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端午节
2010-6-24 10:39:11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五月里来五端阳呀,杨柳沙枣插门上啊唉嘿呦,雄黄儿药酒你就闹端阳呀,闹端阳呀,哪哈咿呀嘿……”这首古老的武威民歌《刮地风》,算起来可真是老掉牙了,但细细品味,竟也余音绕梁,歌词所描摹的风情是这样的纯朴自然,曲调所激荡的韵味又是这样的婉转悠扬……
在我而言,这样的民歌小调从小听得耳熟,既是催我入眠的摇篮曲,又像是伴我长大的小米汤,早已浸入了骨髓,浸透了灵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单是山药蛋,不单是南瓜汤。乡风民俗,方言土语,更是这方“水土”上绚烂多彩的奇花异草,余香悠长的山珍野味。前者养活了我的身体,后者滋润了我的性灵……我的家乡甘肃武威由于自然环境所限,端午节没有江浙、荆楚等地赛龙舟、吃咸鸭蛋的习俗,但深处内陆的西北甘肃却有其自身特色。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流水一样的日子,又送来到了端阳五月。又是一年端午节,看着渐行渐远的节日气息,心里有一思怀念的冲动,怀念什么了?怀念那过去的欢快,怀念那死逝去的节日气氛,怀念儿时空气中弥散着的浓郁、欢快的节日气息。闻着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时光。有关端午的点点滴滴的记忆,时常涌现在我的脑海,感觉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发生在昨天。那时乡下特别重视端午节,当时我也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总是湿漉漉,青生生的。在我的家乡,端午是仅次于春节,中秋的一个大的节日,也是我最爱过的一个节日。家乡的端午节,没有龙舟,没有大戏。这个节日总是在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中度过。也许骨子里是个传统的女子,我对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充满了敬与爱。
独自坐在静室之中,回想着这个繁华的都市的市场上的热闹与繁荣,倾听着宽大的窗户外面传来的声声叫卖,闻着那缕缕飘舞的粽叶芳香,徜徉在几千年的历史回眸里,让我对五月端阳,又有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感慨。多少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首伤感的诗或者是一场凭吊,由于独特的文化意义及文化符号融合其中,由于鲜明而形态各异的民间元素与现代文明的冲撞、融合,五月端午的节日,越来越超出了节日本身的丰富内涵。
走进商店,各类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使人眼花缭乱,看着包装精美的棕子,以及闻着它身上散发出来的诱人香味,不经意间,又勾起了我对端午节的美好记忆。让我充满感慨地想起了以不同方式度过的十几个端午节。
这里的超市里,大街上到处飘散着粽子的香气。可在我的家乡,到端午的时候,吃的不是粽子,而是“油饼子卷糕”。印象当中知道有端午节这回事的时候,大概已经上小学了,我的家乡是叫“五月端午”。据妈妈说,由于以前经济状况普遍不佳,那个年代老家怎么过五月端午,也没有多少深刻的记忆了。只是随着年景的逐渐好转,老家条件稍微好点了,人们才想办法把五月端午过得有点样子,但过法跟目前并不一样,不是包粽子,而是做一种叫“油饼子卷糕”的食物。
“油饼子卷糕”是武威乡间端午节的标志性“吃喝”,就像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凉面”,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扁豆饭”一样。小时候母亲烙的的油饼子有“荤油”(猪油、羊油)的,也有菜油的,即使不“卷糕”也能让人馋得咂舌;糯米(武威话读“luo米”)糕更是难得的异味,里面放了红糖和枣儿,甜香拔牙,比“白米饭”还要好吃得多……
油饼子卷糕是武威很有特色的小吃,也是最诱人的风味小吃。过去在武威有一句教育孩子注意节俭的常用话叫做:“有福不可重受,油饼子不可卷肉”。油饼子卷糕的做法是,在用笈笈草编成的小笸箩里面先衬上艾叶,然后放一层用水泡软了的糯米,再放一层红枣,并洒上红糖。如此反复,满了以后,把两边的艾叶拉到中间盖住,然后用粗棉线象编制鱼网一样把筐包住,在上面压块干净的石块,搁锅里煮,等煮得又香又粘软的时候。炸出薄软的油饼,把粘糕卷至油饼当中享用。糯米糕白中透红,而油饼金黄金黄,那么一夹,再咬一口,那个香啊,那个甜啊,真是让你再别说这世上还有那种好吃的味了。端午那天,家家户户还要把自己做的油饼子卷糕馈赠给亲朋好友,相互品尝。
