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石像
2009-10-20 10:59:1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闲散的时辰,有墨香萦绕,有茶色温润,怎能不诗意盎然?文章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读罢,获益不浅。愿更多的读者分享!
这是这个秋天太阳最为明媚、最为热烈、甚至有点骄狂的午后,我拉上一把坐椅,信手拿来一本《庄子》,倚着门框,一边品茶,一边研道,“偷得浮生半日闲,”正应此境。
三毛说:“我喜欢,将读书当作永远的追求,甘心情愿抒余生的岁月,交给书本。”或许“道太深奥,不是我这种文化底子浅薄的人三天五天所能读懂的,”我这样嘟囔着,把“老庄”搁回了原处。回手抽来一张地方报纸,幸好读到“于丹《论语》心得,”其得之精辟,论之圆满,也是我这种略知皮毛的人望尘莫及的。姑且将末尾一段摘录如下: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面目可憎,对人则言无味。”宋时的黄山谷这样说。书读于此,巧有俩和尚装束的年轻人漫步而至,有同事说:
“和尚来化缘了!”
僧人闻声应答:“阿弥驼佛,佛家弟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早已不称化缘了。”
于是,有了与自称是释永信方丈同辈的少林和尚闲侃。我们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少林情节谈到圆寂塔林的高僧;从少林武校的成功经营之道谈到寺内练功房里深陷的脚坑;从唐太宗李世民题名的少林寺匾额谈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当话根落入“达摩面壁”时,使我追忆起曾经三次造访过的嵩山五乳峰,正到了“渐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3米,长度约有2丈。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做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竞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了。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禅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杂念,外界的一切,对他没有干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仍继续坐禅。那时达摩的生活行经是:“上班坐禅,困倦打拳,饥饿吃饭。”这样,入定,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云十年)。后来就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竞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
达摩面壁九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寺僧们将影石开击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额刻:“默玄处”,后额刻:“东来启迹”。
清道光年间,萧元吉在少林寺看罢达摩面壁影石以后,深有所感,随挥笔写了一首《面壁石赞》:“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石肖全形。少林万古统宗门。”
《面壁石》诗云:“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千年神气生,何用著丹青。”
不久前,曾说过贾平凹的《丑石》中的丑石很丑,加上别处的孔子面、雷峰塔、中山像等等,与达摩面壁九年方成美谈,加上别处的雷峰塔,中山像,几经糅合,得以启发,落个生命石像之题。
人生,无论扮演怎样的角色,都当予以一种艺术家的精神,精雕细凿自己的生命石像。这座石像折射出来的是人的体魄、人的本质,是生命最根本的最富意义的灵魂。锻造石像本身,可美可丑,可俊逸可突兀,为可爱为可憎,全操于每个人的手中。写一篇文章,出售一件商品,每句谈话,每个思想,每个动作,做每一件事情,都仿佛是凿子的一击,可以美化你的石像,也可以损毁你的石像。
山不辞土成其高,海不辞水成其大,情在左,爱在右,生命石像在中间。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划过的光华,飞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追求的光和热,人尽了高度的努力来塑造个体的生命石像,心灵则可拓宽,精神则可拓广,灵魂则可拓阔,其价值便不能贬损自己,糟蹋自己,延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