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反情人节运动”绝不应是“羡慕嫉妒恨”
2011-2-14 11:15:5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今天,情人节。玫瑰、巧克力。浪漫满城,情侣们绞尽脑汁地折腾着。不过,昨天有报道说,情人节一边如火如荼,一边也暗潮汹涌,一股“反情人节运动”的运动已经出现,而且气势汹汹。
  
  看到这种“反情人节运动”,相信很多人内心都容易遭遇某种情感碰触。毕竟,“反某某运动”这种句式本身就足以撩拨起中国人内心很多情绪,唤醒历史深处太多血与火的记忆。尽管“反情人节运动”看上去有些文化无厘头的意味,可以肯定的是,它依然还是要附带着特定“破坏”与“重建”的使命。
  
  事实上,中国很多网友的“反情人节运动”,就带着太多非理性。比如,有些网友表示要把情人节整成愚人节,拆散一对是一对。甚至还有网友提议:“情人节那天我们组团,见情侣就打男的一巴掌,大声吼:‘你别告诉我,这又是你妹妹!’”这种恶搞情侣的蛮霸,实在是无聊与无趣,甚至,也会像历史深处很多“运动”对人的情感、尊严、权利缺乏敬畏那样,制造出一些人性的灾难。
  
  这样的“反情人节运动”,说得难听点,也就是那种“羡慕嫉妒恨”情绪下的文化盲从。到最后,从这种文化漏斗里过滤出来的,也只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反对冲动。
  
  值得注意的是,“反情人节运动”的浪潮东西方国家都在掀起,一些国家政党及政府也加入战团,呼吁民众罢过情人节,甚至禁止庆祝情人节。比如,俄罗斯别尔哥路达市便实施有关政策,要求取消今年的情人节庆祝活动,原因是这个节日不利于当地居民的“精神健康”。尽管俄罗斯地方禁过情人节的文化选择正确性本身值得探讨,但必须承认,文化认同本身就要面对种种博弈。暴力蛮霸的行为,绝不是文化博弈的理性方式。
  
  很多保守派的俄罗斯人认为,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观念培养毫无益处,各类节日活动纯粹只是让商家获利而已。把文化的问题回归的文化层面来解决,这才是“反情人节运动”不可绕行的途径。而“把情人节整成愚人节,拆散一对是一对”这种中国网友“反情人节运动”,显然就是一种粗暴的文化矮化行为。
  
  作为舶来品的西方情人节深受中国人喜欢,这是社会开放的必然选择。当然,被“情人节”烽火焚化的,也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比如,同样是表达爱情的节日符号,中国传统“七夕节”在情人节面前就太过灰暗,而且这些年渐渐被改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也就是传统节日符号被异化的表征。这个符号承载的内容,也在不断复制鲜花、巧克力和皮夹领带等等西方情人节的元素,不断消解“七夕”原本赋含的文化内涵。过度商业化与驱利化,特别是对传统文明的破损,这才应是反对情人节的文化支撑。文化东西最后还是要靠文化来解决。
  
  “节日”是一种纪念,是记录大众社会生活的方式,它包含着种种文化活动和情感体验,最后建立起一整套的符号体系。情人节这些年以无比强大的攻势占据中国人的心灵,甚至已经形成一定的礼仪性、象征性、情感性、伦理性的综合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视情人节种种活动方式是否理性与正当,更应该要基于特定的文化理性,而不能简单地靠“羡慕嫉妒恨”来生成暴力的非理性运动。中国人在面对传统文化式微的问题上,这些年缺少的,恰恰也就是文化的自信与理性,面对全球化的文化进程浪潮,轻易就陷于某种迷失。
  
  我不喜欢情人节,但更反对那些网友不理性的“反情人节运动”。文化的事一旦与运动包裹在一起,本身就是很值得警惕的事。毕竟,中国文化要保持源头活水,就绝不能迷失在“羡慕嫉妒恨”的文化漏斗中。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