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热热闹闹的东北元宵节
2012-2-8 10:36:51    来源:梁顺华    我要评论(
    
  今日是元宵节。南方人重视过春节,而对过这元宵节一般就比较平淡,大多数人像是忘记了有这个节日似的。能记住的,最多也就是吃吃汤圆,放放爆竹而已。近几年来,商家为追求商业利润,逢节日就利用,逢节日就鼓吹所谓的“节日商业文化”,自然也就不肯放过这元宵节,这才算是看上去比过去热闹了些,但要与东北那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地过元宵节相比起来,套用一句东北土话:“这才是从哪儿到哪儿啊”,意思是说,比都没法比。
  
  我虽是个南方人,却因种种原因在东北过了好多个元宵节。在我看来,东北人重视这元宵节那正是“没得话说”。东北地区在元宵节那天,许多单位按惯例是放假一天的。天刚亮,那清脆的鞭炮声和高亢的唢呐声就不时传来,撩得你心儿直痒痒,催着喜欢捂被窝睡懒觉“猫冬”的你按捺不住,赶紧起床上街看扭秧歌去。
  
  东北人特别喜欢扭秧歌,尤其在农村更盛,村庄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会扭。这秧歌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多时也能达到四、五十人,甚至更多。他们都穿着古装戏服,脸上涂着油彩,戏剧中的“净旦生末丑”五行在秧歌队里都能找到。他们扭着腰,在唢呐声引领中走街穿巷,走村穿寨的,一天到晚可陆续不绝。故在东北看秧歌不用走远,只要出了你家院门,站在那里等上不大一会儿就行。
  
  如果你想留住秧歌队,让他们在你家院外空旷地扭上一会儿,那就按当地习俗,只要看到他们朝你家院子方向走来时,点响一串鞭炮就行。很快,这支秧歌队就在你家院子外面停下并拉开场子,在喜庆的唢呐声中为你家和四坊邻里表演“猪八戒背媳妇”、“张生西厢会莺莺”、“八仙过海”等一段段能看出一些戏文内容的秧歌舞。酬劳么,也就是向他们送上两盒好烟。如你想让他们在你家院外多扭上一会儿,期间还要再点鞭炮,再敬好烟。有时,秧歌队也会主动在某家院子外面拉场子,并朝院里使劲吹唢呐,催这家主人出来点鞭炮、敬烟。如这家主人吝啬的话,据说这唢呐声调就会变哀,哭哭啼啼的,弄得这家人哭笑不得——当然,这种情况绝少见,至少我没见到过。一般情况下,只要唢呐在院子外面一吹响,屋里人马上就会跑出来,点上鞭炮,敬上香烟,双手抱拳作揖,道上几声“辛苦”。
  
  入夜,那就更热闹了。村子外,那各家各户给自己祖宗或逝去亲人送去的宝莲灯在远处的山坡上似繁星闪烁,连成了一片。村子里,各家的门前、窗外、阳台上、院子里也都高高挂起了大红灯笼,远远望去整个村落就像是古戏中的夜军寨,喜庆的气氛更加浓郁。
  
  气候虽然寒冷,可人们早早吃完晚饭都上街了。街上自然是热闹非凡,只见大街小巷游动着的全是红灯笼,那是小孩们拎着鲤鱼灯、龙灯或拉着兔子灯,在那里追逐玩耍。空旷地上,一对对男女青年将默默许下的最美好心愿与孔明灯——当地也叫“许愿灯”——一起放飞。一盏盏孔明灯带着放飞人的祝愿慢慢升高,在半空中飘荡并渐行渐远,煞是好看。
  
  这时,最热闹的要数大广场了。在这里集挤着许多观礼花、观花灯和看秧歌的人。广场对面的空地上,数不清的礼花腾空而起,在空中绽放,五彩缤纷的,令人眼花缭乱。广场边的四周,挂满了彩灯、走马灯,停满了彩车,让人目不暇接。灯光将广场中央照如白昼。一支接一支的秧歌队在这里登场献技,比试高下。还有那高跷队、舞狮队、舞龙队也赶来一展风采。高跷队在这里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舞狮队则在那边“狮子”滚上了“绣球”,不服气的舞龙队则直接冲到广场中间舞上个“双龙戏珠”,终了还不忘来个“金龙盘玉柱”的造型亮相。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舞龙灯、滚狮球,听到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鼓掌声、欢笑声。当然,也少不了小贩们推销冰糖葫芦的欢快叫卖声。
  
  夜深了,家家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锅里煮上了“元宵(汤圆)”。当时针指向午夜时,震天动地的鞭炮声突然从四面八方同时响起来了,在弥漫着的硝烟气味中,元宵节进入了高潮,人们吃下了“元宵”,同时也许下了最美好的祝愿——愿这一年中阖家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平平安安。
  
  壬辰龙年元宵节写于碾子山庄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