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的唇能吻上我”
2012-8-24 10:40:43 来源:豆瓣九点 我要评论()
作者:嘉眉
——读《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
听说阿伯拉尔和爱洛依斯的故事是很久以前了,在中世纪哲学课上,来自洛杉矶的教授用好莱坞闹剧的语气讲述阿伯拉尔如何在授课时诱惑爱洛依斯,与她热恋,导致她怀孕,产下一子。他们秘密结为夫妇——秘密是因为爱洛依斯的各种理由——他又被她的家人阉割作为复仇。大概因为先入为主,我总是没法把他们的经历看成悲剧。
书中选编的他俩的通信让人稍感失望。各自进入修道院后十二年,因为阿伯拉尔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被爱洛依斯看到,他俩在信纸上重新开始联络——尽管他们早已是名义上的夫妻。
这几封信写于他们开始复交之时,爱洛依斯抱怨阿伯拉尔在那么久的时间里完全不抚慰她,哪怕在纸上,用亲切的字句;抱怨上帝为何残忍地让他们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她觉得上帝不公正。阿伯拉尔的信则主要是反驳爱洛依斯的这两个抱怨。
让读者失望的地方在于,并没有从中读出正面力量和超越了常人的灵性的情谊。爱洛依斯的最后一封信已经有了点进入智性话题的意思,可惜本书篇幅有限,还没开始就收了尾。
但编者引言里引用的阿伯拉尔的《受难史》中的一段话很打动我:“我完全失去了理智。爱洛依斯也不愿用更激烈的言词来伤我的心。她只有一边抽泣一边说,‘即便我俩注定要毁灭,也仍然存在着一个安慰,这便是我们未来的不幸所带来的痛苦,将与我们曾经有过的爱的甜蜜一样深切’。”
我从中读出一种超脱:她把爱的甜蜜与爱所带来的痛苦对等起来——既然都是由爱而来,为何只愿意享受一个而拒斥另一个呢?倘若事先并知晓如今的痛苦,他们是否会因此而不来到彼此?恐怕不会。至少爱洛依斯不会。她抱怨归抱怨,但丝毫不曾后悔,不曾像阿伯拉尔那样把曾经的冲动和柔情蜜意当做羞耻的证据。
这也是爱洛依斯打动我的另一个原因:在修道院里修习了十几年,已经成为女修院长,却仍然一再强调她的不再能够被阿伯拉尔满足的情欲,并将之归罪于上帝。我钦佩她的对自己内心的坚守——她根本不曾把上帝置于爱情之上,不曾把规诫置于内心之上。她的热烈让人看到她的生命力并没有枯萎,而是像扑不灭的火,顽强地窜出美艳的火焰。
人需要一个坚守。无论坚守的是什么。这个坚守是她的支点也是她的根基,让她的生命不再是琐碎的、漂浮的、任凭文明或命运摆布的。她在她的坚守中成为她,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个人。
书中选编的通信还有很多是其他的修士与修女之间的,甚至,诞生于同一个家庭的亲姐妹之间的情书。最后还有二十世纪末的修道院中隐去了姓名的情书。说实话,我并不全然相信修士和修女之间的情谊当真是“灵性”的,越过了性的。即便果真如此,性或许仍然在沉默中驱使着他们在纸上的爱恋,就像身体在沉默中支撑起我们的喧哗的精神世界。
最后说一说永恒吧。一位二十世纪末的修士写给自己的修女恋人:“爱会永远大于我们的心灵。我们通往爱的道路没有尽头,只要我们彼此相爱,我们便总是在中途,永远在中途。”
有人在阐述他的积极虚无主义时说,爱情并不能一开始就默认是永恒的,但会努力使之接近永恒。我不明白这个观点为何被看成是虚无主义的。我以为这不但是更真实的描述,更体现出看待人事的健康心态。倘若不在发生处便默认永恒算作虚无,那么,虚无便是健康的别名。
有次聚会,友人感慨,人是转瞬即逝的,人生如此短暂,能够构建些什么呢?我问他,假设你是不朽的,你想构建什么?他拒绝进入这个思维实验—或者说,游戏——因为人不是不朽的,假设不朽,相当于从一开始就取消了人,取消了人得以思考的前提。
但我还是很好奇:人究竟想构建些什么?这些被构建出来的东西,是否真的需要构建者是不朽的才能达到?爱情是不是这些东西中的一个呢?人们为什么会希望爱情是永恒的,既然人本身并不永恒?人在生老病死中走完一生,哪有永远那么远。而,永远又有多远?大概有一个真实的心灵所跋涉的路程那么远吧。
