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无聊的历史
2013-2-28 10:56:13 来源:封面 我要评论()
“无聊”一词,早出现在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1852年出版的连载小说《荒凉山庄》中,这部小说内容冗长,有些乏味;作为描写情感的词汇,显然还可追溯至更早时期。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认为无聊是一种厌恶感,而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则说皮洛士(典故“皮洛士式胜利”中的男主人公)退休后就变得闲极无聊起来。2011年彼得•图希博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在《无聊:生动的历史》一书中阐述了无聊情绪发生的过程。
本周日,将有五百人涌向东伦敦的一间会议厅体验无聊。整个过程历时七小时,期间这些人将听到各种谈话,发生的地点分别位于桥塔、自动结账机、双黄线、马路上的商店门前和绿化带等处。
“为什么大家愿意去体验无聊确实令人费解,”31岁的会议组织者詹姆斯•沃德说。沃德是英国一家大型零售公司的营销人员,他说发起这次会议纯属偶然:2010年,《连线》杂志的一位作者拉塞尔•戴维斯要举办为期一天的“趣味会议”,会议内容涉及种种话题,结果被取消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沃德在微博上开玩笑说,何不举办一场“无聊会议”?
幸亏他的博客粉丝多,这个建议才没有化为泡影,粉丝们小题大做。沃德说,微博发出不到半小时,“无聊会议”就定下来了。“即使在网络上行事,也开不得半点玩笑,因为你可能真的去做,”他说。沃德和他的粉丝们强强联合,或至少算得上时志同道合:安迪•沃霍尔的名言是“我喜爱无聊之事”。不过,沃德承认“无聊会议”并不是真的无聊。“会议中涉及的内容表面上看似无聊,其实不然,”他解释道。事实上,很多发言者来自被取消的“趣味会议”,他们只是把为头一年会议准备的发言,改头换面用在“无聊会议”上。“会议名称虽有些误导,不过,是个很不错的名字。”
在沃德看来,无聊和有趣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之美酒我之毒药。那么,无聊究竟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对你而言,无聊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无聊的起源
“无聊”一词,早出现在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1852年出版的连载小说《荒凉山庄》中,这部小说内容冗长,有些乏味;作为描写情感的词汇,显然还可追溯至更早时期。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认为无聊是一种厌恶感,而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则说皮洛士(典故“皮洛士式胜利”中的男主人公)退休后就变得闲极无聊起来。2011年彼得•图希博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在《无聊:生动的历史》一书中阐述了无聊情绪发生的过程。
在彼得•图希博士引述的众多故事中,有一个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当时有一位罗马官员将一整个镇子的人从无聊(拉丁文是taedia)中解放出来,之后人们把这件事刻成了铭文以纪念这位官员,不过,具体情节并无记载。而罗马城墙上众多的古代涂鸦则说明,每个时代的青少年们在无所事事的时候都具有破坏性。
基督教传统认为,长期无聊是“懒惰”,是罪恶(一种最严重的惰性)。早期的编年史作者把无聊叫做“正午恶魔”,它是指一种既百无聊赖,又焦躁不安的状态,常认为是修道士和隐士模样的人提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无聊已由恶魔诱导的罪孽演变成忧郁,是因过于专注于数学和科学拼命研究而造成的抑郁症;后来,法语里有了“ennui”这个词,意思是厌倦、无聊。
18世纪时,尽管建立首个教养所的贵格派信徒不承认,但无聊已成为一种惩罚手段。1790年,他们在费城建了一座监狱,囚犯们全天被单独关押。贵格会认为静默有助于囚犯们寻求上帝的宽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只会令囚犯发狂。
研究无聊
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才开始对无聊产生兴趣。1938年,心理学家约瑟夫•以法莲•巴尔马克开始研究工厂的工人如何对抗工作上单调乏味,答案是借助兴奋剂——咖啡因、安非他明和麻黄硷。
巴尔马克特别关注了“情境式无聊”,即暂时处于某种状况下产生的无聊,比如坐长途车。要消除这种无聊,可以通过改变现状,或如巴尔马克发现的那样,吸食兴奋剂。
但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无聊要复杂得多。狄更斯恰如其分地创造出“无聊”一词,因为文学作品中不乏无事生非的危险角色(想想《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和《闪灵》里的杰克•托伦斯)。从19世纪到20世纪,无数小说展现出无聊更为阴暗一面,它更像是抑郁症。
