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2009-12-9 10:06:0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家,用浓浓的情和爱织成一张网,这张网中,永远走不出的是——恋家的人。有了家,我的灵魂不会迷路!
站在校园与社会过渡的特殊时空里,常常出现莫名的茫然,不知道是因为对社会的向往还是对校园的不舍。作为实习生而言,在医院里的生活是新奇又充满劳碌的,在老师与病人之间小心翼翼的揣着一份平衡。平日里看着来了又走的病人,想着在异乡的自己,那种冲动渐渐鲜明起来——回家。
医院,这个充斥着白色的冷与暖的世界,让回家又披上了一种特殊的或喜或悲的味道:疾病治愈了,一家人满心欢喜的回家;疾病无望时,也要回家等死;而死在医院的病人,亲爱的人咽下泪水把迷失的灵魂也要带回家。这时候的家不止是多风避雨的港湾,不止是收留童年的院落,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归宿,是灵魂的依附。有了家心和灵魂就有了由始至终的守望。
清晨起得很早,简单吃过早饭就像医院赶去。匆匆的路人带着各自的表情在清晨有些薄雾的空气里来往,夜的寂静还未完全退去,竟把这些场景衬托得有些冰凉了。忽然一阵救护车刺耳的笛声划破清冷的空气,由医院的方向驶来。一大清早不知道那里又出了事故,在医院待的久了便对救护车不以为然了。当救护车与我擦肩而过时,从车窗里飘出一张黄纸。我有些奇怪,葬礼上用的东西怎么会从救护车里飘出来呢?于是停下脚步扭头仔细看着车子远去的背影,黄纸依然从车里有规律的向外飘出来,像是有人故意在向外面散发。
心中狐疑的我没有过多留意,怕时间来不及。到医院之后才偶然间听到救护车司机王师傅讲述的事情经过。原来那救护车有一次出诊接一个很严重的病号,赶到医院的时候病人已经停止呼吸了。病人的家乡有个风俗,不允许本族人死在外乡,即便真的死在外面也要把她(他)的“灵魂”请回家,而且要求死去的人怎样离开家就要用同样的途径把她(他)接回来。在家属的恳求下,医院终于同意用那辆救护车送他回家。死者的哥哥就坐在车窗边,每走一段路就就扔下一张黄纸,给死去弟弟的灵魂引路。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就算有成员死了,她也不会抛弃你。
在医院这个生命开始与终结的地方,我允许自己对死亡麻木,却不能让自己对人世界的情感冷漠。死亡是每个人的最后一班车,不必急于求成,更无须惶恐。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爱却会勾起我内心深处的痛楚,无法自拔。
2009年的国庆假期对我是个极好的消息,因为想家了。假期的临近让我心情明朗了许多,在病房内忙碌的时候竟也不觉得累了。32床的刘阿姨因为车祸小腿骨折,这些天来一直是我在帮她换药,渐渐的与她熟悉了。因为中秋节的临近刘阿姨这两天情绪明显低落起来。早上给他换药的时候竟然哭了,跟我说她想回家,问中秋节能不能出院。我明明知道她出不了院,又不便直接说,只好拐弯抹角安慰她。刘阿姨的女儿也不停劝她身体最重要,她却一直哭一直哭,像个伤心透了的小孩子。走出并刚的那一刻,我回头望了望正伤心的刘阿姨,眼前竟出现妈妈熟悉的影子了,招着手唤我回家。
才知道恋家的不仅是小孩,还有老人。我控制好情绪走出了病房,在去药房的途中路过手术室门口,看到一对老人面对一炷香哭泣。他们的女儿在手术中死了,虽然医生早已告知老两口可能有这样的结局,他们依然没有勇气面对。也许是担心女儿找不到回家的路吧,就像那个在救护车上死去的人,需要活着的深深爱着他们的亲人指引。我看到缭绕的烟乘着风飞向窗外,那里一定是他们家的方向,是声声呼唤传来的地方吧。
下班的时候遇到一个认识的病人要出院,跟我寒暄几句后说再见。我调侃着说还是不见吧,她笑了,嘴角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望着出租车的影子渐渐被车流淹没,我的心忽然有些雀跃。这种回家的场景,居然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假期没有迟到,如期而至了。长途汽车引擎的咆哮声好像比我的心还要急躁。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我撕下一页写得满满当当的日记,伸向车窗外,在我的手中感受着它一点点滑脱的滋味。
告诉自己,我的灵魂不会迷路。
告诉自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