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听到母亲对我们子女说过一句:“妈妈爱你们”等比较亲昵的话。但是,我们子女都知道,母亲对我们的爱,并不是用语言来表达,而是用行动来注释的。母亲给予我们子女的爱,都体现在对子女严格的教育与生活方面无微不至的照料上。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爱。
母亲小时候没能像城里人那样上私塾或上学校读书,以至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没有文化的痛苦她有最深的体会。培养孩子,让孩子读书,就成为母亲坚定不移的目标。即使是在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挑起了全家六口人的生活重任的时候,不论生活有多难,母亲也没有动过让孩子辍学的念头。所以,我们家的孩子比较幸运,每个人都完成了基础教育。而厂里有些家庭状况比我们好得多的家庭,他们子女所受的教育,比我们要少得多。如今,我每次携妻带女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左邻右舍的人依然会满怀敬佩地说声:“你母亲太不容易了”的话。那句话既是对母亲的赞扬,也是对我们子女现在的家庭与事业的肯定。
母亲的身上,担负起了严父慈母的双重责任。在子女成长过长中,母亲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五个子女中如果有谁做错了事情,母亲就会对我们说:“命不好那是没办法的事,但你不要连相貌也不好啊”。母亲说我们命不好,当然是指我们从小失去父亲这件事。而说我们相貌不好,就不是指我们子女的容貌不好,而是指我们品格方面没有做好了。母亲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理解,丝毫也不比读书人差。母亲对我们子女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我们成长的全过程。母亲也在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做出榜样。厂区内,不论哪家人娶亲嫁女,母亲一定会带上自己微薄的礼物登门祝贺;不论哪家亲人故去,母亲也一定会放下手中的活,主动去帮忙那户人家料理后事。要知道,那时候母亲是按劳取酬的,实行的是计件工资。放下自己手中的活去帮助别人,自己的收入就会减少。减少收入对我们家庭来讲,就意味着生活水准的下降。善于助人一直是母亲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也是她几十年来最受别人称道的品德。我们子女从小受母亲的熏陶,真心待人,尽力帮助别人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准则。长大后为人处事也都得到同事及朋友的普遍认可。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也是母亲坚持不懈的目标。在我们家,子女们放学后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相应的事情。哥哥是老大,翻地、挑水等重活由他去完成;姐姐帮助母亲打下手,负责做饭烧菜洗衣服;我和弟弟则要负责喂鸡喂鸭喂猪及照料小妹等事宜。周末的时候,我们都必须带上工具到郊区去,跟在农民的身后,检拾农民们遗漏在地里的麦穗、地瓜等农产品,以补充家庭口粮的不足。假期的时候,则必须出去做副业。或到河滩上挑沙子、打石方,或是跟大人到河里捞蚬子(贝类)卖,以补充家庭开支。那时候虽然很累,但生活很充实。从小养成的劳动习惯,让我们终身益受。
母亲对子女的爱更多地体现在对子女生活上的关怀。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患病。在我的印象中,因为母亲照顾周到,子女中没有人因为患病而住院治疗。如果偶尔有点小疾,母亲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立即到附近的田埂地头拔来一些青草,用水煎熬后让我们服用,第二天准好。我们也弄不清楚母亲的这种本事是向谁学的。我们只是知道母亲懂得很多的青草药,邻居们也常常向母亲请教。夜里查铺,几乎是母亲必做的事项。几十年过去了,我偶尔回家时,母亲还会在夜间轻手轻脚地来到我的床头,亲手把我的肩膀用被子盖好后才回到她的床上继续睡觉。有时候看到我的双手放在被子的外面,第二天准会交代:“现在到了年龄了,夜里肩膀不能受凉”。妻子有时候跟我开玩笑,说我到现在还没有长大,夜里还要母亲来照顾。
我当然明白在母亲的眼里,我即使是到了80岁,也还是她的儿子。关心孩子,惦记孩子,似乎是母亲一辈子的职责。在母亲的眼里,我们好像永远也长不大,所做事情也大不到她的要求。上山下乡那会儿,每次回家,母亲总是觉得我的衣服没有洗干净,非要求我把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让她重洗不可。在母亲的理念中,子女身上的衣服,就是家庭的形象。衣服可以不论新旧,但是,必须干净整洁。我们子女虽然没有太多的新衣服,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穿过有破洞的衣服出门。孩子们的衣服,如果有了破洞,母亲在晚上收拾衣服的时候就会发现。一旦她发现,她肯定连夜就会补好,决不会影响孩子们第二天的穿着。母亲的心就是那样细,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一切。
母亲今年已经80岁了。随着母亲年龄一年又一年的增加,我对母亲的依恋也一年比一年强烈。作为孩子,我很荣幸有这样一位一辈子心甘情愿为子女的幸福付出的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常坐在母亲的身旁,听她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听她一次又一次讲为人处事的道理。我知道,母亲健在就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