最近的科学研究一致认为:大量研究发现,容易无聊的人可能也面临更大的抑郁风险,如患上焦虑症、饮食失调症、嗜赌、好斗,或出现其它社会心理问题。无聊也可能使精神疾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而且,根据2010年的某项研究,无聊人群的心脏疾病致死率可能是正常人的2.5倍。
其中原因尚不明确。以抑郁症为例:“也许是无聊引起抑郁症;也许是抑郁症引起无聊;也许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无聊有可能是抑郁症的副现象或另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能还有第三种未知因素同时引发了无聊和抑郁症。”多伦多约克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约翰•伊斯特伍德博士解释道,“所以我们还处于试图弄清真相的初始阶段。”
他说部分原因是,直到最近心理学家们还没法给出“无聊”的恰当定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专注于了解无聊,伊斯特伍德是其中之一;在《心理学展望》杂志2012年10月刊中,伊斯特伍德和同事们发表了《无所事事的大脑》一文,尝试对无聊作出定义。
该论文主张,无聊是一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想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但又无法实现,其表现特征为心神不定、没精打采。伊斯特伍德说,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无聊本质上是注意力出了问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注意力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伊斯特伍德解释道。
无聊可能由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乏味的现实处境,本身对无聊的敏感度较高,甚至有潜在的患精神病的迹象。关于无聊时大脑如何运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无聊时大脑处于一种异常状态,这一点我十分肯定。”伊斯特伍德说。“但问题不仅仅是大脑处于异样状态,而是在这种异常状态下,大脑和注意力的运转方式传达了什么信息。”
为什么说无聊有益身心?
人会无聊,而且还得承受,终归有其原因;某种理论上来说,无聊能使亲密的关系逐渐地恶化。
在彼得•图希所著的《无聊:活生生的历史》一书中作者如此描叙:当远在塞内卡时,作家们每次谈到无聊这个话题,总会透出厌烦或恶心的神情。毕竟20世纪著名存在主义作家简-保罗•萨特关于存在式无聊的小说,就命名为《恶心》。即使是现在,如果有人为某事烦扰,他们总会脱口而出“烦死了”或“受够了”。因此,如果厌恶是一种能使人避免各类有害事情的心理机制,那么,无聊就是个人对抗危险的社会环境、甚至陷入抑郁症的一种进化反应。
“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记录和调节环境刺激所带来的反应”他说。因此,可以将无聊视为一种预警系统。“通常情况下,大人们对它置之不理——但是小孩不同,他们缠着你,使你摆脱这种情绪。”
尽管为了摆脱无聊,人们会采用吸毒或婚外情等过激行为来缓解不良情绪,但无聊也会促成积极的转变。精于此道者发现无聊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元素。2011年,《纽约时报》影评人曼诺拉•达吉斯为“无聊”电影大力辩护。声称他们可以给观众提供精神漫游的机会:“在整个漫游过程中,当你冥想时,会得到心灵启示,着迷入神,欣喜若狂地沉浸于自我思想中。”
然而,人类应对无聊的方法却是在上个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伊斯特伍德认为,人类已然习惯于不劳而获,只要通过点击鼠标或是触摸屏幕就能轻易获得强烈的刺激感。
“我们对于被动的娱乐太过依赖,”他说。“对人类生存条件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犹如一只需要装满货物的船。”就象毒品侵蚀着身心——“我们需要其他形式的震撼,以便将满足感维持在同等水平,”伊斯特伍德说。
然而,希望仍然存在的,可以开个无聊会议。不是像YouTube上的趣味猫咪视频、Facebook那样走过场、速战速决,无聊会议希望人们运用平凡的方式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
“我觉得这想法并非惊世骇俗,但很绝妙——环顾四周,观察各种事物,”本次会议的组织者沃德说。“我想,这就是我们要传递的信息:审视周遭的一切。”
本周日,将有五百人涌向东伦敦的一间会议厅体验无聊。整个过程历时七小时,期间这些人将听到各种谈话,发生的地点分别位于桥塔、自动结账机、双黄线、马路上的商店门前和绿化带等处。
“为什么大家愿意去体验无聊确实令人费解,”31岁的会议组织者詹姆斯•沃德说。沃德是英国一家大型零售公司的营销人员,他说发起这次会议纯属偶然:2010年,《连线》杂志的一位作者拉塞尔•戴维斯要举办为期一天的“趣味会议”,会议内容涉及种种话题,结果被取消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沃德在微博上开玩笑说,何不举办一场“无聊会议”?
