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笑》《孔子》《非2》为何获金扫帚
2011-3-1 11:00:5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冯小刚连发三条微博,用以退为进的姿态向“金扫帚奖”隔空喊话,批评主办者优柔不决,坏了他“一片独烂”的风头。但冯导显然错会了主办者之意,不体谅人家为中国电影振衰起敝的苦心。三片并列“最烂”,绝非主办者无力比较出烂中之烂,而是三者各有各的烂法,没法在同一个标尺上PK。
笔者曾向友人打听看罢《大笑江湖》的观感,以作是否花钱观影的参照。友人答曰:看完电影,恶心他妈哭了——北京人的歇后语,时常需要听者略一愣神。而就在我愣神的工夫,友人给出了答案——恶心死了。
所以,如果以经典的香港烂片的标准衡量,“金扫帚奖”评出的三部最烂影片中,只有《大笑江湖》合格。如果冯小刚非要评委决断出唯一的获奖者,今年还真没他的机会。
至于《孔子》,其实是受了“政治不正确”的株连——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李零语,见《丧家狗——我读论语》),却被塑造成投靠无门、郁郁不忿的“帝王师”。这种夫子自道式的误读,在《孔子》上映当时就被论者一眼看穿,且夹枪带棒地数落过一番。“金扫帚奖”的评委们借“最烂”的名义再打一棍,不过是一次立场表达。
剩下的,就是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了。
坦白而言,由于王朔的加盟,《非2》比《非1》认真得多也沉重得多了。如果不是顶着“《非1》续集”和“冯氏贺岁剧”的名头,葛优与舒淇那条牵强的恋爱线根本可以略去,《非2》就成了一部“王氏独白剧”,那位突然间患上绝症的李香山,肯定会代替王朔,絮絮叨叨地把他这么多年闭门悟道的所思所得,尽数倾泻给观众。实际上,如果不是对那套哲学工具操练得还不太熟练,王朔这几年的身份早该转成哲学家而非文学家;如果不是为了捯一把钱改善生活,王朔也根本犯不着跟着冯导再趟一次电影这趟浑水。
因此,虽然坊间舆论都以约定俗成的“烂片”指代上述三部影片,但《非2》显然更符合这个“奖项”的本来称谓——“最令人失望的影片”。要不就轻松,轻松成《非1》那样,要不就沉重,沉重成《我的千岁寒》(王朔著作)那样。如此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强行“缝合”,让看乐子的觉得太闷,让想思考的觉得太贫,双双失望,以此连带着评委们也一并“失望”,不妨解读成“爱之深责之切”的纠结。
其实冯小刚自出道以来,就不断让观众和评论家们陷入这种纠结之中。他那种什么都想兼顾又什么都不纯粹,轻松中夹带着点严肃,沉重中又勾兑着娱乐的讨巧方式,在为他赢得大把票房的同时,也一点点地积累着口碑。问题是,当他终于从偏居一隅的“耳房”,步步谨慎地蹭进“正房”时,他需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兼顾轻松与严肃这样的简单加法,而是不得不面对复杂得多的“N元N次方程”。譬如,如何能把一部“首次反映唐山大地震的影片”、一部商业片、一部“命题作文”和一部必须植入大量广告的影片,安稳妥帖地糅合成一部《唐山大地震》,恐怕是除冯小刚之外的任何导演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必须承认,他的多方妥协、多方协调的技巧,让他始终在票房、口碑和拍片环境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也使他成为中国导演中成长最为稳健的异数。
然而,这种多方妥协,而且心甘情愿地自觉妥协的做法,也使他的作品始终被一层灰色的玻璃天顶所笼罩,到底没能完成一次破茧而出的华丽蜕变。而他本人为自己所做的各种解说,也让他看上去更像一个总能出色地完成定制作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老板对得起三老四少的大匠,却不是一个能以电影为工具尽情表达自己的大导。
其实比起《集结号》或《唐山大地震》中所做的妥协,《非1》却是回到了相对纯粹和自在的状态,《非2》也不过在已经向观众承诺的轻松,和王朔塞给他的沉重之间略显尴尬而已。虽然不好猜度“金扫帚奖”评委们的意思,但至少在笔者看来,对《非2》的苛责,其实是对他一系列创作呈现出来的妥协和扭曲,表达着整体的失望和期待。或许大家都和他自己期待的一样,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像面对记者时那样,来一次“犯浑”和“不吝”,放下各种顾盼和妥协,完整、自由地表达一次真实的自己,借此完成在中国影坛上真正的登堂入室。否则,总是用“勇夺终身最烂奖”之类的气话表达不服,终归不是办法。