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在我们那里,好像端午节又成了走亲串户的借口或者说是礼数。最不容错过的礼数就是新婚的媳妇和女婿总要到丈母娘那里去做汇报或者看望,显示亲情和爱情都是完美或者是牢固的,才能赢得相邻四舍的赞誉,会给家族迎来人气等等。也许可能是那个年代对我们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仍然是靠天吃饭,日子拮据的时候,人们礼尚往来都是很简单或者至少在现在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就那样也会令人们都感到必不可少或者足以引以自豪和宽慰。
时间在变,过端午节的方式也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慢慢转变。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了,这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其实我们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粽子”,因为武威不出产粽叶。至今我还是觉得这些青草味的“粽子”倒不如我们武威的“油饼子卷糕”更香甜。
在武威的风俗中,端午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在家的时候,每到五月初四下午我们便呼朋结伴去石羊河畔的小树林折柳枝。绿油油柳叶的在微风中招摇着我们过去。那时的我年少无知又贪玩,一到树林中,便会被随意绽放的野花迷住,或者寻着清脆的鸟啼去找鸟窝,走着走着竟会迷失了方向。城郊居民则成群结伴,到雷台湖、海藏寺、文庙、大云寺等处游览,大云寺就是钟鼓楼,有大云钟,游人登钟楼,绕钟一周,从钟下钻过,据说可以祛灾免祟。小孩子则到这些地方的攀树折枝,用柳树条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香草荷包”和“花绳子”是这一天特别的纪念。端午节,武威人讲究“送五毒”。所谓“五毒”就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大人给小孩手腕、脚踝都绑了赤、青、白、黑、黄五色丝线;口、鼻、耳涂些雄黄酒,就这样就可以避五毒了。也有的用端午日午时水煎了艾叶擦洗全身,说午时水性阳,专克一切阴毒,洗了不会招虫叮咬。老人们一般喜欢在这天饮雄黄酒,并在纸上涂五种毒虫的形,喷上雄黄酒当着太阳烧掉,这就叫“送五毒”。
要说,这也不完全是迷信,中医说法雄黄又叫鸡冠石,性温,味苦辛,可治虫蛇螫咬、癣疥疮毒等症。艾叶,性温,味苦,有祛寒湿杀虫等作用,用艾叶洗身、饮雄黄酒这些习俗,不失为一种防疫措施。戴荷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孩子们在腿腕、手腕和脖子上系五彩丝线搓成的丝线,大人也带丝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说话不吉利,这或许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也无从考证。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荷包也叫香包或香袋,是用中药艾草、白芷、菖蒲、冰片、苍术、雄黄、樟脑等研成细末,装入锦囊中,利用中药的芬芳气味来达到驱除病菌和增加体香的作用。是一种精致美丽的工艺品,上面有绣出来的花鸟虫鱼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沙枣花是我所见过的所有花草里最香最美的,指甲盖大小的银灰色的叶片,小喇叭一样的金黄色的花朵,好像就是专为端午节而开的。沙枣树是我们那里大漠边特有的一个树种,根深叶密,树冠浑圆,耐风沙耐干旱,既坚韧也刚强,仿佛武威人的秉性。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村前村后远近的沙枣树都开了花,整个村子就沉浸在浓郁的沙枣花香味中,令人沉醉,令人心迷。——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瓶子里罐子里断然不会缺少新折来的沙枣枝条,人们就在这香甜的氛围中迎来最忙的农时,因为过了“端午”就是夏至,夏收的时节快到了。