幸亏他的博客粉丝多,这个建议才没有化为泡影,粉丝们小题大做。沃德说,微博发出不到半小时,“无聊会议”就定下来了。“即使在网络上行事,也开不得半点玩笑,因为你可能真的去做,”他说。沃德和他的粉丝们强强联合,或至少算得上时志同道合:安迪•沃霍尔的名言是“我喜爱无聊之事”。不过,沃德承认“无聊会议”并不是真的无聊。“会议中涉及的内容表面上看似无聊,其实不然,”他解释道。事实上,很多发言者来自被取消的“趣味会议”,他们只是把为头一年会议准备的发言,改头换面用在“无聊会议”上。“会议名称虽有些误导,不过,是个很不错的名字。”
在沃德看来,无聊和有趣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之美酒我之毒药。那么,无聊究竟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对你而言,无聊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无聊的起源
“无聊”一词,早出现在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1852年出版的连载小说《荒凉山庄》中,这部小说内容冗长,有些乏味;作为描写情感的词汇,显然还可追溯至更早时期。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认为无聊是一种厌恶感,而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则说皮洛士(典故“皮洛士式胜利”中的男主人公)退休后就变得闲极无聊起来。2011年彼得•图希博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在《无聊:生动的历史》一书中阐述了无聊情绪发生的过程。
在彼得•图希博士引述的众多故事中,有一个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当时有一位罗马官员将一整个镇子的人从无聊(拉丁文是taedia)中解放出来,之后人们把这件事刻成了铭文以纪念这位官员,不过,具体情节并无记载。而罗马城墙上众多的古代涂鸦则说明,每个时代的青少年们在无所事事的时候都具有破坏性。
基督教传统认为,长期无聊是“懒惰”,是罪恶(一种最严重的惰性)。早期的编年史作者把无聊叫做“正午恶魔”,它是指一种既百无聊赖,又焦躁不安的状态,常认为是修道士和隐士模样的人提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无聊已由恶魔诱导的罪孽演变成忧郁,是因过于专注于数学和科学拼命研究而造成的抑郁症;后来,法语里有了“ennui”这个词,意思是厌倦、无聊。
18世纪时,尽管建立首个教养所的贵格派信徒不承认,但无聊已成为一种惩罚手段。1790年,他们在费城建了一座监狱,囚犯们全天被单独关押。贵格会认为静默有助于囚犯们寻求上帝的宽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只会令囚犯发狂。
研究无聊
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才开始对无聊产生兴趣。1938年,心理学家约瑟夫•以法莲•巴尔马克开始研究工厂的工人如何对抗工作上单调乏味,答案是借助兴奋剂——咖啡因、安非他明和麻黄硷。
巴尔马克特别关注了“情境式无聊”,即暂时处于某种状况下产生的无聊,比如坐长途车。要消除这种无聊,可以通过改变现状,或如巴尔马克发现的那样,吸食兴奋剂。
但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无聊要复杂得多。狄更斯恰如其分地创造出“无聊”一词,因为文学作品中不乏无事生非的危险角色(想想《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和《闪灵》里的杰克•托伦斯)。从19世纪到20世纪,无数小说展现出无聊更为阴暗一面,它更像是抑郁症。
最近的科学研究一致认为:大量研究发现,容易无聊的人可能也面临更大的抑郁风险,如患上焦虑症、饮食失调症、嗜赌、好斗,或出现其它社会心理问题。无聊也可能使精神疾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而且,根据2010年的某项研究,无聊人群的心脏疾病致死率可能是正常人的2.5倍。
