谣言,不攻自破。岳父坚持原则,两袖清风的事迹早已闻名,那以后,更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
行重于言,为人为亲树榜样。
岳父家庭负担虽重,生活也不富裕,但他教子有方,总是身教在前,言教在后。他对子女们要求非常严格,曾定下“家法三章”:日常生活要向低标准看齐;学习工作要向高标准看齐;为人处事要向自己看齐。岳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要求子女向自己看齐,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说教,老人深谙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家里人称他“好老头”,是因为他考虑别人总是多于自己;称他是“老迂子”,是因为他从不占别人和公家便宜。
在生活上,他总是艰苦朴素。有时候,女儿们看不过去,想为他添置新衣物,也须征得他的同意,否则,就是买了,还得退回去,出力不讨好是常有的事。为此,他没少受孩子们的抱怨。岳父去世后,当子女们回忆起一件件往事,再也难以控制悲痛的情绪,二女儿哭泣着说:在亲戚、乡亲有困难的时候,只要爸爸知道,就会尽其所能,帮助他们。当子女们面临下岗,需要资金自谋职业时,他便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子女创业。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上,老人要求子女们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他认为,只要尽了力,即使没有作出成绩,也是值得鼓励的。八十年代。大、中专院校入学率非常底,五个孩子尽管平时成绩过得去,但没有一个考上大专院校,作为父亲的他,不但没有责怪孩子,反而劝导他们,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学习,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以了。老人最看重的,就是孩子们的品德素质。他常对子女们说:“一个人可以不要惊天动地的成绩,但一定要有很好的品德,这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凡是了解岳父家庭的人,无不对其子女为人处事交口称赞。与岳父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在回忆起同他一起共事的日子时,总是对老人敬佩有加,说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岳父去了,他虽然没有给家人丢下物质遗产,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永远值得珍重的精神财富。他那高尚的品格,似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亲友、同事们的心田。他给同事们树立了严谨细致、兢兢业业、淡薄名利的榜样,给亲人们带来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种种教诲,同事们怀念他,亲人们想念他。他凭着自己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用自己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又壮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