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书的日子
2010-11-16 11:08:1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说来惭愧得很,中国的四大名著,我只读过了几遍《红楼梦》。直到现在,也没有把那里面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给理出个所以然来。正因为如此,时常的便会突发一些对不起老祖宗的感慨。
对于自已的浅薄,还是少披露一些的好,不然被狗仔子队们听了去,不知又要爆出些什么样的“绯闻”来?好在我不是陈冠希,懂不得“摄影”,更不是“李刚”,大可不必去担心会造成“他爸”的轰动。
至于其余的三部名著,虽不曾涉猎过,反而倒能如数家珍般的说出个一二三或是三二一来,这得益于小时候听过的评书。
那时候,家里很穷。
诸位看官,千万别误会,我现在家里依然的不宽裕,常常会为想多抽几颗劣质的烟而发愁。作为一名教师,对于贪污和受贿,虽说是既有贼心也有贼胆儿的,可是还不曾有人肯给咱这机会!
一台小小的红灯牌收音机,是我家唯一的电器。哦,想起来了,若是我家的那只已不能发光的手电筒也算数的话,应该是唯二的了。但于精神的寄托来说,应该还算是唯一的。
我最早听到的评书,是刘兰芳老师讲的《岳飞传》。刘老师那高亢明亮的嗓音、坚实圆润的吐字、张弛有致的节奏和清脆俏美的乐感,完完全全的把我带进了宋金对峙时,那个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年代。我常常会为岳飞的凛然正气、精忠报国而敬佩不已;为秦桧的误国弄权、陷害忠良拍案而起;为岳飞壮志未酬、风波亭就义而扼腕叹息、痛哭流涕。。。接着是她讲的《杨家将》,后来又有单田芳老师的《三国演义》、《大明英烈传》……何祚欢老师的《西游记》、袁阔成老师的《水浒传》等等,加起来有二十几部之多吧。尤其是听单老师的《三国演义》,当讲到与本地襄阳和樊城的有关情节时,更会是感慨万千,油然而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来,好像襄阳、樊城、古隆中全是咱家开的一样。
那时,如果正常的放学时间,正好能赶上听评书的。
回到家里,顾不上撂下书包,顾不上撒尿,一切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先打开收音机听完评书再说。即便尿憋得厉害,也会强忍着,说什么也不能把评书给落下了,宁肯脸胀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有了经验,在学校时就提前把尿给撒了,才不至于“杯具”重演。
有时若是哪位老师拖点小堂,晚放些时间,那感觉就像“万丈高楼一脚登空,扬子江心断缆迸舟”一样,真正会“气炸连肝肺,锉碎口中牙”了。一边风急火燎的一路飞奔着往家里赶,一边嘴里还会不停的骂。就好像和那老师有“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般的,准会把他的姑奶奶、二大妈、祖宗八辈儿外加小姨子全骂个遍的。因此,在我以后的教书生涯里,是断然不会拖堂的,天知道学生心里此时正想着什么?
在听评书这个时间段里,我对收音机有着强烈的绝对的占有欲,且会绝对的不允许大人们丝毫的大声说话。尤其是电池将要用完的时候,谁若喘口粗气也会招来我的出言不逊,更不要提说话了。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已实在是霸道的有些过分,但大人们愣是没有说过我些什么。也许是他们觉得我只是听评书的时候不讲理,平日里倒也挺乖巧挺可爱的吧。
评书听多了,对于评书中的“贯口”早已是耳熟能详,像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带尖儿的,带刃儿的,带钩儿的,带刺儿的,带峨眉针儿的,带护手盘的,带绞丝链儿,扔的出去的,耒的回来的”等十八般兵器;像什么“急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拚命三郎石秀”等梁山好汉的别称,到现在我还能张口就来。
即便是作文时,也常能派上用场。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体育运动会,我用“顶盔贯甲,罩袍束带,系甲拦裙。周身上下收拾的干净利落。浑身上下紧沉利落,抬胳膊抬腿,没有半点绷挂之处”,来描写运动员赛前的热身,俨然像是将士要出兵远征一般;用“往下一榻腰,展开陆地飞腾法,后脚跟儿倒打屁股蛋儿。”来形容短跑比赛运动员之神速;用“高来高去,陆地飞腾,横跳江河竖跳海,万丈高楼脚下踩。”形容跳高运动员之身法,俨然个个像是武林中的高手般的。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与风雨有关的作文,我先是写狂风大作:“呜呜直叫,尘土多高。大树低头,小树折腰。越刮越大,地动山摇。河水翻波,三尺余高。房上茅草,随风直飘。鸡犬乱叫,牲口发毛。小船拢岸,大船抛锚,山中走兽,虎啸狼嚎。飞砂走石,四处乱抛;人怕房倒,鸟怕端巢。往日也见大风刮,哪象今日这一遭。”再写雨之迅猛:“龙神下急令,雷元帅忙行动,云童布黑云,风伯在发疯,沉雷响,云雾生,山摇地动刮大风,先是雨点淅沥沥,接着瓢泼大雨哗哗往下冲。”记得当时老师的评语说:“天啦!我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风雨,咋不把你给刮走呢?”
呵呵……
不仅如此,连损人的水平也突飞猛进了。看不某人不顺眼时,一律会用“身材矮小,瘦小枯干,尖头顶,尖下颏,高颧骨,缩腮帮,鸡鼻子,雷公嘴儿,两个锥子把耳朵,一口芝麻粒儿的牙。掐把掐把不够一碗,摁把摁把不够一碟。”也不管那人的身材高不高大的。有时气急了,还会用上更绝的:“活着糟蹋粮食,死了臭块地。”“说人话不干人事,吃人饭不拉人屎。”“上为贼父贼母,下为贼子贼孙,顶风臭八百里。”
当然,更多的时候,则是喜欢模仿评书中的英雄人物。听《西游记》的那段时间里,每家小孩的手中,准会多上一根“金箍棒”,我们还会时不时的把小丽拉出来当作白骨精打。听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时,就更疯了。大树自是没人肯去理会的,拔不起来会有损咱的英雄形象,一天到晚在村里转游,专找小树苗拔。小树苗一使劲就能连根拔起,这样才能显出咱的威武神勇!有一次把小丽家刚栽种的小树苗拔了个精光,小丽还在旁边为我们呐喊助威,直到她爸爸赶过来,她才停止了欢呼。
是评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丰富了历史知识,同时也使我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天都能在电视上看“电视书场”,但却没有了当年的兴致。我觉得“看”总是不如“听”来得过瘾,看着一个小老头或是老太太在那里指手划脚的,总是不能和心中的英雄人物联系到一块儿,总是不能引起人太多的海阔天空般的的情思与暇想。
我还是怀念,怀念小时候那段“听”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