其中原因尚不明确。以抑郁症为例:“也许是无聊引起抑郁症;也许是抑郁症引起无聊;也许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无聊有可能是抑郁症的副现象或另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能还有第三种未知因素同时引发了无聊和抑郁症。”多伦多约克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约翰•伊斯特伍德博士解释道,“所以我们还处于试图弄清真相的初始阶段。”
他说部分原因是,直到最近心理学家们还没法给出“无聊”的恰当定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专注于了解无聊,伊斯特伍德是其中之一;在《心理学展望》杂志2012年10月刊中,伊斯特伍德和同事们发表了《无所事事的大脑》一文,尝试对无聊作出定义。
该论文主张,无聊是一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想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但又无法实现,其表现特征为心神不定、没精打采。伊斯特伍德说,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无聊本质上是注意力出了问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注意力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伊斯特伍德解释道。
无聊可能由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乏味的现实处境,本身对无聊的敏感度较高,甚至有潜在的患精神病的迹象。关于无聊时大脑如何运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无聊时大脑处于一种异常状态,这一点我十分肯定。”伊斯特伍德说。“但问题不仅仅是大脑处于异样状态,而是在这种异常状态下,大脑和注意力的运转方式传达了什么信息。”
为什么说无聊有益身心?
人会无聊,而且还得承受,终归有其原因;某种理论上来说,无聊能使亲密的关系逐渐地恶化。
在彼得•图希所著的《无聊:活生生的历史》一书中作者如此描叙:当远在塞内卡时,作家们每次谈到无聊这个话题,总会透出厌烦或恶心的神情。毕竟20世纪著名存在主义作家简-保罗•萨特关于存在式无聊的小说,就命名为《恶心》。即使是现在,如果有人为某事烦扰,他们总会脱口而出“烦死了”或“受够了”。因此,如果厌恶是一种能使人避免各类有害事情的心理机制,那么,无聊就是个人对抗危险的社会环境、甚至陷入抑郁症的一种进化反应。
“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记录和调节环境刺激所带来的反应”他说。因此,可以将无聊视为一种预警系统。“通常情况下,大人们对它置之不理——但是小孩不同,他们缠着你,使你摆脱这种情绪。”
尽管为了摆脱无聊,人们会采用吸毒或婚外情等过激行为来缓解不良情绪,但无聊也会促成积极的转变。精于此道者发现无聊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元素。2011年,《纽约时报》影评人曼诺拉•达吉斯为“无聊”电影大力辩护。声称他们可以给观众提供精神漫游的机会:“在整个漫游过程中,当你冥想时,会得到心灵启示,着迷入神,欣喜若狂地沉浸于自我思想中。”
然而,人类应对无聊的方法却是在上个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伊斯特伍德认为,人类已然习惯于不劳而获,只要通过点击鼠标或是触摸屏幕就能轻易获得强烈的刺激感。
“我们对于被动的娱乐太过依赖,”他说。“对人类生存条件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犹如一只需要装满货物的船。”就象毒品侵蚀着身心——“我们需要其他形式的震撼,以便将满足感维持在同等水平,”伊斯特伍德说。
然而,希望仍然存在的,可以开个无聊会议。不是像YouTube上的趣味猫咪视频、Facebook那样走过场、速战速决,无聊会议希望人们运用平凡的方式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
“我觉得这想法并非惊世骇俗,但很绝妙——环顾四周,观察各种事物,”本次会议的组织者沃德说。“我想,这就是我们要传递的信息:审视周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