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久牢固、和谐的婚姻生活是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经营和呵护,而不幸的婚姻只要一个人的努力。女子不再是保姆,也不再是管家,有独立的思维和经济能力,一个家庭需要的是爱,适当给爱加温,爱就会悠远绵长,婚姻才会长久。
最近有个讲述栏目,接待了一位中年男人,他带着不满的情绪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还有他的困惑。他的妻子认识了一个网友,决定跟网友见面。他看见了他们的聊天记录,他开始留心妻子的一举一动,跟踪妻子,在某酒店找到了妻子跟网友。他要妻子回家,说只要她回家,他可以尽弃前嫌,既往不咎。他以为,他的胸怀会让妻子回头。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妻子没有争取宽大处理,而是选择了离婚。他从妻子的眼里看出,她对家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恋。他特别生气,暴打了妻子一顿,最后,妻子毅然决然跟人走掉了。
男人觉得委屈,怎么也想不通。十多年的夫妻情分,怎么还不如短暂的网情?再说,自己对她也很好啊。每月开的工资悉数上缴,家里的大小事儿也由她说了算。她怎么还不知足?
男人的控诉声泪俱下,他一遍遍问,这是为什么?主持人表示了同情,但并没有激于义愤将他的她定义为坏女人。等他的情绪稍稍缓解,主持人意味深长问,作为丈夫,你反思过吗?妻子的出轨,你就没有责任?
听完讲述,我有太多的感慨。我想,大多数人的想法都会不谋而合。同情男人,却并不鄙夷女人,甚至还有几分佩服;同情他遭遇背叛竟寻不出理由,他压根就不知道妻子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许有人要说,之所以选择宽容女人的过失,是因为事不关己,这当然可以算一个原因,但也说明了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不再是人云亦云,更多的时候有自己理性的思考。
可是,在他看来,挣钱养家就是男人责任的全部,由她主事就是爱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作怪,什么事情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没有站在她的立场去看问题。轻视她的一切,她在家中的角色是保姆、是管家、是一件重要的摆饰,唯独不是妻子。
这让我想起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剧中女主人娜拉对于虚伪丑陋的丈夫,对于自己玩偶一样的处境,对于那个叫做家的空洞场所忍无可忍。为了追求个性自由,她毅然抛弃舒适安逸的家庭生活,走向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社会。娜拉是觉醒的妇女形象,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曾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娜拉的出走,意味着她要抛弃旧的生活。
女人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跟娜拉有着惊人的相似,她要告别自己原有的生活。她算不算娜拉?会不会在中国社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我想没有人去特别关注。但是她的做法,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她的出走,也许不能如娜拉那般引起世界性的轰动,但至少也是冲破世俗的偏见,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是对中国式婚恋观的反击。她也许会遭遇欺骗,也许会陷入困顿的生活,但至少她现在不会后悔。
鲁迅曾做了《娜拉出走怎样》的著名演讲,他提出了“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论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她会如娜拉一般吗?我们不是预言家,没法预测她的未来。但是,我坚信,作为现代女性,跟娜拉相比,她会有第三条路,不会附庸男人,她会在艰难中勇敢地生活下去。
负责家人的饮食起居,合格的保姆就能做到;掌握账目及日常开销,称职的管家也完全可以做好。男人来去匆匆,跟妻子不吵架,但也可以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这种冷漠的关系,久而久之,让妻子的心凉透了。缺乏温馨的家,无异于囚牢;“流水不腐”,缺少心灵的对话,程序化的生活与一潭死水没有什么两样。衣食无忧的生活唤不回人的尊严,如蝼蚁一般,委屈得心酸,却又无法告人。
失败的婚姻,表面看来原因各异。实则不然,婚姻走到尽头,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婚姻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需要用心去打理。但经营它决不是某一个人的独角戏,一个人一如既往的付出,得不到任何回报,就会萌生逃离的冲动。相夫教子是传统赋予妻子的使命,但却不是妻子生活的全部。
走过岁月,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夫妻已变成了没有血缘的亲人。绵绵情话可以不挂在口头,但重温旧梦,捡拾怡人的温馨是很必要的。爱,是有温度的,适当给爱加温,爱就会悠远绵长。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喜欢跟着感觉走,但她感觉不到你的爱恋时,选择离开就在情理之中了。她可以等待,但不可以绝望。无视她的存在,漠视她的感受,却是她无法忍受的。
离婚,本是上流社会奢侈的游戏,为何今天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太快,是外面的诱惑太多,还是人心的浮华善变?……这需要围城里的人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