还有……关于端午,有太多的回忆,夹杂太多的情感,而快乐而童真却是最主要的,端午节年复一年地过着,花绳、荷包依在,可岁月的流逝,却带走了节日里曾经的一切,欢快、惊喜、期待、盼望……一样的节日气氛,一样的过节心情,只是不同的过节风俗。
这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习俗,人们虽然处于祖国各地,却是每年都过着这个相同的节日。虽然过法各有不同,但是企盼平安、幸福、百病不侵的心境是一样的。至于过这个节的缘由,为什么过,从什么时候开始过,我们那里的老人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从祖辈祖祖辈那儿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直就是这么过。
年年有端午,岁岁人不同。好几年没有在家乡过端午节了,不知道现在的家乡的端午是否还象小时候那样热闹?尚不清楚。但留在记忆中的端午节情形是那样清晰,令人难忘,真的好怀念以前过端午节的日子!家乡的端午节在是长辈的关爱中,在浓浓的亲情里,在悠悠的乡味里,一次次飘然而至,又飘然而逝……
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这里的端午节没有家乡那样的浓郁气氛,虽然这里的粽子也很好吃,但我还是很怀念家乡的“油饼子卷糕”,吃了总让人回味无穷。在家乡的每年的端午节,一些怀念、一些追忆和着一些别样的生活味道,总会悄然泛起……因为那些日子里面有一份浓浓的亲情,不仅让我回味感叹,而且让我久久难忘。这份亲情,就是这么纯纯的、不图回报、没有索取,伴着清香,年年飘在我的心里。
吃着朋友买来的粽子,里面有果仁,有鸡蛋,有猪肉也有其它畜类的肉。只是这馅应有尽有,样式也是千奇百态。每一个粽子上都烙下了浓浓的商业气息。那种自然,那种单纯的糯米清香早已经飘散久远久远了。端午节,年年都会来,但我的童年却再也不会来了,给了我们最美丽、最温馨的端午节的妈妈的青春也不会再来了,佩戴美丽的五色绳,吃的满脸黏黏的糯米粒,阳光下笑得如花儿般灿烂,那样的美丽画面也不会再来了。童年时点点滴滴关于端午的记忆,开始从心灵深处慢慢传来,深深地吸一口气,渐渐有泪迷了双眼,我想,我再也回不去,童年的端午节。
有关端午节的记忆,充满了我的童年,虽然清贫却让我回味。童年的端午节是快乐的,那种幸福开心的感觉好像离我很远很远,也许是好几年没有那么开心随意地在家过节的缘故吧!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对端午的好多事情越来越淡漠了,除了保留对古人的一种敬佩和怀念外,心中多会挂牵会妈妈那双粗糙的不再灵巧的手,每每这个时候心里总会漾起一阵阵地酸楚,也总是会徒添一些莫明的烦恼,所以端午节会让自己多一分的厚重和歉疚感。
而今,身处异乡繁华的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那份温馨的亲情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会为自己买来一些物美价廉的粽子,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或许是那份童年的无忧无虑和天真无邪,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已成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吧!此时的我,莫名的一些旧日思绪涌上心头。窗外雨滴落在梧桐叶上清脆的响着,这安谧平和的佳日良辰又平添了一份清新浪漫的感觉。
现在的端午节孩子们虽然也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但有时总觉得和我小时侯过的端午节不太一样。这大概和外来文化感染,时代飞速发展有关吧,“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也许就是我这个年龄的人,在端午节的最真实的心理写照吧。
怀念家乡的端午节,那幽思浅浅的日子。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我也只是有兴致,在纸上,用笔尖,静静的,静静的,再来重温一遍我那童年端午节的快乐了。何时我能再回家乡过一次端午节,何时能再陪妈妈一起做油饼子卷糕,何时能再和儿时的伙伴爬树折柳枝,何时能再折一束沙枣花插在卧房?我在心里期盼着,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