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那点事儿
2011-11-11 10:56:31 来源:DanileWayne 我要评论()
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那种特能学习,特爱学习的人。之所以到今天这样一个年龄段还挖掘出一些时间来读书,一部分是因为有点兴趣,一部分是因为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当然还有一些是内心的不甘,对于年少时的某些挫败的不愿屈服,以及出于想更多的了解自己这样一个愿望。
N多年前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北(上)广的北漂和南漂的讨生活运动。做过秘书、当过老师,干了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这样起起落落的日子让自己变得浮躁又不甘心、不安心。很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日子,适合什么样的日子。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让自己静下来,定定神,好好思想一下自己的路。于是就以读书的名义出来了。
欧洲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让我喜欢上了这片土地,这里的生活简单甚至是单调的。没有了国内的喧嚣与浮华,可以让自己安静地去读点书,思考属于自己的生活。
出国的第一站,落脚在比利时。这里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只是当时忙于出国,而忽略了专业的选择。次年选择去英国读教育学,缘于我对教育的热爱和感恩,以及心中的某些情结。我曾被国内的教育深深的伤害过,有很严重的挫败感,我希望找到一些事情的症结,更多的认识自己,甚至希望以后可以帮到和我有类似情况的人。我学习理论,也反省自己的学习经历。比如说,我小学毕业时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了我们省的重点中学。初中阶段还不错,用班主任的评语来说:成绩还好。就是这个还好,让我的家长很不满意。他们觉得我不努力,退步了,甚至连我自己也开始自卑了。然后是高中阶段理科成绩没有任何征兆地一落千丈。我也试图去努力学习,挽回弱势。但没有任何人可以告诉你如何努力,他们都觉得这是你自己的事,你或者上课没听讲,或者就是没好好温习功课。直到我最后选择文科,上了大学以后才慢慢恢复了些许自信。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传统的教育其实是填鸭式的机械式教学,至少我们那一代中学生很多都属于rotelearner(死记硬背型的学习者)。它忽略了个体的需求和个体的不同。这种模式下的产出,自然是雷同的多,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少。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我们的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是“精英式”教育,你必须很优秀,否则就被淘汰出去。这使得不少具有潜能的学习者失去了接受高等或者更高等教育的机会。而西方提倡InclusiveEducation全纳教育的理念: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在英国做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时,对人的思维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解释了IQ(智商)无法解释的一些教育现象。自己的心结也打开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自己的研究很肤浅,希望有继续做研究的机会。我的导师曾希望我读他的博士,怎奈当时我所在的那所英国大学无法提供奖学金,我只有等待别的机会。
毕业后按移民局的规则,我得到了两年在英国找工作的居留时间,这期间除了打些临散的工作维持生计,我仍然在寻找拿奖学金读博士的机会。有过几回尝试,总是在最后关头欠点火后。这期间得到过一个在英国中学教中文的机会,(toteachChineseforGCSE,即是教中学会考的中文)。这也使得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在外面教中文,所以对语言教学以及语言研究也产生了兴趣。
我想自己不算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至少我还没有那么努力,也还没达到那么一个境界。时不时地想读博士,只是出于兴趣。当时硕士研究时,论文做好了,可还没有尽兴,有点像玩游戏打通关,希望多过几关才过瘾。但英国是高学费国家,没有钱是不行的。而文科的奖学金更倾向于本土学生或者欧盟学生,非欧盟学生要拿奖学金比较难。说到底,想读书,读博士完全是出于兴趣。因为兴趣偏多些,所以人为的努力还是不够的。拿不到奖学金,我是绝对不会去念那个辛苦的博士的。也考虑过比利时、德国这样低学费的国家。德国的大学则觉得他们的体系很严谨,学生的学制比较长。如果我想申请他们的博士,我最好有另外一个硕士学历(双硕士)。这也让我去思考,我是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料。读博士,我的兴趣是有的。这也许缘于在英国,教授们给我的硕士论文评语是--研究能力,超过了硕士生的平均水平;另外我前面的日志提到过,比利时的导师曾怀疑过我的论文,觉得那研究水平应该是博士生级别的。这些都成了一些刺激我读博士的因素。但我是否真的可以静心下来做学问呢?如果不是,趁早找个好工作安定下来。或者再读个和自己以前的工作相关,便于回国找工作的硕士课程。于是这才有了2010年夏天回国后,当年秋天又出国的这档子事。选择在比利时读英语语言学课程目的明确,一是为了回国教语言多一个硬件,二是比国的学费在欧洲是很便宜的。
由于迟到一个多月上课,所以去年我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硕士课程上,一学年下来,我通过了所以硕士课程,包括毕业论文。很讽刺的是,作为硕士预备课程的几门本科语言学课程,我却废掉了。于是今年的任务是重修预备课。一开始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等我坐到教室里,却开始慌张了。比利时念本科的学生,大多年轻得要命。不像在英国,即便是本科班,也不缺3、40岁甚至50岁的学生。在比利时,我太异类了。好在有个今年来读硕士专业的同学,跟我去年的情况类似,也要修几门预备课。于是彼此很高兴终于有个伴了。这位朋友30多岁,来自巴基斯坦,名叫吾买尔。脑袋上稀疏的头发,使得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大了不少。和我的感觉一样,他觉得硕士的课程相对有把握些,倒是被这几门本科课程吓着了,老担心过不了。没办法,在这些孩子们当中,我们该是叔叔辈的人了,脑子可比不上他们好使。尽管如此,对于这些课程我还是很有兴趣的,内心毫无抵触的情绪。
很感谢欧洲的教育体系,它给了我读硕士的机会。我想在国内,我是不够优秀的,很难有机会读硕士。但在欧洲,我的导师认为我有做博士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这些天,气候在变凉。今天外面灰蒙蒙的。下了课,吾买尔对我说:比利时的冬天快来了。听得我都觉得冷飕飕的。赶紧回家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要好好温书了。拿下这个学位,赶紧工作才是正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