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高考作文揭秘
2011-7-23 10:52:47    来源:吴澧    我要评论(
  
  今年的高考终于过去了。国内的高考,已经从考生的大事发展成为全民的节日,到了考期,人人兴高采烈,个个议论纷纷。今年是2010年至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后的首次高考,那就更该议论了。而议论最多的,自然是比较容易入手的作文题目。
  
  未能免俗,老农也喜欢看这类议论文章,诸如某些作文题目“浮云指数”太高之类。不过,兄弟更喜欢看的,是关于作文阅卷的报道。原因是这样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讲,批评其实是一种假设——批评者假设被批评者做得不够好或犯了错误。这假设是否对,像科学的假设一样,需要寻找相应事实来检验。批评不是铁口咬定的终极论断,批评是通过检验和校正而逐步逼近真相的辩证发展过程。但我们几乎从来见不到作文出题人向公众解释,他们出题时有什么考虑,受到哪些限制。我们也极少见到作文成绩的统计分布,不知道考生对考题的整体反应究竟如何。这使得局外人对高考作文题目的批评几乎无法检验。
  
  作文阅卷报道就不一样,这里,我们可以见到作文题目的实践效用。比如,2007年高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苏省一篇有点走题并文字较简单的作文被阅卷组组长“打捞”出来,从及格变为优秀。该作文经三位阅卷者打分,综合评定为37分刚及格(满分为60);阅卷组组长何某复核后,追加17分,定为54分优秀,说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了一扇窗”。报纸还提供了考生作文原文和何某的评点,这事就大为有趣。
  
  那年江苏省的是题目很“浮云”,叫作“怀想天空”。不过,政治上或许很跟风。这题目让人想起鲍家文宗理的诗《仰望星空》。虽说这首诗最初发表在当年9月4日的《人民日报》副刊上,日期在高考之后,但鲍总诗前有段说明:“2007年5月14日,我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高考之前,新华社上海5月16日电(记者赵承、厉正宏)曰:
  
  “望着学生们年轻的脸庞,鲍家文激动地说:‘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热烈的掌声在报告厅里久久回荡。”
  
  江苏省这个“怀想天空”的考题,估计从鲍总的“关注天空”而来。当然,出题人从来不作说明,这只是农家猜想。
  
  这个题目,那位被“打捞”的考生这样开头:“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何某评道:“写景简洁,突现神彩!”老农读报大笑——题文就是“人人头顶一方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考生直接从题文里借来了“明净的天空”,居然被赞为“突现神彩”。
  
  如此简单的话都要抄,考生原有准备显然错位。他写的是高考前给割麦的父亲田头送饭,所以何某被感动了,觉得农家子弟不容易。本人也算大山里出来的,却读不出这位考生真有割麦经验。于是干脆将考卷全部查了一遍。原来,作文题之前的阅读大题,正是雷抒雁的散文《麦天》,描写关中地区农民在“五黄六月”天里(即高考期间)顶着烈日抢收麦子,妻子如何给丈夫田头送饭。考生的叙述,与雷抒雁散文大致平行。《麦天》里丈夫割麦回来累坏了,到家只想睡觉;考生说他割了五小时麦子,累得回家就睡。何某感动地评道:“与前文呼应,真是累得瘫了!”
  
  这位考生相当聪明,能用考卷上的材料凑出一篇作文。单凭这一条,他就该进大学(事实上,他今年该毕业了,所以这事写写无妨)。近二十年来,脑神经科学有很大进展。科学家现在认为,人脑的主要高级功能是模式匹配,即在似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点,使得我们可以用某一领域的已有知识来试着解释另一领域的未知之处,这也是创造性的来源。该考生的临场发挥,颇有一点创造性。相比之下,那位报道里说有三十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何先生,是不是显得有点呆?他居然看不出题文和考生作文里都用了“明净的天空”。“政治正确”的条条框框使人愚蠢,这是个例子。
  
  写这篇“打捞”报道的记者,他本人的故事也很有趣。记者自己也曾是江苏考生,并以一篇文言《赤兔之死》获得高考作文满分。那是2001年的事。当时报道很多,甚至有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后来历年高考作本都有人剑走偏锋写文言,这位记者可算“始作俑者”。别人问他:怎么想起来那样写作文的?他答道:“当时语文试卷上画着一匹好大的马啊,现代文阅读里还说,‘紫燕跃武,赤兔跃空’,于是我有了灵感。”就是说,这位记者的高考满分作文,与考卷提供的材料有关。但是,他在报道里,却看不出被报道的考生作文,其实也来自卷面材料。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能写花花文字的人很不少;是否会分析,是否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是否如鲍总讲的“学会思考”,那是要在“教愚”之外求的。
  
  何某身为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其地位大概也相当于出题人了,而且与考生关系更近。一个很“浮云”的题目,都要向着“政治正确”批分数。由此看来,时评人对作文题目的种种批评,只怕实效不大。管事的就是何某般的脑筋。更有实效的问题是,对考生来说,不管拿到什么题目,这“敲门砖”怎么敲出花来?
  
  比如,今年湖北省作文题目“旧书”,很多人说“难写”。其实,既是旧书,或许几十年前的书,网上都不见得能查到“书名”,这“死无对证”的事,给他抡圆了膀子编就是。如果老农来考,就说考前家里给我清理一个安静房间,翻出本旧书,《建国十年红歌选》。我悄悄将书藏起来,尽管复习很紧张,每隔两小时要拿出来哼一首,顿时忘了辛苦和劳累。在红歌激励下,我相信自己会考上大学,勇攀科学文化高峰,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如果想“生动”一些,引几句“歌词”,考卷上一定会有歌功颂德文字,只要往前翻。湖北卷前面找语病的句子里,有一句是“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没有哪个出题人有胆量在如此政治正确的句子里放语病,这是送分题。俺把这句选作无语病的答案,然后挪来作“歌词”,仅需略改几字:唱起敢于胜利的时代壮歌,创造惊天动地的空前奇迹,竖立自力更生的历史丰碑,啦啦啦……
  
  这样紧靠时事的大红文,谁敢给低分?
  
  当然,作文高分考进大学后,应该扔了“敲门砖”,如教育部《教改纲要》所要求的,学会正经写作。比如,给媒体投稿时,即使谈的仅是作文,却也不妨打印了整张考卷,按辩证法讲的在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广泛联系中认识事物的道理,将考卷通盘看一遍。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