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消费,花钱不浪费
2012-9-21 10:25:43 来源: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在网络社交时代,共享与协作越来越主流,“拼”和“租”成为时下年轻人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拼车”、“拼房”、“拼饭”……这些词语并不新鲜,但却在社交网络时代发展出新的形式:人们通过专门网站、社交网站中的小组、微群等形式征求“拼友”和“租客”。美国《时代》周刊曾把协作消费列为“十大改变世界的创意”之一,而《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这样评价这场新的消费变革:“这场运动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了废物利用的好处,而且‘结交了新朋友,再次成为积极的市民’。”
一些专家宣称“协作消费不仅是趋势,更是一种新文化和新经济。”看来,与网络时代一起到来的,似乎还有共享时代。
E时代,“租”生活
在上海的拉黑是一名文艺男青年,他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但工作之余的他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两年前,拉黑租赁了一套房子,同时也在某国内网站的小组中贴出征室友的帖子,目的是为来上海的旅客们提供晚间酣睡的场所。
在拉黑发贴的网站上,除了“沙发客”小组,也有以“日租”和“短租”为目的的小组。小组成员在组内发帖提供自己的位置,描述自己的房间,获得短期租客。这些提供床位、短租房的小组成员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成为协作消费大军中的一员。
所谓协作消费,指的是使用者并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以分享、交换、交易和租赁等式共同使用某一物品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些东西没有必要购买,因而推动协作消费趋势。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信任感加强,消费观念也逐步更新,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寻找可以共享的资源。出租之外,二手交易也是共享和协作消费的一种形式,这样的网站在国内似乎比出租类的网站更多。
这段时间,在证券公司上班的魏志宇老爱在朋友前炫耀他新入手的一辆电动车。这是他在一家二手网站上淘来的,九成新,价格却是新车的一半。“这个网站支持同城交易和验货。”魏志宇说,“和买家谈好以后就当面交易,所以比较放心。”
“二手交易的好处在于可以提高物品的使用频率。当我用不着这辆电动车的时候,我也会把它转给下一个人。对个人来说,是节约了金钱,对社会来说,是节省了资源。”魏志宇这么说道。
E时代,“拼”生活
“拼车”是曾流行一时的网络新词,如今这种拼法已经不算新鲜,如今流行的是拼饭、拼婚、拼旅行,拼一切可拼之物,共享一切可以共享的资源。
与国外有专门的网站各司其职不同,国内的共享经济和协作消费主要通过一些原本就有大量用户群的社交网站来实现。比如豆瓣小组、QQ群、论坛以及微博中的微群等等。
豆瓣网不只是小清新的聚集地,它的“小组”也是拼客们寻找同类的集聚地。用关键词和地点一搜,许多以共享为目的的小组就跳了出来:“下班拼饭——上海小分队”、“上海拼拼拼拼拼拼饭团”、“上海拼房”……
从这些小组中可以看到,除了拼车外,拼房,拼饭已经成为白领的另一大需求。拼饭的主要群体是单身的上班族。他们对饮食有一定的要求,不愿在路边摊就餐,也不想凑合着在便利店买个饭团解决,于是“拼饭团”就应运而生。
“拼饭除了享受美食外,还可以通过饭局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丰富业余生活。”曾经参加过“拼饭局”的lingel这么说。
拼婚者则主要集中在QQ群或篱笆网等论坛。他们在网络上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了解后见面,一起购买婚纱、拍摄婚纱照、预定酒席,甚至团购蜜月旅行。
“拼”生活的途径不只局限于网络,一些白领通过共同的生活圈来实现自己的拼生活。