——读《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
听说阿伯拉尔和爱洛依斯的故事是很久以前了,在中世纪哲学课上,来自洛杉矶的教授用好莱坞闹剧的语气讲述阿伯拉尔如何在授课时诱惑爱洛依斯,与她热恋,导致她怀孕,产下一子。他们秘密结为夫妇——秘密是因为爱洛依斯的各种理由——他又被她的家人阉割作为复仇。大概因为先入为主,我总是没法把他们的经历看成悲剧。
书中选编的他俩的通信让人稍感失望。各自进入修道院后十二年,因为阿伯拉尔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被爱洛依斯看到,他俩在信纸上重新开始联络——尽管他们早已是名义上的夫妻。
这几封信写于他们开始复交之时,爱洛依斯抱怨阿伯拉尔在那么久的时间里完全不抚慰她,哪怕在纸上,用亲切的字句;抱怨上帝为何残忍地让他们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她觉得上帝不公正。阿伯拉尔的信则主要是反驳爱洛依斯的这两个抱怨。
让读者失望的地方在于,并没有从中读出正面力量和超越了常人的灵性的情谊。爱洛依斯的最后一封信已经有了点进入智性话题的意思,可惜本书篇幅有限,还没开始就收了尾。
但编者引言里引用的阿伯拉尔的《受难史》中的一段话很打动我:“我完全失去了理智。爱洛依斯也不愿用更激烈的言词来伤我的心。她只有一边抽泣一边说,‘即便我俩注定要毁灭,也仍然存在着一个安慰,这便是我们未来的不幸所带来的痛苦,将与我们曾经有过的爱的甜蜜一样深切’。”
我从中读出一种超脱:她把爱的甜蜜与爱所带来的痛苦对等起来——既然都是由爱而来,为何只愿意享受一个而拒斥另一个呢?倘若事先并知晓如今的痛苦,他们是否会因此而不来到彼此?恐怕不会。至少爱洛依斯不会。她抱怨归抱怨,但丝毫不曾后悔,不曾像阿伯拉尔那样把曾经的冲动和柔情蜜意当做羞耻的证据。
这也是爱洛依斯打动我的另一个原因:在修道院里修习了十几年,已经成为女修院长,却仍然一再强调她的不再能够被阿伯拉尔满足的情欲,并将之归罪于上帝。我钦佩她的对自己内心的坚守——她根本不曾把上帝置于爱情之上,不曾把规诫置于内心之上。她的热烈让人看到她的生命力并没有枯萎,而是像扑不灭的火,顽强地窜出美艳的火焰。
人需要一个坚守。无论坚守的是什么。这个坚守是她的支点也是她的根基,让她的生命不再是琐碎的、漂浮的、任凭文明或命运摆布的。她在她的坚守中成为她,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个人。
书中选编的通信还有很多是其他的修士与修女之间的,甚至,诞生于同一个家庭的亲姐妹之间的情书。最后还有二十世纪末的修道院中隐去了姓名的情书。说实话,我并不全然相信修士和修女之间的情谊当真是“灵性”的,越过了性的。即便果真如此,性或许仍然在沉默中驱使着他们在纸上的爱恋,就像身体在沉默中支撑起我们的喧哗的精神世界。
最后说一说永恒吧。一位二十世纪末的修士写给自己的修女恋人:“爱会永远大于我们的心灵。我们通往爱的道路没有尽头,只要我们彼此相爱,我们便总是在中途,永远在中途。”
有人在阐述他的积极虚无主义时说,爱情并不能一开始就默认是永恒的,但会努力使之接近永恒。我不明白这个观点为何被看成是虚无主义的。我以为这不但是更真实的描述,更体现出看待人事的健康心态。倘若不在发生处便默认永恒算作虚无,那么,虚无便是健康的别名。
有次聚会,友人感慨,人是转瞬即逝的,人生如此短暂,能够构建些什么呢?我问他,假设你是不朽的,你想构建什么?他拒绝进入这个思维实验—或者说,游戏——因为人不是不朽的,假设不朽,相当于从一开始就取消了人,取消了人得以思考的前提。
但我还是很好奇:人究竟想构建些什么?这些被构建出来的东西,是否真的需要构建者是不朽的才能达到?爱情是不是这些东西中的一个呢?人们为什么会希望爱情是永恒的,既然人本身并不永恒?人在生老病死中走完一生,哪有永远那么远。而,永远又有多远?大概有一个真实的心灵所跋涉的路程那么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