Dora在陆家嘴上班。她居住的地方离公司有五站路。“早上上班转公车太麻烦,打车虽说只有20块出头,但一个人天天打车总会有些‘吃不消’”。她告诉记者。在同事的推荐下,Dora加入了陆家嘴圈的一个“上班拼车团”。这个小分队一共四个人,都在陆家嘴一带上班。“我们包了一辆出租车,每天早上接我们上班。到我家楼下时是早上8点10分。”她说,“去单位只要15分钟,比公交车快很多,而且车费四人合出。算起来每个月只要不到100块,非常合算。”
在Dora看来,“拼”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和别人分摊的东西为什么不呢,利人利已嘛。”
一些专家宣称“协作消费不仅是趋势,更是一种新文化和新经济。”看来,与网络时代一起到来的,似乎还有共享时代。
E时代,“租”生活
在上海的拉黑是一名文艺男青年,他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但工作之余的他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两年前,拉黑租赁了一套房子,同时也在某国内网站的小组中贴出征室友的帖子,目的是为来上海的旅客们提供晚间酣睡的场所。
在拉黑发贴的网站上,除了“沙发客”小组,也有以“日租”和“短租”为目的的小组。小组成员在组内发帖提供自己的位置,描述自己的房间,获得短期租客。这些提供床位、短租房的小组成员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成为协作消费大军中的一员。
所谓协作消费,指的是使用者并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以分享、交换、交易和租赁等式共同使用某一物品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些东西没有必要购买,因而推动协作消费趋势。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信任感加强,消费观念也逐步更新,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寻找可以共享的资源。出租之外,二手交易也是共享和协作消费的一种形式,这样的网站在国内似乎比出租类的网站更多。
这段时间,在证券公司上班的魏志宇老爱在朋友前炫耀他新入手的一辆电动车。这是他在一家二手网站上淘来的,九成新,价格却是新车的一半。“这个网站支持同城交易和验货。”魏志宇说,“和买家谈好以后就当面交易,所以比较放心。”
“二手交易的好处在于可以提高物品的使用频率。当我用不着这辆电动车的时候,我也会把它转给下一个人。对个人来说,是节约了金钱,对社会来说,是节省了资源。”魏志宇这么说道。
E时代,“拼”生活
“拼车”是曾流行一时的网络新词,如今这种拼法已经不算新鲜,如今流行的是拼饭、拼婚、拼旅行,拼一切可拼之物,共享一切可以共享的资源。
与国外有专门的网站各司其职不同,国内的共享经济和协作消费主要通过一些原本就有大量用户群的社交网站来实现。比如豆瓣小组、QQ群、论坛以及微博中的微群等等。
豆瓣网不只是小清新的聚集地,它的“小组”也是拼客们寻找同类的集聚地。用关键词和地点一搜,许多以共享为目的的小组就跳了出来:“下班拼饭——上海小分队”、“上海拼拼拼拼拼拼饭团”、“上海拼房”……
从这些小组中可以看到,除了拼车外,拼房,拼饭已经成为白领的另一大需求。拼饭的主要群体是单身的上班族。他们对饮食有一定的要求,不愿在路边摊就餐,也不想凑合着在便利店买个饭团解决,于是“拼饭团”就应运而生。
“拼饭除了享受美食外,还可以通过饭局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丰富业余生活。”曾经参加过“拼饭局”的lingel这么说。
拼婚者则主要集中在QQ群或篱笆网等论坛。他们在网络上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了解后见面,一起购买婚纱、拍摄婚纱照、预定酒席,甚至团购蜜月旅行。
“拼”生活的途径不只局限于网络,一些白领通过共同的生活圈来实现自己的拼生活。
Dora在陆家嘴上班。她居住的地方离公司有五站路。“早上上班转公车太麻烦,打车虽说只有20块出头,但一个人天天打车总会有些‘吃不消’”。她告诉记者。在同事的推荐下,Dora加入了陆家嘴圈的一个“上班拼车团”。这个小分队一共四个人,都在陆家嘴一带上班。“我们包了一辆出租车,每天早上接我们上班。到我家楼下时是早上8点10分。”她说,“去单位只要15分钟,比公交车快很多,而且车费四人合出。算起来每个月只要不到100块,非常合算。”
在Dora看来,“拼”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和别人分摊的东西为什么不呢,利人利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